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节

    日期:2010-01-3014:04:35
    《郑伯克段于鄢》里面一共出现过四个地名,分别是:制、京、焉、共。让我们在图上先仔细观察一下这四个地名都在哪里,它们与郑国的地缘结构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日期:2010-01-3014:28:52
    郑庄公的母亲从心里是希望小儿子“段”继承君位的,问题是郑武公并不赞成这种作法。特别是郑武公去世时,继位的庄公刚满15(虚岁),在古人看来,这个年龄只能勉强算是“舞象之年”,也就是刚好够上上战场的年龄,而“段”的年龄显然是未成年(比庄公小三岁)。
    将一个刚刚稳定下来的新国家,交给一个未成年的儿子并不是一个好的决定,何况这也有违礼法。由此看来,那位“武姜”夫人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过历来的君位之争,都是存在变数的,即使是王室未迁之前,各国的宫廷政变也是时有发生。对于庄公来说,那个一天天长大的弟弟就是他最大的威协。
    日期:2010-01-3014:43:19
    庄公继位时,“段”的年龄只有十一、二岁,在这种时候就以他为主策划政变并不是个好主意。因此为他寻找一块有地缘潜力的封地,积蓄力量是稳妥的办法。
    武姜为小儿子选定的封地叫作“制”,也就是东虢故地——虎牢。那个从小不受母亲喜爱的庄公当然明白这其中的意思,将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交给自己的政治对手,无异于将性命交给了对方。
    因此庄公拒绝了这个要求,拒绝的方式也很委婉,按照史书的记载就是“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意思就是:虎牢之地是个险要的地方,当年东虢的君主就是因此而身亡(也就是说我不愿让弟弟去承担这个风险)。如果要其他的地方,我都会听母亲的。
    日期:2010-01-3015:07:34
    我们知道,新“郑”国的核心区就是东虢和郐国的故地。其中最为重要的城邑有三个,最北边的就是东虢故地“虎牢”(也就是郑人所称的“制”地);中间的是东迁之初所建的初都“京城”;最南端的则是郑人在郐国故都附近所修建的新都“新郑”。
    既然“制”地已经被庄公所否决了,并且理由显得那么的善意。而将从庄公手里“抢楼”,将都城“新郑”作为段的封地,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非常规的想法。因此无论是谁,都会将第二方案锁定在“京城”之上。
    由于当年恒-武两公的悉心经营,“京城”的规模已经非常宏大了。以至于在后世它的行政级别被定为“县”的时候,不得不在城中间修了一道城墙,以使它不至于超越一个“县”城所应有的规模。
    将这样一个位于核心区中央,而又规模宏大的城邑交给“段”,危险指数并不会低于让出“制”地。只是庄公既然已经答应了母亲,也就只能认可这样的结果了。
    非常有可能的是,武姜当时想要的就是“京城”,因为这个位于郑国中心的城邑更能切割庄公所能控制的土地,而先提出要“制”地不过是一种技巧罢了。这种给对方下套的做法。,无论是在生活当中,还是在商场,都屡见不鲜。
    日期:2010-01-3015:22:55
    最终的结果也是向着有利于“段”的方向发展的。占据了郑国的中心之后,“段”很自然的开始向北和西两个方向蚕食。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郑国将会由北向南一分为二形成对抗。对于武姜和他宠爱的小儿子来说,并非没有相似的案例可循。因为与此同时,晋国正在上演一出小宗代大宗的好戏,那个于被称之为“曲沃桓叔”的晋国贵族,已经率先向君位发起挑战,这一举动无疑具有榜样的力量。
    注:曲沃桓叔被封曲沃的时间为公元前745年,而郑庄公继位的时间为公元前743年。
    日期:2010-01-3015:57:41
    我们并不十分清楚,“段”具体是哪一年被封到“京城的”,不过在公元前722年,双方的矛盾终于开始爆发了。这离郑庄公继承君位已经有23年了。对于段来说,他需要时间来积蓄力量。而对于庄公来说,他同样需要时间来布局。
    尽管在后世,帝王们往往只需要发现有人有谋反的企图,就会毫不手软的将之扼杀于萌芽状态。在这种时候,与帝王的血缘关系并不会成为救命的稻草。相反,在大部分的时候这正是惹来杀身之祸的原因。但在周之礼法尚有余威的时候,郑庄公并不愿意承担道义上的风险。也就是说他需要等待“段”的意图表露无疑的时候再动手。这与他们共同的母亲——武姜尚在也不无关系。
