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康庄大道一
现在许多农户已经准备种大棚了,听说县里要针对大棚农户发放贷款,刺激农民的种菜积极性。 现在来看,种大棚已经不光是大棚村的事情了,因为二十里河堰许多村庄已经开始试种了,包括糖稀湖。他们买了木棒、竹杆、塑料薄膜、铁丝、稻草,瓜种也订好了,只等到了八月十五,把玉黍黍桔一砍倒,就开始打墙盖棚啊。
少康看到这么多农户开始种棚,要是这些农户都种上了,这些黄瓜往哪里卖啊,不能不是一个深思的问题。因为种了菜就要往外卖,只有换了钱,才算有收益。如果都在内地销,肯定是不行的,只有把外地的客户吸引过来,把菜销到城里去,才是惟一的办法。可是如何把外地的客户吸引过来呢?要想把他们吸引过来,就要建一个集场子,就跟现在镇子逢三逢八开集一样,有了集市,卖东西的就往那奔。
现在是卖菜,就叫菜市场吧。这个伟大的设想是少康一个深夜思量出来的。
第二天,少康决定把这个想法跟他吃退休金的爸爸苏永明说一说。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件大事,得有一个人讨论讨论。
苏永明自从吃上县里定时发的退休金,俨然成了一个公家人。苏永明有一大爱好,养花。谁要是想观赏牡丹、月季、菊花、梅花、鸡冠花,他总是乐于介绍。他养的花能够得到大家的赏识,他内心里总是愉悦的。也只有他这样一位吃公家饭的人,才有闲情逸致做这些事情,这就是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
苏永明养花耽误种地,有事没事总是在他的那个小花园里瞅啊瞅,眼眼迷成一条缝。苏永明家的骂道:“那上边又没招虱子,你瞅什么?”“没招虱子,招虫子了。”苏永明回答道。
“叫虫子把你的花都吃了,看你还瞅不瞅。”女人发恨道。
苏永明从怀中掏出一小瓶药来,在女人面前晃了晃。苏永明家的说:“你是不是又到少康那里要的,他们种棚挣钱容易吗?得花多少农药钱,你拿来糟蹋。”
苏永明说:“我自己花钱买的,我自己有工资。”
苏永明一提起他的工资,女人便没有话说。在全村,这是他独一无二的话语,他有权利说这句话,常常能把人吓倒。
的确,这工资是他从南京跑到北京跑出来的,谁有他这个毅力,一跑就是十年,苏永明家的常常对他这种不务正业的东跑西颠很不满,可是现在你看,她却没有话说了,因为她也在享受那工资带来的好处。吃盐买油、人情世事,都指望着他这百十块钱啊。不仅如此,苏永明还从每月的工资中抽出二十元钱,作为他的小孙女容儿的生活补助呢。
苏少康赶到家的时候,苏永明老两口子正在拌嘴。少康照例劝说了一阵子,然后他把建菜市场的想法跟爸爸说了。
苏永明把大腿一拍,说道:“哎呀,这是一个好法子啊,你想啊,要是那么多户都种了大棚,上哪里卖去,就得建这么一个地方。要是镇上不同意,我去说说,好歹我也是吃公家饭的,又是老革命家,我有这个责任。”
少康赶紧制止,说:“爸,别!我就是想跟你说一说这事,让你拿个主意。”
苏永明大叹一声气,说:“行,太行了,我走南闯北,有了你这个儿子,也算是造化啊,我们苏家,光荣啊。”他们爷俩谈着的时候,永明家的已经炒了两个菜,叫这爷俩喝一杯。
苏永明说:“你看,本来咱爷俩好好的住在一块,你现在却跑到那个地方,那个荒乱的地方,不知道你住得惯住不惯?”
