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收菜记
贷款一到位,拆完大棚,少康他们就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
地点就选在二0六国道边上。根据规划,一个占二十亩地的市场,靠近西边十间瓦房,其中七间是厰棚,三间是带檐子的。这三间带檐子的瓦房又分隔开,两间办公室和一间财务室。另外靠南边两排钢结构的大棚。四面用红砖拉成一道矮墙,上面用铁柄插成一排栏杆。
一开始,穆兴旭和臧小六就注意到国道边上的这个工地,只是他没往心里去。不知道这个地方是建蔬菜市场的。他们仍然是以收购生姜和大蒜为主。偶有一些黄瓜和辣椒,也是捎带着的。
苏少康为了节约资金,他们把全村的劳力编排成一个施工队,一户一个,能当大工的当大工,能干小工的干小工,大工每天补助五元,小工每天补助三元。
这时候是一年当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也是一年当中白昼最长的时候,干活出活。
苏少康踌躇满志,他看到,每天都有几十号人马在那里忙碌着,在他的指挥下,运砖的运砖,拌灰的拌灰,搭架子的搭架子,砌墙的砌墙,架梁的架梁,抹墙的抹墙。好一派热闹的劳动场面。
这时候,对于种大棚的农户来说,正是一年之中最清闲的时候,大棚拆完了,地里的庄稼种上了,女人和孩子们坐在大路边,自家的大棚前面,不紧不慢地打着苫子,有些苫子用了一年,坏了,这时该替换的要替换下来,准备冬天再用啊。
男人们乐意去工地上挣几块钱,吃盐买火,甚至晚上抱回一个大西瓜,一家人吃上一晚上,也十分满足。再说这大棚是给他们自己建的,都有一股,挣了钱要分红,为什么不卖力干呢。
苏少康仿佛看到自己的蔬菜市场有了模样,他内心里的兴奋啊,就别提了。
可是,就在蔬菜市场如火如荼地建设的时候,有两件事情实在让少康闹心了一阵子。
一个是于洪江的那个儿子于小安,他把人家未过门的闺女的肚子弄大了,眼看着就冒尖了,闺女的娘家当然着急了,闺女更是急得直掉眼泪。现在惟一的办法就是赶紧结婚了事。这种事情,怎能在娘家,要是孩子生下来,把祖宗三代的脸都丢尽了。这是万万不可的。
反过来再说于洪江这边,盖新房子已经是来不及了,就是来得及,也没有钱啊,钱还不太凑手。现在,于洪江又把这五仟块钱拿出来,用到蔬菜市场的建设上了。好在女方不要于洪江盖新房了,只要求给他们五仟块钱的财礼钱。
于洪江愁得再也吃不下饭了,他上哪里捞那五仟块钱啊。本来今年也卖了万把块钱,他的收入是最好的。因为他的大棚上面苫了一块破塑料薄膜,那块刮坏的破塑料薄膜,不但可以挡雨遮雪,还保温呢。一年下来,他的草苫子烂的也少。可是,于洪江的大棚料子钱都是借的,一还借款,再一花销,也就不多了。
于小安说:“爹,不行咱就不娶了,看他们能怎么着,依我看,到时候,他们还得把闺女乖乖地送过来。”
于洪江气得抓起一根棍子就朝这个混帐小子打去。于小安爬起来就跑,于洪江在后面追。
村里的人们不知道这爷俩在干什么,都追出来看个究竟。有的摇头晃脑:“这爷俩,是上演的哪出戏啊!”
人们已经习惯了他们爷俩这种张牙舞爪,也不太在意,只是哈哈笑一阵子了事。
于洪江没有追上儿子,喘着粗气回来了,把棍子扔到一边。大家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纷纷劝说:“我说老于,你这个儿子这是替你省钱哩,你还不识好,他有本事,给你拐个儿媳妇一分钱不要花,不更好吗。”
“省钱?这个孽子,人家好好一个闺女,看上他,真是瞎了眼。要是咱家的闺女,咱心里是个什么滋味?”
