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节

    日期:2010-04-2920:10:10
    吴国人选择的第二条攻击路线和他们在“柏举之战”做法如出一辙。首先对于严重依赖水运的吴军来说,需要一条南北向的水上运输线,以接近泰沂山脉北侧的齐国核心区,只是这样的天然河道并不存在。好在吴人通过对太湖流域的治理,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水利技术。因势利导将一些地理上接近的河流湖泊连接起来,以形成一长贯穿南北的水上交通线是吴人能够做到了。吴人北向最先连通的河道是太湖——长江口(镇江)之间的运河。之前为了伐楚,吴国人已经西向的修筑了“胥溪”运河(至芜湖),如果借助这条水道当然也是能够进入到长江的。只不过对于吴军的北伐而言,这条路线太远了。更何况芜湖——南京段的江面,随时面临着楚军的威胁。
    在春秋时期,长江口的大致位置在现在的扬州——镇江之间。当吴国的水军可以从太湖北向以最短的航程航行到现在的镇江之后,还需要有一条更重要的运河将行至长江的吴军送至淮河。于是吴人在长江口的北岸修筑了一个新的城市——邗,也就是现在的扬州。并以邗城为起点北向沟连那些因江、淮之水暴涨而形成的湖泊,最终形成一条沟通江、淮的运河。由于起点在邗城,这项工程被命名为“邗沟”,在夫差决定从海路伐齐之前就开始了,而在海路伐齐失败后的第二年完工(前486——484年)。从时间上来看,吴人治水的效率已经远超当年的“大禹”了。这也更让人相信他们就是“大禹”的直系后代。需要说明的是,从长江口北向沿海路到达淮河也是可以选择的线路。只不过这样做的航距有些远,并且海上多变的气候会增加不安全的因素。如果只需要2年多时间就可以完成一条运河的话,从工程量和时间上来看,还是很划算的。更何况这样的设计于吴人治理江淮平原(东部)多有帮助。
    日期:2010-04-2920:34:39
    在邗沟完工之后,不甘心上一次失败的吴军马上开始了新的北伐。因为能够由运河到达淮河的吴军已经不需要再修筑一条新的运河,就能够到达齐国的家门口了。要做到这一点,那条淮河之北最为著名的支流——泗水将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在齐鲁一节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泗水是发源于蒙山南麓,西流之后折向南流入淮河的。对于北上的吴军来说,并不能凭借这条河流越过泰沂山脉到达齐国核心区内,但却可以到达齐国的死对头——鲁国境内。(鲁国的国都曲阜就在泗水的南岸,泗水西变南流的拐弯处)。
    在解决完线路的问题后,吴军需要关注一下航线的安全了。在上一次的伐楚过程中,吴军通过直接攻击和寻找联盟的方式保证了淮河航线的安全。而这一次,航距并不比淮河航线短多少的泗水航线,也需要做类似的事情。在吴人到来之前,泗水两岸分布着众多的东夷小国,由于周人自西向东的地缘布局。这些残存在泗水流域(包括沂水、沭水等支流)的夷族要不断的接受来自中原——山东半岛大国的压力,经常被迫迁移(比如徐国)。之前我们曾经解读过的莒国也是其中一员,只不过由于沂沭河谷地理结构较好,相比于其他泗水小国,莒国的日子还算好过。到了春秋末期,诸侯们的兼并行为愈发激烈,疆土弱小后的莒国也只能被迫依附于齐国了。
    实际上在春秋的大国博弈中,泗水小国两侧的宋、鲁、齐等大国都希望拉拢这些小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这些小国也在不断的根据形势转换门庭。而到了春秋末期,随着长江流域的楚国向东扩张,吴、越两国开始作大,泗水小国又开始要应付来自南方的威胁了。及至战国时期,宋鲁两个有着高贵出身的诸侯国,在边缘大国的挤压下也变得越来越衰弱,地缘地位的一下降让它们不得不与另外十个残存的泗水小国为伍,被统称为“泗上十二诸侯”,并作为大国争斗的夹心层而苦苦挣扎(注:关于“泗上十二诸侯”,在宋、鲁之外究竟还应该包含哪些国家,一直没有完全的答案。因为这些泗水小国的情况在不断变化中。从地缘的角度看,将之理解为一个位于淮济之间的地缘集团就行了)
    日期:2010-04-2923:05:23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