少康说:“不就是四五里路吗?不远,想来就来了。”
苏永明说:“也是,你现在是大棚村的书记,也当官了。根据我的经验,在咱们农村,要想混好,就得走出去,你看我,南征北战,总算也熬了个退休,月月拿工资。”
苏永明总是试图用他的人生哲学来解释一切,证明他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他就是这么固执,而且固执得可爱。
就在苏少康跟他爸喝酒的时候,这边朱瑞白也领起孩子,来到铁匠铺,她把少康要在大棚村东边建蔬菜市场的事情偷偷告诉了爹娘。
老铁匠朱六九听完之后,沉思了半响,说:“这样也好,你想啊,那些来贩菜的,要是没有个住处,没有个落脚的地点,谁还来。过去那些走江湖跑单帮的,还得投宿住店呢。”
朱六九家的没有什么主见,也分析不出什么,她烙饼去了。这是她的拿手饭,但凡亲戚们来了,要酒饭招待,她就撖两个大油饼,切成扇形,或者方形,摞在一起,待亲戚们喝过酒,她把用笼布包着的一摞油饼端上来。
她烙的油饼,一层一层的,油软喷香。瑞白吃了她娘烙的两块油饼,领着容儿回了大棚村。
晚上。在大棚村路口。瑞白和少康碰到一起。
少康问:“你去哪里了?”瑞白问他:“你去哪里了?”把“你”念得十分重。
其实他们都知道对方去了哪里?都不愿意说出来,都不愿意承认。虽然说出来也没有什么,可是他们都愿意较这个劲。
少康真的开始为他的蔬菜市场做准备了。首先,他把宋增信和于洪江两个党员叫到家里,把这个想法讲了出来。这两个党员听完之后,都觉得是个好主意。
“这一部分资金从哪里来呢?”两个人不约而同地讲出了同一个问题。
少康说:“我从县上开会的时候,得到一个消息,今年县上要往咱种大棚的农户放贷款呢,咱们可以以扩大大棚种植规模的方式贷款,把这些零散贷款再集中起来,不就是一笔款子吗?”
两个党员猛拍一下大腿:“对啊!”
于洪江说:“你看,咱们村有五十户人家,一家贷五千块钱,还二十五万呢。”
“不用二十五万,二十万就足够了。”少康说,“咱们可以分两步走,今年先建一个简易一些的,规模小一些的,等蔬菜市场挣了钱,再扩大规模。”
“可是,他们同意吗?他们会利用他们的名义贷了款放心地交给大队使用?”宋增信说。
“这个事情我考虑过,咱们就是以入股的方式,挣了钱,每年都要分红。谁愿参加谁参加。”
“这倒是个好主意。”宋增信说。
“从现在开始,咱们就挨家挨户地动员。”少康说。宋增信和于洪江点点头。他们划分了区域,谁负责哪户,谁负责哪户,这样又计划了一会子,三个人才散伙。等宋增信和于洪江走后,苏少康再一次陷入深深地思索中。
现在,他还不知道会有多少农户响应这件事情,要经过一番动员之后才能知道个七大八,但是他有这个信心,根据他这几年种菜的经验,蔬菜销售是一个大的环节,而这里边利润又最大,自古以来,从商都是能够兴旺发达的,那些大城市,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不都是商埠云集,才发展起来的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动员,三个人碰在一起,凑了一下情况。
少康问:“洪江,你那边有几家?”于洪江说:“一共才七家。”
少康又问宋增信:“你那边几家?”宋增信说:“也就十家。”
少康说:“我这边有十九家。”
他们算了算,说:“一共是三十六家,每户按五仟块钱算的话,一共是十八万。”
宋增信说:“还差两万块钱。”少康说:“我这里还有一万二仟块钱,是我这几年积攒下来的。”
宋增信说:“我这里有五仟。”
于洪江说:“我这里也有五仟。”
少康说:“老于,你就不要拿了,你儿子急等着结婚,盖房子呢。”
于洪江说:“不要紧,盖房子的事情可以缓到明年再说,到那时候,咱们的蔬菜市场也就挣到钱了。”
就这样,他们经过一番仔细的盘算,终于凑够了二十万块钱。
他们的贷款计划很快就批下来了。因为他们大棚村是县里的重点支持对象,要多少贷款给多少贷款。
当然,没有参加入股建设蔬菜市场的农户也有贷款批下来,不过他们都把这些钱用在了建新棚上。也有的是给他们的亲戚们贷的。因为大棚村的贷款是县里的重点支持对象,别的村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