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节
日期:2010-10-0623:29:58
在历史上,杀虎口的战略地位其实是要高于张家口的,这是因为河套平原是游牧民族最为肥美的草场,也是他们向中央之国核心区进攻的主要跳板。而对于华夏族来说,河套平原也是他们愿意倾力从游牧民族手中夺取的,最有价值的一块土地。倒不一定是说它的农业潜力有多大,而是这条由阴山拱卫,黄河水滋润的盆地,能够提供优质的马场。得到了它,华夏民族就拥有了与游牧民族对等的机动性。
其实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之后,人畜才能生存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讲,河套所拥有的丰富水资源是用来养马,还是种地并不是最重要的。在100多年前的那场民族大迁移当中,由山西而起,以内外蒙古方向的迁徙行动,被统称为“走西口”。而事实上,当时真正所称的“走西口”,其第一目的地并不是阴山以北的蒙古高原,而是阴山以南的河套平原。蒙、汉之间的贸易也主要是在前套平原进行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内蒙古的二大主要城市:呼和浩特和包头都是在前套平原,其中包头可以说就是由于山西商人的开发,而兴起的中心城市。
有鉴于此,狭义的“走西口”应该指的是西北方向出杀虎口,而如果你是从东北方向,出张家口进入蒙古高原的话,那就叫“走东口”了。不过由于走西口的山西商人,所取得的成就最为显著,现在“走西口”这个概念,已经成为山西高原这次移民潮的代名词了。因此无论你是从阴山丘陵还是张家口盆地进入蒙古高原,都可以被称为“走西口”了。
日期:2010-10-0623:57:18
河套平原成为农牧民族争夺的焦点,从“杀虎口”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这个重要山口最初的名字应该是“杀胡口”,只不过在被老百姓误传为更易懂上口的“杀虎口”了(就象“崤陵关”成了“雁翎关”了样)。要说历史上山西境内,包括吕梁山一代还是有许多老虎的。近些年也有一些科研人员希望在此找到老虎的踪迹。不过依现在的环境来看,除了“周老虎”这种新的老虎亚种以外,估计是连虎毛也难找到。
现在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河套平原的地理结构了。一般我们所说的“河套”,指的就是“河套平原”,不过准确意义上的河套,应该指的是黄河那个“几”字形弯所围就的地区。不过如果这样认定的话,主体在黄河外围的河套平原,就不会被包含在内了。
其实讨论这些地理概念看似没有多大意义,但却有助于我们找到河套地区的地理重点。事实上纵观整个河套地区,起地理分割作用的并非是黄河本身,而是围绕在黄河这个几字形弯周围的,贺兰——阴山——吕梁山脉。也正是在这三条外围山脉和河套之内的“鄂尔多斯高原”、“陕北高原”的共同作用之下,黄河这个大转折的形状,才得以万年不变。被基本固定住的河道也不至于象它在华北平原那样变化多端,不断的影响中央之国内部的地缘结构。安静下来的黄河水,得以以正面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作为河套地区的大动脉,为之输送养分。
日期:2010-10-0700:17:25
如果我们以黄河为中心,解构河套地区的话,可以先按照它的走向,分块观察它的结构。首先在河套地区的西侧,贺兰山脉一如阴山山脉那样,与鄂尔多斯高原拉开了一定距离,这也造就一片和“前套”“后套”平原相类似的,盆地型结构的冲积平原。由于它的方位在西,因此也被称之为“西套平原”(因为现在属宁夏,也被叫作“宁夏平原”或“银川平原”),有时亦被包含在广义的“河套平原”之内。不过如果从地缘关系上来看,西套平原与阴山以南的河套平原联系并不紧密,更具有独立性,因此在历史上也一直是以以单一地缘板块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以西套平原为根据地影响中央之国地缘结构的,最著名的莫过于“西夏”了,其文化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今天。而在战国时期,华夏诸侯的势力却尚未到达西套平原,这其中的地缘原因,一会我们就会分析到。
日期:2010-10-0701:46:14
