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节

    这就是表明态度了。
    什么叫做没有越轨的事?
    他们宗族一体,刘必平做的事,他们不可能没有参与的,沈琛肯定知道,他既然这么说,就是在给刘老太爷他们承诺,只要能给出合适的筹码,就一定会放过刘氏。
    刘老太爷松了口气,看着沈琛,从刘老爷手里接过厚厚的信封,双手呈递给沈琛:“钦差大人明鉴,族中出了不肖子孙刘必平,仗着是总督高位,竟以身试法,暗藏不轨之心,这么多年来,搜刮民脂民膏,纵容海寇……”
    他闭上眼睛,一口气数落了刘必平数十条罪状,最后终于深深的弯下了腰:“刘必平此举实乃十恶不赦,族中出了此等败类,我这个当族长的,愧对榕城百姓,愧对族人。所幸我们迷途知返,暗中收集了不少刘必平在任期间犯事的证据,特来呈上。”
    沈琛深深的看了他一眼。
    他的确是抱着让刘家内讧,再坐收渔翁之利的想法。
    可是他没料到,刘家这个老头子反应如此之快,这么快就找上门了而且把事情做的这么圆满。
    他挑了挑眉,旁边的汉帛便上前接过了刘老太爷手里的东西递给了沈琛。
    沈琛略翻开一看,脸色便不由自主有些精彩。
    也不得不精彩了刘老太爷这份诚意可的确是十足啊该有的都有了,仿佛是怕刘必平死的不够快似地,连当初刘必平私贩军火,勾结海寇的证据都有了,而且不只如此,他们把刘必平多年行贿的官员名册和数额还做成了账簿,这么多账簿,每一本翻开来,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刘老太爷在旁边等着沈琛翻阅,间隙看了儿子一眼,又说道:“当初彭家易家跟刘必平勾结,这些事我也是后来才知道的刘必平让我们去处理善后,让族中拿出了一百万两银子来替他填坑……”
    那件事要摆平,实在是花了不少的心思。
    刘老爷看着沈琛面无表情的脸,摸不清楚沈琛到底是怎么想的,心情又怎么样,情急之下也顾不上旁的了,又急忙道:“还有还有!钦差大人或许不知道,当初是谁给刘必平送了信,导致刘必平知道了朝廷查出了易家和彭家的事,而避开了这桩祸事的是…是当时的临江王世子楚景行,他亲自寄信前来……”
    连这件事都拿出来说了,可见刘家是真的走投无路,很是希望投诚,能把刘必平的事情彻底撇清了。
    沈琛似笑非笑的哦了一声,似乎有些惊诧:“原来如此,我竟不知。”
    这哪里是不知的样子,看来分明是知道的,这个消息根本打动不了他。
    再三思索之后,他跟自己老爹对视了一眼,再抛出了一个重要消息:“不只如此,我们还知道,最近刘必平在筹谋着投靠……投靠临江王妃。”
    沈琛脸上的笑意凝滞住了。
    这回他是真正有些兴趣了,他收敛了脸上的情绪,平静无波的哦了一声之后才轻声问:“怎么说?”
    这才是真的说对了!
    刘老爷有些兴奋,又松了口气,如释重负的道:“千真万确的事,我们不敢撒谎。刘必平虽并没有把这件事告知我们,可是我们中却有人发现他动用了人手去往江西。因为管船只的都是我们的人,因此这些事是瞒不过我们的。他虽然是总督,可是我父亲却是族长……”
    刘老太爷也不会把所有刘家的事都取决于刘必平,自然是会留一手的。
    沈琛微笑倾听,嗯了一声,示意他们接着往下说。
    停了一会儿,刘老爷又继续说:“我们截获了一封信,这封信我们当然不敢不送出去,可是却也都知道了内容,现在给钦差您自己看……”
    沈琛伸手接过来,一目十行的看完了内容。
    这封信比之前他们交过来的东西比起来,分量轻的多了,基本没有什么值得说的,也没有什么能给刘必平定罪的。
    可是却也很值得一看。
    沈琛嘲讽的牵了牵嘴角,一时分不清楚心里到底是什么心情。
    这上面,是临江王妃写给刘必平的回信,临江王妃清清楚楚的写了,要刘必平取他的性命。还承诺,刘必平只要能杀了他以绝后患,就一定会答应刘必平想要投靠临江王的请求,一定会说服临江王。
    真是……
    沈琛扬手,将这封信扔在地上,眉头紧皱,目光冷淡,显然是动了真怒。
    可是这其中能让他动怒的,真不是临江王妃毫不掩饰的对他的杀心,而是其中对卫安的恶意她竟然要刘必平不杀卫安,而将卫老太太和明家的那个孩子的事呈告圣上。
    真是又蠢又狠。
    第951章 自知
    沈琛自问自己是个知恩图报的人,这么多年来,要不是楚景行咄咄逼人,到最后动了要他性命的念头,他是不会对楚景行出手的。
    何况楚景行为了对付他,显然已经丧失了理智,竟开始勾结外人,意图夺权。
    是临江王亲口答应要楚景行的性命,计划也是临江王手底下的人定的,临江王亲自决定,可是临江王妃却不肯恨临江王,而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在他一人头上。
    他原本是能忍的。
    他始终记得当年临江王妃抚养他的情分。
    可是再多的情分,也被无休止的陷害和小动作给消磨光了。
    他眉眼冷淡,见刘老太爷跟刘老爷战战兢兢的等着自己说话,就沉声道:“这件事……只有你们知道?”