大家笑一阵子,纷纷走了。只留下于洪江一个人喘着粗气。
夜晚,少康找到于洪江,问:“女方那头怎么样了?”
于洪江说:“还是坚持要五仟块钱。”
少康说:“那就给他们嘛。现在都兴这样,你们家又没有新房,又没给人家送财礼,就是送财礼,兴许五仟块钱还不够呢。”
“于洪江把脸窝屈得像一个瓢叉,说:“上哪里弄这五仟块钱啊?”
“要不,你先把那五仟块钱拿出来,办完了这事再说。”少康说。
“可是,建市场的钱还不够呢?”于洪江说。
“再兑乎吧。料子可以赊一下。”少康说。
“可是现在,已经赊了不少了?”于洪江说。
“不大差这一点了。”少康说。
于洪江双手紧紧地握住少康的手,久久地没有话说。
于洪江把那五仟块钱取出来,交给儿子,说:“给女方送去吧,记住,到了那里,捡好的说,别再混帐。”
于小安接过那五仟块钱,备了四身礼,朝女方家去了。而少康则不得不到外地去赊销建筑材料去了。
三个月后,大棚村的蔬菜市场终于建起来了,惊异得东西两庄的人们不知道说什么好。
“哎,这个苏少康,真是能人啊。”
“往后再卖瓜,也不犯愁了。”
“就是不知道菜贩子来收瓜不?”
“这么有名气的大棚村,还怕没有菜贩子来,说不定还是县里在这里建的市场哩。”
“嗯,也不敢说。”
不管二十里河堰的人们怎样议论,前来收菜的客户还是来了不少。
这些种菜的菜农们再也不瞎议论了,只要能把种出的黄瓜换成钱就中。
好家伙,你看吧,每天早晨,成群结队的瓜农们用自行车拖,用排车拉,有的甚至买了机动三轮,突突突地把一筐筐黄瓜运来了。
客户更是来了不少,臧小六就是其中一位。这时候,她已经认识到蔬菜大棚的影响力,把购销黄瓜和辣椒作为一项主要业务。
一台台磅秤摆放在两排钢结构大棚下面,这样一溜摆下去,能容纳上百户商贩同时收菜呢。
在西北角上的一间财务室里,有一个小姑娘正往外发钱,那些卖掉黄瓜的农户,手里拿着市场里统一印制的单子,去财务室支钱。
在这里,所有的客户收购黄瓜,都不要付现金,他们根据收购价格和斤数,打出单子,一总由市场财务室统一付款,最后,这些客商统一给市场结算货款,而市场则根据交易量扣除相应的手续费。多的时候,市场里每天的交易量达到几百万元呢,那小姑娘的一双手把那些算盘珠子扒拉得飞跑。
“听说这个小姑娘获过全市珠算第一名呢,苏少康把她聘过来,每月付给她八百块钱工资。”
“哎哟,真有这样的事?”
“那还能有假?不信你去看看?”
好奇的人们就往里挤,这时候,已经在这里干了保安的于小安就把他们往外哄:“出去,出去,不支钱跑这里来干什么。”
他们其实没有看到,被哄出来后,喃喃自语:“真的哩!真得哩!”
现在,大棚村有太多的话题供大家讨论。他们议论大棚村的那条街道,议论大棚村的蔬菜市场,议论蔬菜市场里的那个小姑娘,她的眼睛、鼻子、穿的什么衣服。议论每天的蔬菜价格,南来北往的客户。
有的人甚至议论朱瑞白,把她跟财务室的小姑娘比较一番。有人说:“苏少康找了个小蜜,瑞白可就苦了。”
马上有人问:“什么是小蜜?”马上有人告诉他:“小蜜就是蔬菜市场里的那个小闺女。”
“哦!她叫小蜜,怎么起了这么古怪的名字。”
众人哈哈大笑。哎!大棚村的生活真是其乐无穷啊。若是在以前,从来没有这样的场景。真是改朝换代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