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节

    当然,无论是渔猎民族,还是游牧民族都清楚,即使占据了下辽河平原,也还是无法与整个中央之国的核心区相对抗,他们所拥有的优势,在于他们本身的生产方式,能够提供比农耕民族素质和比例更高的军事力量。因此就组织结构而言,这些马上民族更愿意利用自身的优势,去控制足够数量的农业人口,以为他们经营这些耕地(从华夏民族掠夺人口,很大程度就是为此)。就象古典时期末期的满洲政权,一方面通过围猎等准军事行动保持自身的优势;另一方面则通过行政手段禁止旗人从事农业生产。清朝作为“封建”制度下的顶峰之作,无论是在控制中央之国行政方式上,还是扬长避短,稳固满洲政权的统治地位上,都有足够长的历史作为参考。
    日期:2010-09-1601:36:51
    从高句丽的角度来看,他们并没有对中央之国构成实质性威胁。因为在他长达700年的历史中,一直在为融合朝鲜半岛而努力,并且未能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达成真正的联盟。而他之所以在历史上拥有这么大的名气,除了现在朝鲜半岛上的族群,希望攀附上这个与其地缘属性有明显区别的族群以外,更在于他是第一个统一了整个东北平原地缘力量的政权,并以此为基础,占据了下辽河平原这个枢纽地区。而在此之前,华夏民族已经凭借强大的地缘势力,将势力渗透入下辽河原,乃至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战国后期至东汉末年)。在此之后,华夏民族除了要应对来自蒙古高原的地缘压力,也要重视来自东北平原的攻击了。
    在燕人率先成为进入下辽河平原的华夏族以后,辽东半岛的丘陵地带很自然的也成为了燕人的控制区。不过辽东半岛以丘陵地形为主,沿海地区又受到海浸困扰。因此燕人在越过辽东半岛之后,更希望能够向朝鲜半岛渗入。虽然朝鲜半岛的东北部为山地密集区,但地势向南沿伸到朝鲜半岛的西部,也就是黄海之滨时,已经趋于平缓了。在那些发源于东北部山地的河流共同努力下,那些低缓的丘陵之间已经填充出成片的冲积平原了。而这其中,大同江的作用是最大的。
    如果要为现在的朝鲜找一条母亲河,那就是大同江了。能够成为母亲河的必要条件就是,它的下游地区可以提供足够面积的冲积平原,而这片平原在它所处的地缘单位中居于核心地位。从这点上看,大同江是最有能力成为朝鲜半岛北部的母亲河的。如果我们去观察朝鲜半岛北部的轮廓就会发现,它的西侧靠近黄海的这一面,有一个三角形的凸起。构成这个三角地带的骨架的是那些从东北山地漫延过来的丘陵,而填充于其间的平原,则主要是大同江水系的作用了。
    这个整体呈三角形的平原——丘陵地带,成为了朝鲜半岛北部最具地缘潜力的地区,也当然的成为了这半岛北部的地缘核心。因此燕人如果想在朝鲜半岛有所作为的话,战略目标就是占据这个地缘核心区。至于说东北部的那些山地,并不能激起农耕民族的兴趣。在古典时期,如果你占据了一个地区的核心平原,也可以被认为是控制了周边的山地。虽然这些平原政权甚至不会有兴趣向那里象征性的派驻官吏(除非有交通要道),而如果生活在山地之中的边缘民族,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的话,他们往往也可以接受这种名义上的领导,毕竟很多生活必须品,需要与平原地区的居民进行交换。基于上述理由,如果中原政权控制了整个大同江下游地区,那些历史地图的作者,也可以按照他们所想的那样,将整个朝鲜半岛北部划为某个朝代的国土。虽然以现在的国境规则,去定义古典时期的复杂地缘关系,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对于大同江下游所处的这片三角地带,并非只有现在的我们才会知晓它的重要性。事实在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它一直是半岛北部的地缘核心。而在这期间,到达此地的族群,都选择了在这片三角地带的北部建立自己的政治中心。作出这个选择,一是因为大同江干流在这片三角地带的北部(南部是以载宁江为主大同江支流冲积而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朝鲜半岛的地缘压力主要来源于北方,也就是辽东半岛方向。必须将主要的资源集中在北线,以保有自己的战争潜力。否则无论是华夏族,还是东北渔猎民族,都可能快速突破大同江防线。换句话说以大同江下游地区的的战略纵深,没有可能搞逐级抵抗,必须在第一时间摆出决战的态势。
    大同江之侧的这个政治中心,现在叫作“平壤”,也就是朝鲜的首都,因此这片与丘陵相间,面积和平整度甚至还不如“下辽河平原”的地理单元,也被叫作“平壤平原”。事实上“平壤”这个名字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并非为现在的朝鲜所创。不过在燕人进入朝鲜半岛之时,它的地缘标签是“王险城”。而既然称之为“城”,当然意味着已经有成熟的政权,先于燕人一步盘据于此了。这个政权以及所属的族群,我们并不陌生,他就是当年不愿归附周王朝的商族遗民所建立的“箕子朝鲜”。有很多朋友为周人有那么超前的意识,将燕国封建在华北平原北部感到困惑。而实际上,燕国封建的战略目地,很大程度就是为了防止商人再度进入华北平原。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燕人需要将整个燕山以南地区纳为有己有,并以燕山山脉为天然防线,做到了这一点,也就足以保证周王朝的地缘安全了。也正因为此,燕人在将燕山以南整合完毕以后,长期没有北进的想法,直到战国后期迫于南线的地缘压力,希望向燕山以北寻找新的战略纵深时,才开始向燕山以北进行渗透。
    也许有人会奇怪,为什么当年箕子没有选择以下辽河平原为据点,而是绕过辽东半岛,进入
    了朝鲜半岛。这当然还是与下辽河平原的敏感位置有关,选择在这样一个枢纽地区立足,即使暂时感受不到华北平原的地缘压力,沿西辽河方向东进的游牧民族,和东北平原腹地的渔猎民族,也不会让他们感到安全的。因此朝鲜半岛北部的平壤平原,成为了商人安居的世外桃园。箕子和他的子孙们也的确在也安居乐业了数百年之久,直到有一天,燕人出现在了他们的家门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