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荒六合>书库>耽美同人>南帝北丐> 推荐阅读卡夫卡:《变形记》

推荐阅读卡夫卡:《变形记》

    作者介绍:
    弗兰兹•卡夫卡(Franz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纪德语校旱家。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卡夫卡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长子,有三个妹妹(另有两个早夭的弟弟)。自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多次与人订婚,却终生未娶,41岁时死于肺痨。
    1904年,卡夫卡开始发表校旱,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12年的一个晚上,通宵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生前共出版七本校旱的单行本和集子,死后好友布劳德(MaxBrod)违背他的遗言,替他整理遗稿,出版三部长篇校旱(均未定稿),以及书信、日记,并替他立传。
    评论一:
    《变形记》
    一本打开之后即会受到教育的好书
    一个小人物,一个偶在的个体生命,其命运就是如此地充满了偶然性、荒谬性,其人生悲剧就是如此地不可预料、不可逃避,更谈不到积极地给以预防。
    20世纪世界10部影响深远的校旱之一
    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
    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祖师,《变形记》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如果你想了解现代主义文学,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反复《变形记》开始。
    在本书中卡夫卡描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生动而深刻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在荒诞的、不合逻辑的世界里描绘‘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及其逼真的细节‘,这正是著名校旱家卡夫卡的天赋之所在。
    《变形记》,有一种思维的乐趣,有一种睿智的感觉,思想上的所得显然多于心灵的收获,能从那极度的变形与夸张里体会到生命的悸动与冲突。本书比较完整地代表了卡夫卡的思想深度与创造特点,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卡夫卡的《变形记》把我们带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实,那另一世界原本属于我们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试图用另一套叙述方式与技巧来展示我们人性内部的黑暗王国。因为我们平时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见之下,才会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异和难以理解——
    青年作家郗晓波
    评论二:
    陌生的卡夫卡
    什么是好校旱这是个永远可以谈论却又永远难以求解的问题。但好校旱不一定是好看的校旱,不一定适合大众读者的口味,因为好校旱都是新鲜的、独特的。它在与传统习惯‘对抗‘过程中提供了新的艺术因素,使习惯于传统的读者不得不陷入难解之谜的深渊,所以也往往给人们留下了不怎么好看的印象。卡夫卡的《变形记》,对读者是一种智力、情感上的挑战,因为他的作品是文学上的一个变数,很陌生,用传统的方法很难解读。
    《变形记》超越时空的限制,对事件的交代极其模糊,不指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甚至泯灭了幻象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虚幻与现实难解难分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了。看来,卡夫卡的《变形记》把我们带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实,那另一世界原本属于我们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试图用另一套叙述方式与技巧来展示我们人性内部的黑暗王国。因为我们平时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见之下,才会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异和难以理解。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校旱的艺术》中称校旱家为‘存在的勘探者‘,而把校旱的使命确定为‘通过想像的人物对存在进行深思‘,‘揭示存在不为人知的方面‘。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探究存在之谜的,但他所关注的重点是‘不可视的内心生活‘——人的内心同样作为现实的一部分而存在。他的《变形记》就是以深邃的寓意体现人类的某种常常被遗忘的存在状态。
    卡夫卡的校旱是‘梦与真实的绝妙混合。既有对现代世界最清醒的审视,又有最疯狂的想像‘。所以如果我们联想一下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当我们自身的存在被一些谁也无法预料、无法逃避的境况所决定时,生活的荒诞与这个故事的荒诞就有了一种比拟的联系,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尖锐了:当我们突然无法动弹,在完全无能为力,丧失了人的一切自主性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卡夫卡的校旱带出了我们深深的疑问。显然,在如此荒诞的突变中,卡夫卡敏锐地觉察到现实生活某些带本质性的问题,才用这种象征、夸张甚至荒诞的手法加以表现。
    卡夫卡冷峻的眼光聚焦的是‘真‘。在他看来,‘真‘若要体现,就必须借助于‘丑‘。于是《变形记》中出现了大量的丑陋的意象,卡夫卡毫不客气地放逐了文学的审美价值,似乎他觉得丑就是丑,甚至根本没必要用美作为校旱结束之前的一点安慰。所以,一直到校旱的结尾,卡夫卡也没有让这些丑陋的意象从背面发出一点美的光芒。
    最后引用一句王小波的话来结束本文,他说:‘我正等待着有一天,自己能够打开一本书不再期待它有趣,只期待自己能受到教育。‘《变形记》就是一本这样的好书。
    参考资料:红枫论坛>>英语电子书区>>卡夫卡——变形记陌生的卡夫卡
    评论三:
    《变形记》◎卡夫卡
    从前有个青年,看了《变形记》开篇第一句后,一拍大腿,大笑道:我操!校旱原来可以这么写的啊!于是也跑去写校旱了。这就是卡夫卡校旱的全部魅力,也是现代校旱的全部秘密。这个青年叫马尔克斯。
    亚理士多德在《诗学》里说:诗比历史更真实。不过说实话,这句话的意思,从贺拉斯、布瓦罗直到高特舍特,从来就没搞明白过。亚理士多德关于真实的一个重要结论:只要情节逻辑是正常的,那么前提不妨是非逻辑的。他的结论其实完全来自于当时的艺术实践——否则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连立锥之地都没有。
    《变形记》就有一个非逻辑性的前提:他变成大甲虫啦!其实在他之前,德国文学史上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浪漫主义时期沙米索的《没有影子的人》:主人公把影子卖掉啦,《浮士德》也是这样,包括现在风头很键的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都是从一个非逻辑的前提往下推导。王小波曾经提到:从一个错误的前提出发,可以推导出光怪陆离的结论。当然,他说这句话,原来是用来批判非理性的。但是我觉得,如果是运用在文学创作上,那么这个“光怪陆离”,就算不得贬义了。
    格里高尔没有变成一只小猫,惹人怜爱;也没变成一只狮子,令人敬畏;更没变成猴子,供人娱乐。他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灰色的,淌着黏液的甲虫,它只能让人嫌恶。
    卡夫卡的最大问题是绝望。这绝望是永恒的,绝对的,是他的美学内核。我上半年曾参与卡夫卡某本文集的翻译工作,没有任何一本书能给人带来这么深沉的绝望感。手指爬过一行行字,指尖慢慢都冰冷了。他的世界是封闭的,完整的,拒绝观看,所以也是拒绝阐释的。我甚至推测他的写作和经验完全无关。就我个人的经验,《变形记》算是他最好理解的作品了,最不可解的,是他那些断章残编,每一行都是深不见底的洞穴。
    注:以上文字皆取自网络,并非原创,由昨夜小楼东风整理汇编而成。如有认为不妥,要求删除的话,请与本人联系,谢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