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节
从地理距离的角度来看,离“南洋群岛”距离最近的文明是以中国为主的“东亚文明”,和以印度为主的“南亚文明”。尽管这两个文明与“南洋群岛”的海上距离在古典时期显得很长,不过由于地处东西方的交通要道上,这两个文明还是不间断的对这些岛屿上的马来人造成了很大影响。
附:中、印——马来群岛地缘关系图。
日期:2009-10-1023:01:21
附:中、印——马来群岛地缘关系图。
日期:2009-10-1023:24:56
关于马来人的来源现在还没有定论,从中国学者的角度来看,更愿意相信他们是从中国南部(百越族)南迁中南半岛,再通过马来半岛进入苏门答腊岛。之后再向西扩散直至菲律宾群岛。
就我个人来说,我更愿意相信他们的原始由来是沿那条走出非洲的南线(印度——中南半岛),然后通过马来半岛进入南洋岛的。不过这并不是今天所要讨论的,否则又将牵出所谓“新马来人”“老马来人”之类的专业人种学名词了。
我们所需要知道的是马来人最初的核心地区是马六甲两侧,特别是苏门答腊岛就行了(现属印尼)。仅就到达这一核心地区的地理距离来看,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南洋群岛距离这两个文明地区的距离都差不多。不过可能会让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们感到失望的是,事实上印度对南洋群岛的实质影响要大大强过中国(甚至在中南半岛上,印度的文化影响也要强过中国,中国仅在越南北部的影响要更强)
日期:2009-10-1023:42:22
中国的“政治历史学家”们当然可以在故纸堆中找出很多证据,以支持古中国在这一地区拥有足够的影响力。其实用不着这么费事,最起码我们都知道把一件事情忘记的干干净净会被比做丢在“爪哇国”去了;“吕宋国”在明朝时曾经来朝贡过多次。不过这些最多只能说明,中国的国威曾经覆盖在南洋群岛。而就文化的自然渗透来说,印度仍占据了优势。
我们在前面分析中南半岛时曾经说到,印度的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曾经是从苏门答腊岛到菲律宾群岛上的马来人的主要信仰。这一文化渗透直到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上的伊斯兰帝国开始控制东西方海上航线后才开始改变。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这些海岛上的马来人什么时候开始逐渐成为穆斯林的。不过这一同样自西向东的渗透大至始于11世纪(苏门答腊),这一过程持续了数百年,传入菲律宾的时间大致在13世纪后期。
日期:2009-10-1023:49:36
也许从地缘的角度能够解释为什么中国在这场文化争夺战中会长期处于下风。这需要我们从纬度及气候的角度着手。
图:亚洲南部气候图
日期:2009-10-1023:50:41
图:亚洲南部气候图
日期:2009-10-1100:10:53
之前我们在东亚部分曾经分析过,古中国的核心区基本处在暖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尽管这两个区域在细节上仍有诸多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气候特征就是四季分明。这使得在中国核心区的绝大部分地方,古天文学家所制定的“二十四节气”能够直到指导农业的作用。
学院派的气象学家们能够将同一地区划出很多细致入微的气候类型。不过气候本身的演变是渐进的,有时候界线并不是那么明显。这其中纬度、高度、湿度(与海洋的距离)都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纬度。一般而言我们认为北回归线以南多属于热带,当然这会由于地形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包括与海洋的距离)。
从上面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南亚次大陆、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均属于热带地区。如果再要细分可以划出热带季风性气候、热带雨林性气候,包括热带海岛性气候。不管怎么划,有一点是共同的,就这热带地区不再四季分明了。它们更多的是只分为雨季和旱季(或称干季和湿季),所不同的是在那些海岛上很多时候一年四季都是寸季,而南亚次大陆的旱季则要长得多,以至于还可以再分为“冷季”和热季。
日期:2009-10-1100:15:46
气候的原因决定了在古典时期,即使有来自东亚大陆的移民进入南洋群岛,也不可能从事他所适应的农业生活,最终的结果就是融入当地文化。这一点在中南半岛上也有所表现,所不同的是由于地缘上的关系更为紧密,华夏文化的影响力要相对大一些。
今天有情况不能继续了,剩下的明天再写!祝大家晚安!
日期:2009-10-1110:34:57
图:中国气候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