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节

    吴国人开始介入泗水流域始于上一次的攻楚之战。在柏举之战之前,吴国已经攻灭了泗水下游,淮河之北的“徐”、“钟吾”两国。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小国是决不敢与吴军为敌的。对于吴国来说,最需要与之达成联盟的是泗水上游的鲁国。鉴于齐鲁两国之间不可调和的地缘矛盾,吴、鲁联盟的达成并没有遇到多大困难。实际上在上一次吴国水军从海上攻齐的行动之前,吴鲁两国就已经达成同盟了。加入这个反齐联盟的还有泗水中游的“邾国”,与沂沭河谷南侧的“郯国”(位于莒国之南)。在吴国水军行动的同时,鲁、邾、郯三国的军队从陆地也向齐国发动了进攻。只不过作为联盟老大的吴国未能在海上取得胜果,那三个饱受齐国压力的泗水国家就更无法独挡一面。需要注意的是,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有的只是共同的利益。对于春秋诸侯而言,所有的联盟都不是长期的。仅仅是在两年前,吴国还曾经帮助邾国攻打过鲁国。只不过很快大家就发现,根据“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外交原则,对于对付齐国这个共同的敌人(鲁国出于自保,吴国为了争霸),联合起来才是硬道理。
    有了鲁国在泗水上游的接应,溯泗水而上的吴军很顺利的到达了泰沂山脉南麓,并与鲁军合兵一处。不过与柏举之战相比,吴国在泰祈山脉的北侧还缺少一个内应(上一次是桐柏山西侧的唐国)。这样看来,吴国要想从陆地攻入齐都“临淄”的难度还是很大的。好在身为齐人的孙武与齐国公室并没有血海深仇,因此也不会象伍子胥那样鼓动夫差对自己的“祖国”打全面战争。实际上在柏举之战胜利之后,孙武就已经隐退了。或者说知道吴齐之争不可避免的孙子,不愿意让自己处在两难境地。
    不管怎么说,吴国需要的是将齐国打服,而不是征服。有了在楚国的经验,即使夫差再狂妄,也应该知道,要想消化象齐国这样的大国,以他目前的实力是无法做到的。只是如果齐国的主力仍然在泰沂山脉的北侧,并据险以自守的话(泰沂山脉上的齐长城已修筑),吴军很有可能会无功而返。问题是这时节已是春秋末年,礼教不能再帮助鲁国获得额外的优势了,而在地缘博弈中占据上风的齐国将控制区渗透至泰沂山脉南麓。现在,泰沂山脉那五山环绕(泰、鲁、沂、蒙、尼五山)的中心点——“徂徕山”成为了双方新的地缘分割线。如果从地形的角度看,徂徕山与北部的泰、鲁、沂三山合围成了一个半封闭的盆地。按现有的行政区划来看这个盆地的西部是泰山南麓的“泰安市”,东部则是莱芜盆地中的“莱芜市”。因此这个盆地也被称之为“泰莱盆地”。
    附:艾陵之战示意图
    日期:2010-04-2923:29:04
    对于鲁国来说,丢失“泰莱盆地”是不幸的,但对于寻机与齐军决战的吴军来说,这又是幸运的。因为穿越泰山与租徕山之间的难度,要远低于越过泰——鲁两山之间的那些狭窄通道。并且对于以步兵为主的吴军来说,他们有很大的机会将决战的地点选在地形起伏较大的丘陵之中,就象他们在柏举之战中所做的那样。战役的发展也的确是朝着有利于吴鲁联军的方向变化的,能够借舟楫之利免受行军之苦的吴军,与在本土作战,且熟悉地形的鲁军优势互补,势如破竹。很快就攻陷了齐国在泰芜盆地两头的据点。败退后的齐军在退至一个叫作“艾陵”的地方,止足了脚步,并调集主力准备也吴鲁联军决战。
    说到“艾陵”,可能有很多朋友感到陌生。不过说到“长勺”,拜中学课文《曹刿论战》所赐,知名度要高的多。在分析齐鲁大地时,我们也曾经对“长勺之战”作过分析。位于莱芜盆地东北侧的“长勺”当年是鲁国的前沿,鲁国也正是在这里抵挡住了势头正盛的齐桓公的进攻。而“艾陵”所处的位置,也就是在长勺一带。如果说长勺一带是鲁国当年的最前线,那么现在这一地区就是齐国在泰莱盆地,或者说在泰沂山脉南侧最后的据点了。齐军将战场摆在这里,还是符合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争理念的(毕竟泰莱盆地不是齐人的核心区)。如果再后退,建筑于泰沂山脉之上的齐长城,将成为齐都临淄的最后屏障,一旦不守,齐人很有可能重蹈楚人的覆辙。
    齐人将决战地点选择在泰沂山脉的南侧,固然有他的道理。但对于吴军来说,其实也是正中下怀。泰沂山脉上的长城与当年攻楚之战中的汉江,对吴军都具有同等的阻隔作用。也就是说,如果齐军或楚军老老实实的呆在山脉、河流所构成的天险后面,远道而来寻求速战的吴军基本上是无计可施的。因此当年吴军才会费尽心机,引诱楚军主力自己越过汉江,并在大别山麓与之展开决战。现在吴军已经不用再为寻找齐军主力而大费周章了,不希望将战场引入自己核心地区的齐人,已经主动放弃了长城离线,在吴军所善长的地形中摆开了战场。
    “艾陵”这个名称并不是一个城邑的名字,而是指一片叫“艾”的丘陵地区。从这个名字中我们也可以得知,这一地区的地貌以低矮的丘陵为主,正是步兵逞强的好战场。最终齐鲁联军与齐军决战的结果是非常据有历史意义的,在吴国强悍而又灵活的步军面前,齐国的失败非常彻底。参与决战的十万齐军主力几乎丧失贻尽,“艾陵之战”的战果也成为了歼灭战的典范。而齐军那些不适合山地作战的战车,共计八百辆也成为了吴鲁联军的战利品(古制,每一乘战车附有各种兵种的士兵共计100人)。不过对于习惯于以船代马的吴军来说,拥有过多的战车反而会拖累他们的战斗力,因此吴军大方的将这些战利品都送给了鲁国。对于有志于称霸中原的夫差来说,对盟友表现的大方一点,也是霸主也应有的气概。
    艾陵之战之所以成为经典战役,还在于吴国首次使用了“预备队”,也就是说吴军并没有一下子将兵力全部投进去,而是留下了四分之一的部队,在双方打得难解难分时及时杀出,瞬间打破了平衡(双方的总兵力相等,都在十万上下)。如果是在平原地区作战,齐军的统帅应该很容易发现吴军有部分兵力没有投入战斗,并对己方的参战部队作出调整。不过在丘陵地带,如果齐军没有占据战场的制高点,作不出正确的判断也属正常。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