在河套地区的北侧,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也就是狭义的“河套平原”。如果阴山山脉在这一带走势标准的话,那么我们也就不必费心将之分为“前套”和“后套”两个板块了。不过造物主永远不会按照标准的几何形状来塑造山形水势的,整体呈断续状的阴山山脉,既使是在黄河以外的主脉,也可以明显的被分为:狼山——阴山——大青山,三部分。这其中狼山与阴山之间的分割最为明显,后者的西南角甚至已经伸至黄河的北岸了。阴山的这种走势所造成的地缘后果就是,整体阴山以南的河套平原,被东西分割成前套、后套两个部分了。
如果我们要为切割前套、后套两个地理单元的那段山体单独命名的话,它的地理名称叫是“大桦背山”(在图上没标)。这段位于现在包头市西侧的山体,与阴山主体之间的谷地,也成为了沟通前、后套平原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沿河道路被水淹没的情况下。而包头市这个点,自然也就成为了连接前后套平原甚至蒙古高原的枢纽(所以山西商人要开发这里)。
当赵人从大同盆地出发,穿过杀虎口进入河套平原之后,他们首先需要消化的是前套平原。如果以管岑山——大青山——黄河为前套地区边缘主要的地理特征,那么赵国为管理河套平原而设立的“云中郡”,其郡治“云中”城大至就在这个三角形地区的中心偏东的方位,为的就是与雁门郡隔杀虎口遥相呼应。不过河套平原的东北角其实才是防御的重点,因为游牧民族如果从北面进入阴南丘陵这个防御上的薄弱环节之后,可以很方便的沿大青山南麓西入前套平原(管岑山到此走势已尽,无法为云中郡的东侧提供保护了)。即使赵人对蒙古高原没兴趣,也必须防止游牧民族在这个方位的反攻倒算。因此赵人在河套平原最大的城邑,并不是云中城,而是在前套平原东北角的“原阳”城。二千多年以来,无论往来于此的是军人还是商人,这个位置战略地位依然重要,只不过后世新建的呼和浩特城,与赵人的“原阳”城相比,位置向西南方向移动了一点罢了。
赵人征服河套平原的时间是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那时的赵国无论从实力,还是技术上都有机会将游牧民族从河套平原赶出去了。而当时赵人所要面对的游牧民族,已经被正式定名为“匈奴”了。(匈奴之名肯定是华夏族对这支已经做大的游牧民族的称呼,反正在华夏民族眼中,即使不为这些天生反骨的边缘民族加上个兽类的标签,也要打上“奴”的印记。)。
不过赵人进入河套平原之后,留给他们的时间并不多了,那些如狼似虎的秦人,已经将魏国逐出了山西高原,而仍在这片高原上耕耘的赵人,自然就成为了阻挡秦人西进的主力。因此赵人虽然继续西进,控制了后套平原,但也无力稳定的消化这块突出部。或者说赵人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其实主要就集中在对后套平原的争夺上。等到秦国一统天下后,军力空前强大的秦帝国为了更好的控制后套平原,则在这里切割出新的郡级机构——九原郡。只不过生如夏花的大秦帝国,在高丨潮丨过后便迅速分崩离析,自然也就无法控制河套平原了。而后来的汉帝国直到武帝时期,才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夺回了河套平原。
如果从赵国的角度来看,向西沿黄河延伸的河套平原,的确是一个与山西高原地缘联系薄弱的突出部,由于缺乏足够的接触面,这类突出部在承受较大压力后,往往很容易被放弃(想想平壤平原)。单从地理结构上来看,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同时开发河套之内的鄂尔多斯高原和陕北高原,以让云中郡拥有稳定的后方。而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赵国并不是唯一有条件这样做的,身处渭河平原的秦人也同样有机会北上,逼近河套平原。但最终的结果是,无论是秦、赵,还是后世的华夏政权,最多只能将河套东部,黄河以西的陕北高原消化掉,而对于占据黄河内侧大部分土地的鄂尔多斯高原却束手无策,放任这片面积比宁夏省还大的土地游离在华夏核心区之外。
鄂尔多斯高原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成为了华夏政权望而却步的“魔鬼三角区”,是我们下节的分析内容。今天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