    郑庄公的这种等待,也让他的大臣们感到不安,对此他的回答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当然,郑庄公创造性的总结出这句名言,并不代表他真的只会等待结果的发生。对于一个即将创造春秋霸业的人来说,他只是在等待时机罢了。
    最终的攻击还是由郑庄公发起的,结果是“段”不得不向南跑到了一个叫“鄢”的地方。按照中国人一贯的做法,这个地名也被保留了下来,现在它的名字叫作“鄢陵”县,行政归属河南省许昌市。
    不过正如我们之前所分析的那样,南方正是郑国扩张的方向。无论鄢地当时是否已经为郑国所吞并,它的左近都没有其他大国为它提供保护。因此郑庄公很快又攻下了鄢地,而“段”这一次必须寻找一个大国,来请求政治避难了。而另外三个中原强国鲁、宋、卫都是有力量为他提供保护的国家。
    日期:2010-01-3016:12:39
    “段”最终的选择是越过济水、黄河,到卫国去寻求保护。对于段的这种忽南忽北的大范围转移,后世的我们可能会不太理解。这样做难道不会遇到郑庄公的堵截吗?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春秋之时,人口的密度较低,尚不足以铺满每一寸土地。也就是说,城邑及它的周围才是人口密集之处,而城与城之间存在大量的未开发土地。尽管他们在名义上可能属于某个封国,但很多时候不要说军队,就是普通居民也不会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的马够快,突围并不是一件难事。
    另一个原因是中原腹地的地势平坦,并没有天然的山脉提供可以据守的关口,这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想法成为一种奢望,也让围捕者无法预知被围捕者运动的方向。
    日期:2010-01-3016:38:09
    卫国将逃亡过来的“段”安置在自己的西南部,一个叫“共”的地方(目前为河南省辉县地)。“段”也被称之为“共叔段”,这种叫法有可能是因为他避难于“共”地而得名。就象他在京城时,被人称作“京城太叔”一样。不过这个“段”字终究是他的本名,他也因此为成为了“段”姓的姓祖。
    关于庄公与“段”之间的战争是谁先发起的,实际情况有点象苏德战争一样。在那场战争中,苏联的之所以在初期遭受重大损失,是源于他们本来也是想发起进攻的,就是说苏联前线的战略部署都是为进攻作准备的。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德国人的闪电进攻,初期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而“段”当时也正准备主动向新郑进攻,而庄公等待的就是这样一个机会。一则可以将“段”的谋反之事做实;二则可以打他人措手不及。如果段事先能够得到消息,固城以自守的话,那么很明显,这场内战将变成一场拉锯战。
    日期:2010-01-3016:56:03
    郑国的这场内战之所以被引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它充分体现了郑庄公的老谋深算。郑庄公的这种深谋远虑也使得郑国能够率先从春秋诸国中脱颖而出。
    经过郑恒公、郑武公、郑庄公三代的经营,郑国俨然已经具备了霸主之相。而他们也被“郑”姓人氏奉为始祖,合称“郑氏三公”。
    郑国之所以能够在春秋初年如鱼得水,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它能够依仗王室的力量。一方面王室所占据的洛阳盆地可以解除郑人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郑人也可以凭借王室这块金字招牌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易中天在为曹操辩解时曾提到,曹操是“奉天子以令诸侯”,而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基于曹操与汉献帝之间的关系,这种解释显然不能让人信服。
    不过在春秋时期,能够拥有自己一片天地的王室,应该还是当的起这个“奉”字的。只是对于天下共主的来说,被别人“奉”起来做傀儡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能够自己发号施令才是“王”应该做的事情。
    因此在郑人完成内部整合,并愈发显得霸道之时,王室开始希望能够摆脱这种尾大不掉的局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