第351节
日期:2010-11-1911:33:20
如果说古蜀国这个国家,或者说古蜀人这个族群给我们的感觉是二个字——“神秘”,那么“巴”这个地缘概念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三个字——“太神秘”了。因为“蜀”尚能在史书中留下“渔枭”“杜宇”等介于历史和神话中的“人物”(现在理解,应该是族群名),甚至最后一个统治蜀地的族群“开明”,还能够留下君主的世系。这些信息虽然简单,但却能够让我们能够从中出窥探古蜀人的传承关系,以及生产方式的特点。而“巴”能够留下来的资料就要更简单了,简单到甚至没有神话或者英雄人物出现。这让习惯于从“人”的角度研究历史,和搞文学创作的文人学者们感到无所适从。不过,如果我们不是把目光锁定在“以人为本”的历史细节上,而是从大历史的角度来解读“巴”这个地缘概念的话,还是能够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为他勾勒出一个轮廓。
首先我们来看看,“巴”这个地缘概念,所主要覆盖的区域,属于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从大方向来看,可以认为“蜀”的核心区域在四川盆地的西部,而“巴”的核心区域,则在四川盆地的东部,两者中间的川中地区,则是双方进行地缘博弈的主战场。这当然只是一个很粗略的划分,从地缘特征来看,“蜀”是属于一个平原属性的族群,如果不是出于人口压力,或者战略需要,他们对于复杂的山地没有什么兴趣。在蜀人的生活中,水是最为重要的资源,不仅能够直接为他们提供食物来源,更能够让蜀地成为重要的农耕区。与之相比,巴人对于山地则要适应的多了,进入到巴文化覆盖的区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也是“山”,正如现在大家一提到“重庆”,脑海中多半会跳出“山城”这个概念来。
如果从地形图上观测,川东的那些“平行岭谷”的排列方式,总让人不自觉的联想到“横断山脉”。不过与横断山脉相比,生活在川东的那些山地之间,要舒适的多了。一则是因为川东的那些纵岭,比之横断山脉的海拔要低得多(平均海拔低了3000多米,平均高差也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川东在300——500米之间居多,横断山脉要2、3千米了);二则是川东纵岭的密度较低(只是相对横断山脉),也就是说,两条山脉之间的“岭谷”较宽。这种构造,让那些流淌在谷地之间的河流,能够在川东地区冲积出更多的,相对平坦的土地,从而容纳更多人口。
习惯于在山地之中生活的巴人,虽然对于土地的开发能力,远不及蜀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巴人的活动范围却可以大于蜀人。不仅四川盆地东部的那些岭谷地带,是巴人的活动区域,盆地边缘的那些海拔更高的山地,也都属于巴人的活跃区(包括大巴山脉、云贵高原东部的延伸山地)。不过,如果就此认定巴人是就是一个纯粹的山地民族,那就是一个误解了。事实上“水”在巴人的生存环境中,同样是非常显著的地缘特征。从族群发展的角度来看,“水”对于巴人的影响力,甚至还要高于山地。
其实巴人的这种山、水结合的地缘特征,我们可以从巴人所遗留下来的生存痕迹上看出。如果说成都平原所出土的,三星堆、金沙等古蜀文物,让人叹为观止的是那些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青铜器。那么巴人所留下来的东西,就要简单的多了。那些高悬于三峡崖壁之上的“悬棺”,就是古巴人的杰作,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形制为“船棺”造型。事实悬棺也好,船棺也罢,在整个长江及长江以南地区,都有分布。包括东南丘陵地带,越人的活动区域内也有发现。至于巴、越两族,包括历史记载中的其他南方民族之间,是否有更深层次的联系,也是专家们感兴趣的话题。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由于水资源丰富,在南方的很多山地民族中,“船”都是非常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以巴人为例,无论他们有多么习惯于山地生活,要想徒步穿行于山地之间,总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如果有了舟楫的帮助,巴人的活动范围就不仅仅是四川盆地东部的那些山地了,在历史的记载中,巴人的对外战争也远多于蜀人。而史书中对于巴人的印象,也多是从他们与其他国家的战争中获取的。
因此在解读巴蜀的地缘结构时,我们并不能依照“巴山蜀水”的划分,将注意力只集中在一个点上。就象蜀人再依赖水资源,也不能忽略山地对地缘格局的影响。如果要论哪座山,对成都平原的影响最大,那条不为外人所熟悉的龙泉山倒是居功至伟。所以成都平原上的居民,要想找个圣山祭祀下的话,青城山、峨嵋山这些名山就没有龙泉山显得实际了。而如果我们要解读巴国的地缘结构,从河流分布的角度来观察的话,反而比研究山形走势,更能摸准巴人分布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