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节
日期:2010-07-2423:02:03
上次分析过了轵关陉和太行陉,前者是中原通往河东之地的快速通道,后者则是上党高地南入洛阳盆地以及中原的最佳通道。应该说,韩国通过控制沁阳以西的南阳之地,掌握了东西交通的枢纽。其实韩国在三家分晋之初,就将主要的方向定位于华北平原了。这固然是与魏国在河东的强势地位有关,但在韩国人自己看来,也许是棋高一着了,毕竟是否得中原,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标志。
与韩国人相比,魏国主要占据的是沁阳以东部分的南阳之地,而现在的焦作市以东至新乡部分则为卫国控制区。而由于韩国所控制的南阳之地,实际上分割了魏国的国土,因此双方在此的博弈始终贯穿于战国时期。那么魏国所控制的区域中,是否还有穿越太行山的通道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南阳之地的东头,还有一条通道,这条通道就是南三陉的最后一条——孟门陉(也叫“白陉)。
日期:2010-07-2500:27:11
与轵关陉和太行陉相比,你很难在现有的地图到找到孟门陉的位置。因为这条路陉在现在并没有成为沟通上党地区与华北平原的主要通道(前两条都有国道和省级公路),而只在其旁修建了一条县级公路(叫黑毛沟公路,这个等级的公路,在一般的地图上是不显示的)。
孟门陉的基本路线是沿着一条叫“磨河”的河水前行的,在沿磨河峡谷北向穿越太行山后,在到达晋城盆地东北部的陵川县后,再西向进入晋城盆地。至此,你可以西向穿过丹、沁两水最终到达临汾盆地;也可以北向迅速进入长治盆地。
关于魏国是如何沟通他们东西两块国土的,一直是一个困扰大家的难题。我们会在很多的民间历史地图中,看到魏国的疆土呈n型将韩国的国土包围在内。或者说是沿着上党高地的东北部向西北方向为魏国延伸了一条狭窄的国土至太原盆地,然后沿着太原盆地的东南部再沿伸一条国土与临汾盆地相连。之所以会有很多研究战国历史的方家,会画出这么一条怪异的曲线,可能是因为史书中记载魏国曾经分别与赵韩两国易地。在与赵国的交易中,魏国所换出的是“榆次,阳邑”两邑(分别在现在的晋中市,太谷县);而与韩国的交易中,则让韩国额外得到了高都、获泽两邑(现在的高都市,阳城县境内)。
魏国换给赵国的两邑位于太原盆地的西边缘;而换给韩国的两邑,则分别位于晋城盆地和阳城盆地之中。这很容易让人将其连成一片,并再从太原盆地向南与临汾盆地相连。这看似为魏国找到了一条连接东西国土的通道,但如果让政治家或军事家来选择的话,是很难将自己的国土安全,系于这样漫长的山地通道中的。而仅凭这几个城邑,也很难将魏国的国土连成一片。事实上这几个城邑,对于魏国来说,应该是深入对方腹地的“飞地”,因此它们最后的命运也不可避免的成为被交换的筹码。
其实我们在三家之晋开篇已经分析过了,对于魏、赵、韩三国来说,在独立之初,都存在犬牙交错的地缘情况。而后基于大家的卡位情况,分别确立的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为了整合自己的势力范围,就需要交换出对方所需要的筹码。这种筹码可能是三家分晋之初,从另几家瓜分而来的土地;也有可能是在战争中,从对方腹地中所侵占的,无法长期控制的土地。而河西之地,太原盆地及以北地区,上党高地,就是魏、赵、韩三国为自己确立的势力范围。
魏国与赵国达成地缘平衡,很好理解,因为大家的扩张方向暂时还不会有冲突之处(都是东西向)。而魏国之所以没有费力去与韩国人争夺上党高地的控制权则,是因为对于魏国人来说,最为便捷的东西大通道就是轵关陉。如果我们观察一下魏国初都的“安邑”(今夏县),就会发现,从安邑出发,无论是南向越过中条山,渡茅津渡进入崤道;还是东向进入轵关陉都非常的方便。特别是轵关陉,魏国通过它可以很方便的进入中原,与他们在中原的另一个都城“大梁”(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沟通。魏国在三家分晋之初就已经分得了轵关陉的腹地,唯一的障碍无非就是韩国所占据的南阳之地罢了。
而如果魏国人希望从华北平原通过孟门陉,经长治盆地进入太原盆地然后再进入临汾、运城盆地的话,实际上还是要穿越韩国甚至赵国的控制区,并且道路要艰险漫长的多。因此魏国才所谓送出他们在上党高地的据点,以希望在韩之“南阳之地”打通一条通道。而基于实力的对比,即使魏国没有在韩国的南阳之地获得道路的所有权,其实也不会影响他们的通行权的。魏韩两国X型交叉的国土,让他们不得不选择一种共生的生存状态。
至于赵国,则更有机会将自己的国土连成一片,只不过这并非代表赵国就可以绕过魏韩两国,相反韩赵两国、魏赵两国在上党高地及河北平原进行了长期的地缘博弈。至于说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则是我们下节的分析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