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节
日期:2010-01-2422:59:42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已经了解了洛邑所处的洛阳盆地的地理结构,以及为其扼守东西两大门户的“虢”国的地理位置。
对于王室来说,洛阳盆地的体量使得它本身并不能象渭河平原那样容纳更多的封国。也就是说仅仅依靠洛阳平原的力量难以保证王室的安全。作为东迁的王室来说,他需要在洛阳盆地四周的地理单元中,选择出能够信任的封国,加以扶植,以帮助王室抵御那些边缘民族的威协。
由于洛阳盆地的南部有秦岭的那些余脉作为屏障,龙门天险足以自保。因此东、西、北三个方向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具体的说就是虎牢(东虢)所对应的中原地区;崤函(南虢)所对应的渭河平原;孟津所对应的河北平原。
还有一个地区就是山西上的临汾——运城盆地。他所对应的就是北虢所据守的黄河北岸的渡口,具体的名称是叫“太阳渡”。
换句话说就是渭河平原——山西高原——河北平原——中原地区,是与洛阳平原相邻的四个地理单元。除却在四个关口上布置自己的亲信力量以外,这四个单元也要有诸侯能够独挡一面,彻底清除那些野蛮民族的威协。
日期:2010-01-2423:35:40
在王室东迁的过程中,有四个国家成为了主要力量,分别是秦、晋、卫、郑。如果仔细研究他们的地理位置,会发现他们正好对应着洛阳盆地所邻近的四个地理单元。即秦对应渭河平原,晋对应山西高原,卫对就河北平原,新郑对应中原地区。
你可以将之理解为一种巧合,因为没有历史学家们提示出其中的地缘关系。不过事实是勤王的诸侯并不会只限于这四个国家。之所以这四个国家受到特别的重视,地缘背景是东迁之后的王室,希望他们能够为之消除各自地理单元的边缘民族。
而这四个国家也很有可能已经意识到,可以依靠这次勤王行动捞取足够的政治资本,已成为所在地理单元的霸主。
而从结果来看,秦人得到了在渭河平原自由行动的权力,并由此而正式进入诸候的行列。之所以选择出身并不那么高贵的秦人,很大程度是因为贵族们已经对保有渭河平原失去了信心。让一个同样来自西方,并且对王室表现出足够忠诚的部族去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具有最高的性价比。
日期:2010-01-2423:48:54
而晋人在消除山西高原上那些戎人的威协之前,首先将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的诸侯国尽收囊中。而这些都是在王室的默许之下。
对于本来就倍受王室信赖,尽收河北商人旧都之地的卫国来说,他们得以巩固河北平原第一大国的地位。尽管卫国在后世的争霸过程中并不十分出采,但他们得以保持一个记录,即唯一没有被秦始皇灭掉的诸侯国。卫国实际上是被秦二世彻底消灭的,也就是说,它成了“笑”到最后的人。当然,那时的卫国已经仅仅是象征性的了,封地也已经不在河北了。(秦为何要留卫国这根独苗做摆设,至今还是个谜)
日期:2010-01-2500:01:02
如果说晋、卫两国本来就是在自己的地理单元进行扩张,而秦人也已经先期进入渭河平原的边缘活动,最终被授权在渭河平原上征战戎人也就其必然性的话,那么“郑”人最终得以在中原地区发展,并过上一把小“霸”瘾,就可以称得上是处心积虑了。
日期:2010-01-2500:14:40
对于原来身处渭河平原东侧,为王室把守“崤函通道”西大门的郑人来说,他们最终选择在洛阳盆地的东侧重新立国,并非缘于犬戎的那次入侵。事实上他们在公元前774年,郑人就已经开始将人口及财物向中原地区转移,而犬戎入侵镐京则是在公元前771年,平王开始东迁则是在公元前770年。
我们不得不为郑人的未卜先知感到惊讶,尽管当时作出东迁决定的郑恒公在犬戎的那次入侵当中,和周幽王一起被杀。但他的这项决定无疑最大程度的为郑国保留了实力,也为他的儿子“郑武公”称霸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应该说,郑恒公是很有战略眼光的,但这并不代表他真的能够未卜先知。事实上让他作出东迁决定的原因,和后来王室东迁的根本原因是一致的。那就是渭、泾、洛三河的水断流了。
这件事情发生在公元前780年,也就是那个败家亡国的周幽王继承王位第二年。发生的原因据信是一场强烈的地震。对于严重依靠水资源的农耕民族来说,三条大河同时断流不得不说是致命的打击。
日期:2010-01-2500:40:25
对于中国的史家,或者说知识分子来说,惯于从人的角度来解读问题的本质。就象一个王朝的灭亡来说,末代之君往往被冠以昏君的名义,而荒淫无道则是最为常用的罪名。
如果要想将这个罪名坐实,一个美若天仙,又会狐猸惑主的女人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逻辑所推导出来的结论往往是大好河山败于一个女人手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她们在其他的历史时期,基本上只能处在从属地位。
这种情况并非没有意外,大清帝国实际上的末代皇帝——光绪就没有担上这样的恶名。这一方面有赖于他进行了一场MS进步而又短命的维新运动;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仅仅有两个妃子。其中那个长得漂亮些的珍妃又是个悲剧性人物,未能坚持到王朝覆灭的那一天;而“祸国红颜”的另一个候选人——谨妃,实在难以当的起“红颜”这个称号,即使是让最苛刻的人来评论,也决无可能认为她有惑主已覆国的力量(有兴趣的可以在网上找一下谨妃的照片)
好在光绪的妃子并不会是唯一的人选,那个被光绪称为“皇爸爸”的老太后,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担得起这个恶名。牝鸡司晨比狐猸惑主更让中国的知识分子义愤填膺。尽管他们很多人并不相信,光绪如果真的执政就会比慈禧做的更好。
之所以作上述这些评论,是想告诉大家,将一个王朝的兴衰寄于一人身上,特别是一个女人身上是非常可笑的。就中国的历史来说,王朝周期性的更迭是有内在规律的。关于这一点,已经很多专著了,黄仁宇先生更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读了这个问题。
就我们所要观察的角度来看,水源的断绝是造成周人放弃渭河平原的根本原因。也许他们还寄希望于河流可以复流(后来也确实又复流了),但犬戎的到来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要稻草。
日期:2010-01-2500:46:34
关于客观环境变化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古人并非没有意识到,不过他们习惯于把天灾的发生归结于帝王个人操守出了问题。而真实的情况往往是,因为天灾的发生,突出了帝王在个人操守上的不足。换句话说,如果你仔细研究历史,会发现那些开国之君在对待后宫的态度上,并不一定会比他的末代子孙更君子些。只不过通过王朝更迭的洗牌,社会矛盾得到了充分的缓解,新的矛盾还没有积累到质变,他们的个人操守问题也就变得无足轻重了(试想一下李世民取儿媳杨贵妃的事情,如果放在一个末代国君身上会造成一个什么样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