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节

    日期:2010-01-3017:18:43
    在郑庄公平定了“段叔”之乱后的第三年,周平王作出了一个决定,重新重用“西虢”国。当时郑庄公在朝的职位是“卿士”,这个职位和后世的宰相,现在的总理相似。而周平王的想法就是将“卿士”一职分为左右两职,这各后世的左右丞相之法类似,应该说是保持权力平衡的正常做法。只不过春秋之时以“右”为尊,隋唐之后左为尊。而这个“右卿士”的位置,则准备让搬迁至陕县的“西虢”国君来担当(也就是南虢)。
    这种想法当然会让郑国人感到义愤,而面对郑庄公的质问,周平王所能做的就是否认。只是郑庄公显然并不相信这个答案,于是一出旷古未见的奇事发生了。郑国和王室互相交换质子,也就上将自己的儿子交由对方为质,以取得互信。尽管这各作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十分常见,(秦始皇的父亲异人就曾经在赵国为质),但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竟然与一个诸侯国互换质子,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悲哀。
    这等于向天下表明,“周”在事实上已经将自己降为诸侯国的一员了,笼罩在“王”身上的光环开始消退,天下大乱已经不可避免了。
    郑国MS是这场政治斗争的赢家,只是他们真的有可能笑到最后吗?
    要做饭了,先写到这了,祝大家周末愉快!
    日期:2010-01-3023:42:59
    对于王室来说,事情本来并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的。从地缘的角度来看,当郑人在中原坐大时,秦、晋、卫三国应当能够起到平衡的作用。
    问题是刚刚加入诸侯行列的秦人还正在渭河平原上征伐,在他们扫平丰镐之地的犬戎之前,并没有可能介入这场争斗之中。而晋国则一直是王室所依重的重臣,按理说他们应该在第一时间出来替王室出头。只是当时的晋国,正在上演一出大、小宗之争。对于王室来说,所有正统地位的大宗当然是被支持对象。只是以运城盆地为基地的小宗已经占据了优势,即使是大宗的晋侯有心驰援王室,也无法绕过小宗。
    日期:2010-01-3100:01:36
    现在看来只有卫国能够成为可以依靠的对象了,而最终为王室出头的也的确是卫国。
    在周郑交质之前,郑人可以凭借自己“卿士”的位置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其他大国虽然对于郑国的扩张忧心忡忡,但碍于王室与郑国的关系,并不好指责卫国。不过现在看来,郑国与王室的关系已经破裂到无法修复的地位了。因此周边的大国终于有机会可以对这个新来的“暴发户”群起而攻之了。
    最先挑头的当然是那个同样倍受王室器重的卫国了。卫国人之所以收留了段,也是为将来在郑国扶植起一个受自己控制国君作准备。这种作法和现代政治家们的做法无异。今后我们会看到,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发生。在人少地多的春秋时期,灭掉一个国家并不会是最好的选择,扶植一个对自己没有威协的国家作为缓冲,是大国们所惯用的控制手段。
    日期:2010-01-3116:21:10
    从郑国的角度来看,能够让要挟王室当然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不过这种做法显然是不明智的。
    从单纯防御的角度看,郑国所在的中原之地其实是个四战之地,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西面嵩——箕两座体量不大的小山脉,以及北面的黄——济两河。这固然可以让他们在中原诸国中占据一定的优势,但却并不足以让郑国在诸侯国中独大。
    而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在没有实力以一敌众的时候,就抛弃了王室这杆大旗有些早了。尽管王室的权威已经江河日下了,但率先捅破这层窗户纸,只会让郑国成为众矢之的。而这样做的具体后果就是,郑国不得不开始面对来自四方的地缘压力。特别是王室所在的洛阳盆地与河北平原的卫国。
    对于郑国所表现出的扩张欲,同为勤王四国的卫国当然不会感到舒服,只不过碍于有王室为郑人撑腰,因此只能静观其变罢了。而现在双方的力量对比开始发生变化了,即使王室的力量暂不能为卫人所用,但也不会为郑人所用了。
    日期:2010-01-3116:36:23
    之前我们曾经说过,庄公克段之后,“段”跑到了卫国去寻求庇护。有一种说法是“段”并没有脱身,跑过去的是他的儿子“公子滑”。不过到底是谁跑过去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卫国收留了庄公的政敌。
    这种收留他国持不同政见者的作法对政治家来说再正常不过了,在现实的国际政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实际上是一种投资,对于收容国来说,如果被收留者有机会回国执政,那么所能取得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最低限度可以降低该国对自己的安全威胁。
    不过这种买卖也不是谁都能做的,最起码你要有力量抗衡对方的压力。你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当年达L不是跑到印度,而是尼泊尔;西哈努克不是到了中国,而是去了老挝,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发生。当然,这种情况实际上并不会发生,因为没有金刚钻的国家是不会揽这瓷器活的。
    日期:2010-01-3116:53:16
    从卫国收容在郑国失势的“段”也可以看出,卫郑之间的矛盾其实已经是不可调合了,这一方面是因为两国同为中原强国,并且相邻,地缘矛盾在所难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家都是勤王四国的成员,卫人有理由认为自己在政治上应该具有与郑人同等的地位。
    而“段”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舍近求远,从南边的“鄢”地跑到了卫国去寻求庇护。也许南阳盆地的申国可以作为一个选项,因为那个深爱他的母亲——武姜就是出于申国。但问题是庄公也是武姜所生,尽管他那么不讨母亲喜欢,但这仍然能够保证申国之于郑国的“舅国”的地位。对于政治家来说,这种现实存在的血缘关系已经足够了,并不需要为一个嫁出去的女儿的个人好恶而平生事端。可以肯定的是,郑庄公当然也不会因为母亲对自己的态度而疏远与申国的关系。
    如果庄公不是武姜所生,情况可能就会大为不同了。当日申族人为了保证同样母出申族的太子能够继承王位(也就是平王,申后所生),不惜引犬戎入侵镐京,并直接造成了西周的覆灭。
    我们并不能就此责怪申国人不识大体,这只是一种政治本能罢了。只不过这次他们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再次出头了。而卫国既然接受了这次机会,那么卫郑之间的战争也就不可避免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