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节

    日期:2009-09-2022:02:50
    每一个宗教都有“洗脑”的作用,从本质上来说区别不大。与伊斯兰教相比基督教的控制能力也不弱。之所以伊斯兰教目前会显得比较极端,是因为在与基督教的千对抗中已经全面落败了。穆斯林世界最后的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已经完全倒向基督徒了。如果不是为了保持民族的独立,和拉拢同为穆斯林的“突厥”兄弟的需要,我甚至怀疑土耳其人是否仍会坚守在穆斯林世界里。
    由于穆斯林们已经看不到胜利的机会了,所以绝望的宗教狂热分子才会在这种没有胜算的非对称的对抗中,采用这种顶端的恐怖手段。当然这和天启宗教本身的扩张性有关。如果基督徒们落败了,也会采用同样的手段。对于这对同门师兄弟来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日期:2009-09-2022:54:01
    说到中——缅——印的关系,那我们就必须要提一下那条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史迪威公路”了。
    当时日本已经基本占据了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的港口城市,因此中国的核心区要想获得外部的支援就只剩下缅甸的这个通道了。这段历史足以让中国人刻骨铭心,因此随后取得政权的北京政府在面临新的封锁的情况下,希望能够继续保留这一通道的心情可以理解。
    附图
    日期:2009-09-2023:06:51
    上面那张图显示的是日本在二争中所占据的地区示意图。从图上可以看出,日本已经把中国的核心区完全包围起来了。在1949年以后,北京政府独立与俄美两国对抗的那段日子,这种包围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所不同的是占据中国沿海港口的方法变成了岛链封锁。在战略上,缅甸依然是突破这一封锁的最佳选择。即使在现在对中国已经不太可能出现类似的“硬封锁”的情况下,中国对这一通道的控制力度大小,对中国的战略格局仍具有重大的影响。
    日期:2009-09-2023:17:33
    我们不妨通过“史迪威公路”来解读一下这条西南交通线。
    “史迪威公路”其实并不只是一条公路,它包括在抗战初期中国军民独立修建的“滇缅公路”(1937年底——1938年底修通)。另外还有1944年盟国为了进行对日反攻而修建的“中印公路”。为了缓合与史迪威的关系(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与蒋矛盾颇深,具体情况可网上找),蒋中正特意将这两条战略通道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附:史迪威公路示意图
    日期:2009-09-2023:41:07
    滇缅公路(又名中缅公路)的路线是从昆明向西连通大理,然后穿越横断山脉到达中缅边境的“畹町”(中方小镇)。从这里进入缅甸,与纵贯缅甸的中央公路接通,最终到达缅甸的首都仰光,也就是缅甸最大的港口城市。从这里接收从美国通过印度洋海运过来的物资。这一交通路线至今仍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所不同的是中国目前倾向于能够独立控制一个港口,以保障海上的利益,因此作为政治中心的仰光并不是最佳的选择。事实上鉴于缅甸未来形势的不确定性,缅甸军政府也不愿意呆在这个容易受外来力量干扰的城市,而是选择了把“首都”迁到位于缅甸地缘中心的“内比都”
    附一张前面用过的石油路线图
    日期:2009-09-2100:16:47
    对于这条中缅公路来说,云贵高原上昆明——大理段工程上并不会太困难。而缅甸境内从掸邦高原——仰光港的工程对于当时的工程技术来说也并非难事(英国人已经修好了)。最为艰难的地方是从大理开始穿越横断山脉的这一段。
    横断山脉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它的南北走向很大程度上阻隔了东西交通。而由于横断山脉在滇缅边境已经变为东北——西南走向了。因此在这一区域修建中国——缅甸的南北通道也不得不对横断山脉进行切割。
    1937年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一年,即使不占领中国的东南沿海港口,日本也能够通过外岛封锁中国的的海上运输线。因此国民政府唯一的选择就是打通中国与缅甸的交通线。日本人当时并不看好中国政府的这一行动,毕竟地缘的困难摆在那里。仅管当地的马帮能够顺着河流前进,并寻找到可能穿越的山口沟通中缅之间的贸易。但要想在这些高山深谷中修建可供汽车通行的道路是何等之难。
    最终的结果是人又一次战胜了自然,在动用了20万民工后,经过一年的努力,这条横穿横断山脉的公路奇迹般的修通了。
    日期:2009-09-2100:26:32
    我们曾经多次提到横断山脉的地形之艰险,相比之下,它两侧的高原地形就要舒缓很多了。对于华夏民族来说,其实并不畏惧这种低海拔的高原(1000——2000米),最起码我们的祖先就是从同样高度的黄土高原上走下来的。之所以花了很长时间来消化西南地区,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天气及由此带来的疾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