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节
日期:2010-05-2323:39:45
最近都在长江流域转悠,现在该回到黄土高原了,去看看黄河两岸又有哪些故事,是我们之前没有分析到的。
在之前的章节中,我们对于黄土高原上的“秦”、“晋”两国已经作过一次分析,不过那时候的重点在于分析秦晋两国初始的情况,而对他们之间的地缘关系却没有进行解读。事实上即使是只看过“炎黄”章节的朋友也应该意识到,这两个共处于黄土高原上的诸侯国,地缘关系应该是十分紧密的。纵观历史,也的确如此。无论是在春秋,还是战国,秦晋博弈的篇幅都占据了相当的篇幅(赵、魏、韩三国又称“三晋”,皆为春秋晋国分裂而来)。而放在最后,即是作为压轴,对春秋时代作一个总结;也是通过“三家分晋”的典故,开启战国时代的地缘格局。
日期:2010-05-2400:08:21
要想搞清楚秦、晋之间的地缘关系,我们还得先回到东周之初,即“平王东迁”的时代。在王室被迫由“镐京”东迁至“洛邑”时(也就是由“渭河平原”迁至“洛阳盆地”),一共有四个诸侯国出了大力,也就是秦、晋、郑、卫四国(勤王四国)。这四个国家也因此取得了渭河平原——山西高原——河北平原——中原,四大地理单元的地缘优势。
如果要横向比较这四个诸侯国当时的实力,最强的应该是晋国,最弱的则是秦国。晋国的优势一方面是政治上的,另一方面则是地缘上的。当年周公在重新分封诸侯国时,之所以将成王的弟弟叔虞分封在与渭河平原隔黄河相望的汾河谷地,目的就是为了拱卫王室的安全。因此晋国不仅获得了一块位置绝佳的封地(详见“曲沃代翼”一节),还得以在春秋之时,在山西高原诸盆地中开疆扩土,并吞其他诸侯国。而在秦国的情况则要比晋国差的多了,在王室东迁之前,秦人不过是以“附庸”的身份,帮王室养马罢了。如果纵向和自己之前的状况相比,通过这次忠勇的护驾行动,秦人应该是获益最大的。不仅受封进入了诸侯的行列,还得到了一张空头支票歧山以西的土地。当然前提是你有本事赶走那些入侵的戎人。
最终秦人的确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张空头支票兑现了。不过在秦人由西至东“为”王室收复渭河平原上的土地时,与晋人一衣带水的“晋人”也没有闲着。
日期:2010-05-2400:40:51
晋人在春秋初年通过“曲沃代翼”完成内部整合后,一方面加大了对山西高原南部“临汾盆地”与“运城盆地”诸侯国的并吞力度。另一方面又通过“假途伐虢”之计,将势力范围向南越过黄河,控制了“渭河平原”至“洛阳盆地”的必经之路——“崤函通道”(在之后有专门的章节分析)。控制这个战略要点的目的,是为晋国稍后进入中原争霸作准备,更多的是从军事的角度考虑的。而与之相比,晋人对于渭河平原的兴趣显然要更大些,因为这块丰腴之地才真正能够为晋人提供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因此在秦人经过数代努力,好不容易收复丰镐之地,并迫近黄河时,却发现晋人已经在黄河西岸等着他们了。这让已经将自己认定为河西之主的秦人,觉得即无奈,又愤愤不平。只是从表面上看来,王室虽然授权秦人对戎作战,但却并没有将渭河平原所有的土地都分封给秦国。所以晋国越过双方的地理分割线——黄河(这段由北向南的黄河,古称“西河”),由东向西做同样的事,并没有什么不妥。
日期:2010-05-2401:03:53
在当初分析秦人的先祖——秦非子是如何进入渭河平原时,我们曾经作了张《秦.周地缘关系图》。在这其中,作为渭河(水)的重要支流——泾河(水),对周人的兴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实际上,渭水之北,除却泾水外,东面还有一条水量最大的支流——洛水(北),注入了渭水。只是洛水与渭水相交之后,很快就流入了黄河。因此洛水其实也不应归属于渭水的支流(有点象洛阳盆地,伊、洛两河的情况)
不管渭、洛两河之间的关系空竟是谁主谁次,整个渭河平原,或称关中地区的水系,主要是由两纵一横的泾、洛、渭三河组成是不争的事实。而秦晋两国最初达成的地缘平衡线就是洛水。从此之后,洛水与黄河之间的这片土地,就成为了秦人的心病。整部秦晋关系史,可以说都是围绕着这块土的归属问题而展开的。由于这块土地位于陕北高原以南,黄河以西,因此也被称之为“河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