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节

    日期:2010-10-0821:08:33
    单从鄂尔多斯这个名字来看,我们就知道这是一块属于游牧民族的土地。如果从纬度上来看,鄂尔多斯斯高原与山西高原中的太原盆地——大同盆地一线,是属于同一纬度。而高原西、北两侧分布有西套、后套、前套三条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的平原带。这样看来,被黄河环绕的鄂尔多斯高原应该是很有条件成为农业文明区的,但我们所看到的事实上,即使是在自然环境远胜于今天的战国时期,华夏诸侯们也没有企图向鄂尔多斯高原移过民。而正是因为鄂尔多斯这片农耕民族眼中的“不毛之地”的存在,河套平原这条很有机会被华夏民族消化的土地,也变成了一块“亚飞地”,并长期为游牧民族所占据。
    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最为主要的原因是“水”。水资源在河套内诸地理单元的分部状况,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如果我们观察河套内部的水系分布状况,就会发现,南部的陇东高原、陕北高原都有相对密集,分布均匀的河流存在。其中陇东高原的河流基本属于泾河水系;陕北高原的情况稍显复杂,其西部属于洛水水系,而东部那块呈三角状,插入鄂尔多斯高原与黄河之间的土地,则拥有数条独流入河(黄河)的河流,这其中就包括了我们所熟知的“延河水”(延安的母亲河)。
    整个陕北高原的形态,相信“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我们,已经从无数革命教育片中熟悉了。基本形态就是被那些河流切割成壑状,而那些呈西北——东南流向的河流,在为沿河居民提供水源的同时,也不断的把陕北高原的黄土送入黄河,去支援华北平原的居民。要是不考虑黄河的存在,我们甚至可以认定陕北高原是吕梁山脉西侧山地的延伸。这种认定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河西的陕北高原,与河东的吕梁山地,拥有类似的地缘文化。并且由于这种纵向切割的艰难,黄河在了陕北高原与吕梁山脉之间,未能形成类似河套平原那样的种积平原,而是造成了“晋陕大峡谷”这样的地形。
    日期:2010-10-0822:19:57
    河流对于陕北高原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让沿河地带,可以有机会成为农耕民族的聚落区;另一方面却也将黄土高原的黄土大量的带走。当然,这笔帐并不能算在延河和它的邻居身上,根本原因还是高原上的植被条件不好,蒙古高原带来的风沙,和人类的过渡开发,都是影响陕北高原植被的重要因素(“成也萧和,败也萧和”,陕北高原那么厚的黄土层,也是从蒙古高原刮来的)。
    与陕北高原的沟壑纵横相比,鄂尔多斯高原就显得要平缓许多。不过这种平缓,很大程度是因为它的腹地没有什么河流。鄂尔多斯高原所有的,那些常年有水的河流基本上都是分部在边缘地带,这些河流在为陇东、陕北高原以及河套平原(包括西套)这些河套边缘地区提供水源的同时,却没能滋润鄂尔多斯高原的腹地。腹地所有的一些小河,大都为时断时流的季节河,根本无法支撑农业生产(在地图上可以看见一些湖泊,由于没有足够的淡水补给,90%都是咸水湖)。缺水加上来自蒙古高原的风沙的吹蚀,鄂尔多斯高原的土壤条件也很差,从发育程度上而言,大部分地区属于“初育土”,顾名思义,也就是处在“石——土”转换阶段的土壤。
    鄂尔多斯高原地表水资源的缺乏,不仅使得对水资源要求很高的农耕文明在上面无法扎根,也使得对水资源要求相对较低的游牧民族,亦无法在其腹地找到高质量的草场(对于大部分植物生长而言,水多了总比水少好)。因此无论是游牧民族,还是农耕民族,他们控制鄂尔多斯高原的方法都是争夺前套、后套、西套这三个大“河套平原”。谁控制了这三个平原,就可以声称自己控制了鄂尔多斯高原,乃至整个河套地区。反之,就算对手没有进驻鄂尔多斯高原,你把控制线划过去也是自欺欺人,就象有些“历史学家”,习惯在在绘制古地图时,把某一个朝代的北国边境一直划到北冰洋一样。
    当然,如果华夏民族在控制了几个河套平原之后,还是会在鄂尔多斯高原腹地寻找几个条件相对较好的点,建立行政机构的。不过这种设置完全是为了保障河套平原与南部的陇东、陕北高原的交通,基本属于没有自给能力的兵站性质。一旦河套平原有失,这个分布在鄂尔多斯高原腹地的据点,会马上被放弃的。而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在稳定据有河套平原之后,他们也会去鄂尔多斯高原放牧。前提是那里还能长草,相信在战国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植被状况要比现在好的多,牧民们在那里的生活也比现在要比现在滋润。而现在如果你去那里旅游的话,会发现高原的大部分表面,已经被黄沙所覆盖了,一如曾经的科尔泌草原变身为“科尔泌沙地”一样(西北部最严重,已经沙漠化了,叫“库布齐沙漠”。南部靠近陇东、陕北高原还好点,沙地草场相间,叫“毛素乌沙地”)。
    日期:2010-10-0900:00:04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