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节

    日期:2010-02-0421:03:21
    呵呵!目录终于整理出来了,希望能够便于大家检索需要的内容。之所以被命名为《地缘看世界2》是因为现在写的部分跟之前的并无直接关联了。写完中国部分后,应该是欧洲部分,到时候也会变成《地缘看世界3》的。
    刚才看了一下首页,我发过去的内容都做上去了,在此特向马斑表示感谢!只是主贴的内容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了,平日也没有关注,最近有看首页的朋友麻烦告知一声,是今天做目录没有的,还是前些日子就没有了?我也好向版主反映。
    前面有朋友问,为什么最近的内容偏重中国历史,在前言2中已有解释。其实这部分一直想写的,虽然工程比较大,但开了头也就准备写下去了。世界是个立体的概念,我们可以横向看,也可以纵向看。不过最难看清的是自己,换个角度看看也许会有新的收获。
    日期:2010-02-0421:29:13
    接白天更新
    ==============================
    这很大程度是因为继任的周成王只有13岁,如果在王朝稳定之后,这种年龄倒也不能算小,相对成熟的政治体制往往能够帮他过渡到能够独立执政的年龄。而在一个王朝初建的时候,没有成人的“王”只会让那些不安于现状的政治力量燃起希望。
    一般而言,这种时候有两类势力会有想法,一是尚未完全融合的前朝遗民,尤其是新朝与旧朝属于不同的族群时;二是开国的功臣,特别是有实力独挡一面的宗室,毕竟王位的诱惑是很多人无法抵挡的。而这一次成王所面临的局势要更为严峻,因为刚才分析的两类势力都有异动。如果说商人的遗民希望借机复国尚属预料之中的话,那么负责在河北平原监视他们的“三监”竟然也和商人达成了同盟,共同向王室发难就属于意外了,这让周人之前所部署的应急预案功亏一篑。
    这一次率先发难的就是那个“三监”的核心——管叔,而蔡叔显然也是赞成他这样做的。因此这场被称作“三监之乱”的叛乱也被称作“管蔡之乱”。至于“邶地”的霍叔,应该算是个协从犯,因此在失败之后所受的惩罚也最轻。之所以要拉那个最监视的对象入伙,是希望借助对方残存的力量,对于政治家来说,这种做法并没有什么不正常的。在1945年以后,我们一样能够看到国共双方共同的敌人,在内战当中为双方服务。对于尚未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的商王室,这是一次可以把握的机会。尽管周人“大度”的给予纣王之子(武庚)一个“殷侯”的封号,并让他保留宗庙,但并非每一个帝王都如后世的刘阿斗一样,能够安于现状,因此这位新任的殷侯决定把握住这一次机会。对于商人来说,寄希望于就此恢复天下共主的身份是不现实的,但拿回河北之地,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还是可以期待的。
    日期:2010-02-0421:51:02
    如果叛乱者面对的只是年幼的成王,他们成功的机率应该很大,问题是并非武王的每一个弟弟都象他们那样有野心。周公和召公就是其中的代表,如果按照秦以后的说法,他们的角色就是“顾命大臣”,也就是先王托孤来辅佐右主的。而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周公,鉴于周公王叔的身份和对朝政的影响力,后世很多人认为他实际上已经摄政称王了。不过最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周公就此扭转了危局,为周王朝奠定了稳定的地缘格局,并且他最终将权力交还给了成人后的平王。因此即使他因为形势所需曾经称王,后世的士大夫们也并不会因此而责难周公。
    不过士大夫们怎么想的并不是我们今天观注的重点,对于我们所关注的是这一次变故究竟对周王朝的地缘格局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三监的命运又将如何。
    周公执政之后最先做的事,我们之前已经分析过了,就是“周召分陕”,即让召公管理“陕”地以西的黄土高原,而周公负责崤函通道以东的那些新征服地区。当然,对于那些反叛者来说,一场新的战争是无法避免的。就进攻的路线来说,实际上并不会与上一次的灭商之战有多大区别,敌方的力量仍然是集中在河北平原。只不过这一次对于周人来说,有一部分力量分化到对立面了。但更为有利的是,那些先期封建至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大多数并没有背叛王室,特别是那个被封在泰山东侧,负责征讨东夷的姜太公。这使得周公所面临的地缘形势要好于四年前,平叛过程也因此并没有显得过于复杂。
    日期:2010-02-0422:52:24
    最终三监之乱得以平定,那位“殷侯”的下场自不必说,追随纣王而去是他唯一可以选择的结局。而对于同属宗室的三位王叔,简单的一杀了事是不可取的,最终决定三人命运的是他们在这场叛乱中所起的作用。作为主犯的管叔来说,当然是不能得到赦免的,杀一儆百对于政治家来说,已经是仁慈的表现了。而作为从犯的蔡叔来说,流放的命运是逃脱不掉的。霍叔的协从身份,仍然不可能让他置身事外,被夺去爵位已经算是一个好结局了。
    周公在解决政治上的问题之后,剩下来的事就是重新规划王朝的地缘结构了。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于商“王畿”的处理,三监及他们的子孙肯定是不能留在原处了,将河北平原的商族遗民全数迁走也不现实。因此需要安排一个可靠的人选来控制这一区域。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周文王的“远见卓识”,尽管很多人认为,帝王们的所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但这种安排的实质其实是为了有足够的血亲资源以供使用。如果周文王真的如传说中那样有一百个儿子,那么从中挑出几个忠孝两全的儿子亦不算难事。当然,如果真有这么大的基数,那么出现管叔、蔡叔这样的“叛逆”者也属正常。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