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荒六合>书库>都市青春>妹妹我在网上等你哈> 第1节 脱弦之箭

第1节 脱弦之箭

    虽然取材真实,但既入了校旱,此真实亦非了彼真实。望读者诸君千万不要对号入坐,否则,就不好玩了!——
    作者告白
    农历正月十六那天中午,赖秀丫从店里回来时,给马丁阳带回了一张稿费单。
    其时,以卖文为生的马丁阳正趴在书房的电脑前赶一篇纪实稿子。
    书房在房间靠北的一面。窗外楼下是空阔的田畴,远处是浅丘,迤俪起伏着。微弱而稀薄的阳光,洒在远远的山峦上,树和草坡,就都温暖着。还有田畴里青青绿绿的麦苗,和青青绿绿的蔬菜。只是,这早春的阳光怎么也温暖不到马丁阳这间座北向南的书房里来。前两天刚过了立春的节气,可这冷还是依旧,丝毫感觉不到春的气息。
    座椅是一个高靠背的沙滩椅,铺着毛毯的靠背向后倾斜着。马丁阳半躺着,两只手努力前伸出去,在电脑的键盘上敲。书桌上的手提电脑用一本厚书支撑着后底部,电脑就向前倾斜着,正好方便了他仰躺着操作。这也是马丁阳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找到的一种最佳坐姿。天天趴在书桌前写,脖子和腰都是特别容易疲劳和酸痛,这样半躺着写作,就相对轻松多了。
    “哈,老爸这个动作好象恐怖电影里的“僵尸”哦!”有一次,女儿马蕊进书房来,从侧面见了马丁阳的这个姿势,突然拍了巴掌笑,自己看了不说,还非让他保持这个姿势不准动,然后大呼小叫让她妈妈过来看。赖秀丫来看了,也笑弯了腰,说真的象。看娘儿俩乐的前仰后合的怪样儿,马丁阳恼得眼睛翻白。
    戴着露出手指的毛线手套,马丁阳的双手在电脑的键盘上飞快地敲着。两只脚甩了拖鞋直直地伸进小狗叮当暖烘烘的狗窝里,与叮当相互取暖。偶尔,叮当用它那柔嫩的小舌头舔一舔主人的脚。小家伙非常黏人,女主人一走,它就要到书房里来和马丁阳做伴。赖秀丫怕它冻着,就又用一个装苹果的纸箱子在书桌下再给它做了个窝。
    喧嚣的市声,隐隐约约,在远远的地方蠕动着,此消彼长,让人时刻感觉到,这是在城市的边缘。
    突然,趴伏在书桌下的叮当警觉地竖起耳朵,抖抖毛茸茸的小身子,钻了出来。小家伙的身上穿着一件黄黑相间的衣服,衣服的帽子上缀着两个象蜗牛触角一样的装饰,角的顶端是两个小圆球,背上还扎有两只网状的蝴蝶翅膀,小家伙一跑动,触角和翅膀就都摇曳多姿起来,十分的惹人喜爱。
    叮当是一只品种并不名贵的黄毛混交男狗。马丁阳对宠物狗的知识非常贫乏,估计叮当应该是北京犬和狐狸犬的杂合后代,因为他从叮当身上依稀看出了这两种犬的影子:短嘴、长毛、趴耳朵,眼睛滴溜溜圆,这象北京犬的;金黄的毛色,小巧的身体,却象了狐狸犬。
    原来,马丁阳两口子都看不惯那些养宠物的,觉得那些贵夫人抱着只猫啊狗的是装模做样,显得刻意而矫情。再好,那毕竟是动物啊!
    可当他们在女儿的一再要求下,养了这叮当后,对小家伙的感情却一日日的深厚起来。许多时候,马丁阳和妻子见了叮当那纯洁得没有半点瑕疵的眼睛,感觉就象自己的孩子,愈是疼惜了它。在情感上再不把它当动物,而是有了人的待遇。吃饭允许它趴在饭桌上吃,睡觉也让它上了床。
    毛茸茸、胖呼呼的小家伙小嘴里奶声奶气地汪儿汪儿着,冲出书房,就奔客厅的防盗门而去。门是关着的。聪明的小家伙就又跑回来,冲马丁阳大叫。一边叫了还一边回头去看紧闭的门,那神情分明是让主人快些去给它打开门。
    马丁阳看看电脑右下角的时间显示,已经十二点过几分了。这才记起,佣工王清回来煮饭、吃饭然后去店里换班,已经走了好一会儿了。估计,应该是赖秀丫回来了。
    王清是一个朴实的中年女人。家里孩子上高中了,她和丈夫却双双遭遇下岗。她的丈夫去登三轮,她就被马丁阳的老婆请来帮着守店了。除了守店,中午、晚上的两顿饭也由她煮,她吃了饭再去换赖秀丫回来吃。晚上收店就回自己家去住。第二天一早再赶来开店。因为赖秀丫一般不吃早餐,就只给马丁阳熬半斤牛奶、煮两只鸡蛋,所以就不需要王清过来料理。王清是个很诚实,干事也极认真的女人。已经帮了他们两年,双方是越来越默契和友好。
    马丁阳动了一下身子。半躺着写作是舒服,可要起身却不太方便。叮当已经十分的不耐烦了。小家伙对女主人的热情和殷勤是无以伦比的。每天的迎来送往都是极其守时而虔诚,这也是小家伙博得主人喜欢的原因之一。
    “叮当,你闹个屁屁啊。赖子阿姨回来了哈?懒得去接她,叮当不去哈。”马丁阳一边冲小狗逗笑,一边支撑着有些发福的身子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马丁阳把门开了,楼梯口
    还没有赖秀丫的影子,估计还在楼下。叮当早已是如脱弦之箭,屁颠屁颠地欢跃着冲到楼梯口去等着了。马丁阳就把门虚着,自己回到书桌边,一屁股坐了下去,继续他的工作。
    这些年,马丁阳在家专职给全国一些综合类杂志写纪实文学稿。所谓纪实文学,说白了就是在新闻事件里加上文学的描写成分,让一个简单的新闻事件变成曲折、精彩好看的新闻故事。这类稿子的稿费比校旱稿高得多了,而且,发表的几率也高得多。写起来还没有校旱那么累人。两、三天就可以轻轻松松完成一篇七、八千字的稿子,发在一流的杂志上就可以得个六、七千元稿费。上不了一类,二、三类的杂志也能给个三两千一篇。最不济的末流杂志,也能够给个三、五百块,也远比写篇几万字的校旱划算。
    几年下来,马丁阳几乎把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杂志都闹腾了一遍。象一些地方产品在全国范围一热卖,就成了全国名牌一样,马丁阳在纪实文学这一块,也弄成了全国名牌,约稿的编辑排成了队。哪些杂志什么价位、什么要求,哪些稿子该给哪些杂志的哪些编辑,他心里都有了一本明细帐。而他每年的稿费收入也基本稳定在了五万元左右,有点旱涝保收、风雨无阻的意思了。这也是马丁阳——一个农民的儿子,能够在中川这个内陆小县城里活得比较滋润的原因。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