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江月不随流水去
总2785点击 总199推荐 | 2006年7月28日更新 ,收藏19
高山刚才站在不远处看车看人,他就喜欢这样一种姿态,有事做事,没事吗就海阔天空地瞎想,或者就不停地看四周。他认为看和听是对生活的热爱,还能够多了解不少的信息。福州近几年车流大增,人流自然也是逐年大幅度上升,这正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标志和象征。因为没有人,根本就无从谈发展,没有人气,如何凝聚资本,如何建设大型消费项目,又如何能带动基础工业的建设。但是,交通的增加好象也给这个城市带来不少问题,比如塞车,交通混乱,报纸等传媒就有了讨论,有人力主通过限制机动车的数量增加来达到缓解交通状况不良的问题,高山对此是持不同态度的,因为无论是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都没有理由采取堵的政策,只能象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
“爸爸,你快过来呀,老师说登山了。”女儿的呼喊打断了他的遐想。
高山疾步来到高枇杷和刘娟娟的身边,接过刘娟娟手上的水壶、摄像机和其他一些零碎物品,和刘娟娟一人一边带着高枇杷开始登山。高枇杷干劲冲天,嚷着要陈晶、吴阳阳比赛,看着超过一个小朋友就和那小朋友招呼一声,“快点呀,我都走你前面了。”高山提醒枇杷:“刚起步,还远着呢?”高山稍微走在她们娘俩的后边和侧边,为枇杷摄像,枇杷知道爸爸在拍她,偶尔回过头来对爸爸扮鬼脸,刘娟娟在镜头里笑得很甜很自得,这笑让高山心情舒畅,任何丈夫都需要妻子的温情,眼神最是温情的辐射源。登山二十分钟左右,高枇杷有些累了,高山就鼓励打气地说:“坚持呀,小贝,坚持就是胜利。很快就到了。”刘娟娟从高山手里接过水壶,拧开盖子将水喂给高枇杷喝。枇杷喝过几口水后,精神头部又入佳境。看过脚步虽小却快的小孩,刘娟娟停下来等住高山,将没盖盖子的水壶复递给高山,轻轻地说对高山说:“你喝口水吧。”高山接过水壶,喝了三口甜在心里的水。一家三口就这样没有间断地走到了半山亭,成绩不错,是枇杷班上第二个到达目的地的。老师给了高枇杷第二名的玩具纪念奖牌,枇杷高兴得很。游戏节目和点心要等大家到齐了后才开始,枇杷就和爸爸妈妈在周围转悠。初夏的鼓山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空气清新,苍松翠柏,怪石嵯峨;真美不胜收,绝处胜地。高山突然间兴奋地发现一处摩崖题字,摩崖高约2米,宽1米,上书:
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
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
故人契阔情何厚,禅客飘零事已灰。
堪叹人生祗如此,危栏独倚更裴回。
细看说明,原来是宋丞相赵汝愚来福州游鼓山时所提,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赵丞当年是在失意时作此诗的,只是“天风直送海涛来”这句诗把鼓山的风景动态化了,意象化了,更有美的空间。
高山在旁边不远处又发现一处摩崖诗刻,没有前者面积大,但是相对于前者的行楷来说,此处诗刻用狂草刻就,笔锋遵劲有力,气势磅礴,认真地揣摩,方知全部文字:
节届重阳日,我来访涌泉。
清风鸣地赖,凝雨湿山川。
浮岭多松柏,依崖有杜鹃。
考亭遗址在,人迹却萧然。
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八日,郭沫若。
原来是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所题诗刻,,粗看似乎与前诗都有些落魄情绪,但仔细看了,郭沫若文中“遗址”两字,足可理解为郭沫若只是在凭吊古人,也因为当时的他没有理由在这里留下负面的文字,而作为怀念性的文字当然更合乎历史。
高山在面对石刻感怀古人时,刘娟娟在身边同赏。对于历史和古诗词,刘娟娟开始并没啥兴趣,但在认识高山之后,在他的耳濡目染下有了一点了解,更重要的是高山有耐心,会想法让原本枯燥无味的东西迸发出活力,他会让刘娟娟去感受沉淀在其中的美和人生韵味。高枇杷还小,当然还无法领略此中奥妙,于是问道:“爸爸,为什么要在石头上写字?”“为了纪念。”“什么是纪念呀,爸爸?”“就是让我们知道他到过这里。”“那——这些字是谁写的呢?”“你不认识的,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你就会知道的。”
一家三口转悠了大约半小时后,刘娟娟看高枇杷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到了,心想其他班的同学应该也差不多到了,就叫高山和高枇杷往那边过去。陈晶、吴阳阳和他们的妈妈孟怀玉、华又芳及其他小朋友和家长们都到达了集合的地方。不一会儿,幼儿园老师开始组织活动,唱幼儿园园歌,而后就是麦当劳阿姨领着小朋友们跳舞,人多又是在山上,空地不大,也只能如此了,不过,孩子们很高兴。跳完舞,麦当劳阿姨给小朋友们分发了汉堡和饮料。接着老师就宣布,小朋友们和家长自由活动。
待高枇杷吃完了汉堡和饮料,高山刘娟娟领着她沿着登山道继续往前攀登。枇杷吃饱喝足了,走在前面带路,一蹦一跳象只小白兔,很快就离爸妈有了二十来米的距离。刘娟娟很幸福地走在登山道上,和高山一起,因为高山的忙碌使他们较少拥有这样的机会。“爸爸,你快来——”,枇杷大声喊着高山,高山和刘娟娟以为有啥事情,疾步冲上前去,在这个冲的过程中听见孩子在继续说道,“这里有好几个大字。”两人放下心的同时,人也已经到了高枇杷的身边。枇杷有点兴奋地说,:“爸爸妈妈,有一个字我认识呀。”刘娟娟爱呢地问:“宝宝,你认识哪个字吗?”“石,”高枇杷一边回答妈妈一边用手指着前面雕刻上的最后一个字。这下刘娟娟全看清了,有点意外地对高山说:“哦,是蒋介石题的字呢。”高山已经在看,他们前面是一块巨大的青石,上面竖刻着四个很大的正楷字:
其介如石
后面的落款字体稍小,清楚地写着:民国廿三年,蒋介石
“蒋介石把他的名字拆开了写在上面,说‘其介如石’,是何等意思呀?”刘娟娟认识这些字,可不太明白其中内涵,于是侧转脸来询问高山。
高山业已明白过来,就对刘娟娟说道:“这里的介应该是作‘耿直和有骨气’的解释,这就很容易理解了,就是说他有如巨石般的骨气。”“他还很有学问的。”刘娟娟发了句感慨。
高山则在心里感慨,蒋介石当时身为民国总统,身边有陈布雷那样的高级幕僚,因此巨石上的题字完全为书面语言也就不足为奇。从客观上说,题字与巨石及周围环境浑然一体,不失为鼓山一美景。当时的蒋介石执政能力有限,但对其幕僚或核心成员相当不错,有书上说其陈布雷母亲的生日他都记得很清楚,每年都有所表示。当然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溃败的命运。成大事者,必天时地利人和。从时间上推断,题字的时间为民国廿三年,公元纪年则为1934年,当时正是蒋介石军队对中国共产党红军进行围剿之际,想必当时的蒋总司令正取得了局部胜利处于欣喜万分之际,因而才能趁兴来福州游历鼓山美景,并留下这么如诗如画的题刻。但是,历史不能改变,最后的胜利属于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古话说的没错,得民心都得天下。
http://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