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节

    日期:2010-05-2423:17:22
    虽然秦国在后来一统江湖,成就了伟业,但在春秋时期晋国的实力才算的上是诸侯的老大。这主要是得益于山西高原那独特的地理结构。对于晋国来说,外有黄河、吕梁山|、太行山拱卫,为之提供的安全保障;内有以临汾盆地为中心的那些如珍珠链般的盆地群,为晋人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大片平整、松软,易于耕种的黄土。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结构,使得晋国在统一山西高原内部各地理单元时,能够较少的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涉;统一之后,又容易保的住胜利果实。
    当然,内部条件好,并不一定能够成就霸业,如果远离地缘中心,偏安一隅往往更容易成为选项(比如以后我们将要分析到的成都平原)。不过山西高原这个地理单元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无论周王室的政治中心是在渭河平原,还是洛阳盆地,与之都只有一河之隔。而如果晋人愿意,向东走出山西高原,就是群雄逐鹿的中原地带。坐拥如此优越的地理单元,晋人的地缘优势是很明显的。
    如果说山西高原的地缘结构,便之能够攻守兼备,那么秦人所在的渭河平原其实也具备类似的条件,只不过与山西高原内部的平原,被分割为相对独立的几个盆地不同的是,渭河平原本身并没有天然的山脉将这切割为数块,也就是说,渭河平原更有条件作为一个整体的地理单元,出现在地缘政治的舞台上。而现在的问题是,晋人由于先发优势,不仅取得了秦人进出中原直接通道——崤函通道的控制权,还直接进入渭河平原,将秦人的势力阻挡于洛水——华山以西地区。这实际上让秦国不得不与晋国分享渭河平原,并且在面对晋国时,需要长期保持一种低姿态。这种强弱有别的格局,也成为了“秦晋之好”的地缘基础(两个同样强势的人,一般是很难和平相处的)
    不过地理相邻的两个国家,地缘矛盾始终是会存在的,更何况晋人在占据了河西之地后,等于直接侵入了秦人的核心利益区。因此秦人始终是在处心积虑的向黄河渗透,“夺回”河西之地。从战略上看,要想达到这个目的,秦人经营好现有的土地,积蓄力量自然是最重要的;而如果在晋人内部出现问题的时候出手,则是一个战术机会选择的问题了。好在春秋时期已经“礼崩乐坏”,各诸侯国内部总是不断上演着阴谋与背叛的剧目。特别是经过“曲沃代翼”这种不义行为洗礼的晋国,公室内外的政治斗争更是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当秦国处在他们最强大的君主(春秋)——秦穆公当政的时期时,晋国内部又一次出现了君位之争。这使得秦国第一次有机会“收复”河西之地。
    日期:2010-05-2501:09:48
    这个机会出现在公元前651年,距王室东迁(前770年),秦人受命征战渭河平原已经过去快120年了;而距晋国内乱67年之久的,大小宗之争结束之年(曲沃代翼,前678年)仅仅27年。故事的开始具备中国传统宫廷斗争的典型特色,男女主角照例是一个漂亮而又年轻的女人,和被她迷惑的,位居君位的男人。至于故事的内容其实更加老套,即这个女人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而她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手段除掉原太子,以及除掉所有有资格争位的公子。其实这种事关生死与国家命运的大事,一般只跟权力与阴谋有关。只不过如果让现在某些喜欢挖掘“人性深处”的编剧和导演看见,一定会编排出几个凄婉的爱情故事来了。
    由于这个“狐媚惑主”的女人叫作“骊姬”,因此由她引发的这场政治斗争也被称作“骊姬之乱”。如果大家希望了解其中的细节,可以百度一下。当然,如果你具有文学天赋,又想发挥一下想象力的话,也可以抢在某些著名编剧之前,先将这个故事包装出来。
    事实上这场动乱本身并无关地缘,之所以要在这里提起,是因为它的发生,让那些将受其害的公子必须逃离晋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需要到他国去“政治避难”。这种现象在现在也不鲜见,在春秋之时更是司空见惯。在之前齐国就已经上演过类似的一幕,那次笑到最后的公子小白成为了春秋第一霸——齐桓公。而这次晋国的这出悲喜剧也将诞生一位同等重量级的霸主。
    对于为这些落难的公子提供帮助,并从中获取好处,其他国家,特别是邻国向来都是十分有兴趣的。作为与晋国地缘关系最为紧密的大国——“秦国”,当然是不会成为局外人的。最先成为秦人帮助对象的是一个叫“夷吾”的公子。当时的情况和齐国那一幕很象,即留在国内的君位继承人,在动乱中都已经被谋杀了。因此需要从这些外逃的公子中选择一个人回来继承君位。只不过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生死时速般的归国竞赛有所不同,这一次外逃的几位公子却没人敢回去。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现象,是因为当时被扶上君位的两位公子(都是骊姬的儿子),都马上被大臣谋杀。如果加上之前已经被害的太子,等于先后已经有三位公子死在这场君位之争了。虽然说君位人人想做,但现在回去难保不会成为另一个牺牲品,因此外逃的几位公子都不敢贸然回国。
    不过权力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因此“夷吾”决定冒一次险。只不过如果没有外援的话,这个险是断然不能冒的。“夷吾”求助的对象锁定在了秦国身上。其实他之前避难的国家并不是秦国,而是在渭河平原东北角的梁国。按现在的行政归属看,梁国的位置在现在陕西韩省城市的南侧;从地理位置上看,梁国则是位于渭河平原的最北部,晋陕大峡谷的南侧,黄河的西岸,也就是河西之地的北端。对于梁国这类小诸侯国的存在,我们并不应该感到奇怪。虽然河西之地现在是晋国的势力范围,但在春秋时期,特别是早期,基于人力资源的匮乏,和兼并行为尚未白热化的原因,诸侯们对一个地区的控制方式是很多样化的,除却自己在战略要地建立城邑之外,让一些居于其间的小诸侯国甚至边缘民族依附于自己,更是一种低成本的管理模式。
    就梁国来说,收留晋国的公子算是一种政治投资,但从实力上来说,这个小国并没有能力帮助“夷吾”摆平国内的动乱,因此夷吾转而向已具大国气象的秦国求助。只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特别是在政治交往中。因此夷吾向秦穆公所提出的条件是割让河西八城(也有说五城的)给秦国。一般认为这种做法是将河西所有的土地都交给了秦国,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些城邑并非是晋国在河西土地的全部,但应该已经是主要部分了。不过让秦人更感兴趣的是,这些城邑并非只在河西之地中,亦包含有崤函通道中的战略要点(史载东尽虢略)。崤函通道由于位于黄河以南,秦岭以北,又被称之为“河南”地,是秦人直接进入中原的必经之路。能够同时向河西、河南两地渗透,无疑能够极大的扭转秦国在地缘格局上的被动局面。
    日期:2010-05-2501:27:00
    最终在秦人的帮助下,公子“夷吾”回到了晋国,并坐稳了君位,史称晋惠公。只不过当他坐稳君位之后,却并没有履行诺言,将河西(河南)八城割让给秦国。之所以作出这种决定,表面原因是因为大臣们的极力反对。
    如果从道义上来看,这位晋惠公无疑是一位不守信用的人。但从国家利益上来看,晋国如果真的让秦国控制了河西之地以及崤函通道的话,那么秦国将不可避免的成为晋国逐鹿中原最大的对手。因此在国家利益以及个人信誉之间作选择的话,晋惠公只能自食其言了。在这种情况下,秦晋两国之间的战争其实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秦晋之间的这第一场大战叫作“韩原之战”,关于这场大战的地缘解读,要放在明天了。祝大家晚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