    刘老太爷细心观察他的神色,知道这件事是说到他心里去了,心里一喜,急忙应是:“兹事体大,我们不敢泄漏给外人知晓。”
    沈琛便冲汉帛点了点头,等汉帛把那封信给收拾起来了,才轻声道:“既然如此,刘老太爷的心意我现今便算是收到了。”
    刘老太爷跟儿子对视一眼,两人都不约而同的如释重负,陪着笑跟沈琛道:“若是他日,有需要我们作证的一天,我们一定不敢推辞。”
    这是在跟沈琛说,就算是去临江王面前当面对质,他们也是敢的并且能的。
    沈琛不置可否,说起了旁的事:“这些说起来还太远了些,不过现在倒是真的有件事需要二位作证的。既然二位已经知道刘必平罪犯滔天,不可原谅。又知道刘必平众多阴私之事,那便要请二位大义灭亲了。”
    这也正是刘家此行的目的,刘老太爷半分犹豫也没有,神情郑重的跟沈琛应是:“您放心,小老儿知道该怎么做。”
    沈琛点了点头,看了一眼天色,便让人送他们出去。
    相比较来的时候,雨又下的更急了一些,轿夫们的小腿都没在了积水里,刘老爷扶着刘老太爷上了轿,才自己冒着雨也上了后头的轿子,等到了家,才扶着刘老太爷下来,轻声道:“爹,侯爷为什么放我们回来,不让我们在总督府等人问话?难道他不怕我们这里生变?”
    刘老太爷看着天井里头的积水笑了一声,满脸苦涩的摇头:“现如今,我们还能生出什么变化来?”
    刘老爷也垂首沉默不语。
    不一时,刘老太爷又恢复了平时的精明,看了他一眼就道:“别这样死气沉沉的,先去准备着,沈琛抓了必平,总会对福建百姓和官场有个交代,罪名定然很快就下来了。我们之前呈给他的证据,说不得很快又有用场了,你好好看着,不能有什么疏忽遗漏,扯上咱们自身的事!”
    刘老太爷猜的不错,当天下午,对着赶到的按察使他们,沈琛便公布了抓刘必平的原因刘必平勾结海寇,监守自盗,意图抢夺运往浙江之军粮。
    这个罪名一下,福建官场寂静无声,连个替刘必平说话的都没有钦差又不是傻子,他既然这么肯定,自然就已经有了证据,何况四大家全都偏向钦差,一言不发,甚至供钦差差使走动,这样就已经很能说明事情了。
    果然,不过二三日间,浙江那边便赶来了官员浙江台州参将顾少泽,受浙江总督之命,前来查明粮饷被盗一事。
    福建官场这才知道,前些日子送去福建的那批军粮在中间出了问题了,被臭名昭著的海寇群山一党在中途拦截,若不是因为浙江那边防备的紧,派人在中途来接,那这批粮饷就已经进了群山的囊中,被群山运去东瀛了。
    勾结海寇!抢夺粮饷!
    大战当前,不管是哪一样罪名,都是诛九族的大罪。刘必平沾上这样的事……也怪不得钦差敢连夜率领护卫,联合四大家控制城门内外,隔绝总督府护卫进城了。
    原来是因为刘必平犯下了这样的大罪啊!
    福建官场上下一片哗然。
    与此同时,刘家老宅众人开宗祠,明言刘必平大逆不道,刘家族中其他族人不愿与他同流合污,共用一个祠堂,将刘必平从刘氏族中剔除。
    刘家是本地大家,他们开祠堂一年也是少有的。
    除了嫡支的儿女亲事,除了祭拜祖宗的这样的大事,少有开祠堂的,他们开祠堂,邀请众多族人,是惊动榕城的一件大事,场面盛大。
    连刘家自己都站了出来,指责刘必平大逆不道,福建官场便更加震动。
    再又两日,朝廷秘密派往福建的负责督察此案的刑部左侍郎孟继明到达榕城,开始彻查此案。
    刘必平在狱中喊冤,对于他勾结群山的证据一概不认。
    信并不是他亲笔,且群山等人素日是他通缉的对象,他直指沈琛居心叵测,是在故意公报私仇,将罪名栽赃在他身上。
    只是沈琛早有预料,刘老太爷刘老爷在开宗祠将他剔除出族谱之后,又再一次告发他曾经勾结彭家易家,私下扣押朝廷发往沿海的军需,且高价转卖海寇的勾当,并且拿出账簿以及证据。
    第二天,孟继明开始抓人,账簿上凡是有记录名字在册的福建官员,通通不能幸免。
    至此,众人都知道,刘必平的倒台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案子进行到第六天的时候又有了新进展刘必平消失了许久的夫人竟出现了,她出现在钦差孟继明面前,指认刘必平勾结彭家易家之外,竟还跟当年的夏松等人有牵扯。
    她还指出,夏松曾秘密送给刘必平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身份特殊,竟是当年明家之事中幸存的明家遗孤!
    孟继明惊住了,没料到案子进行到这里,竟还有这样意外的收获。
    刘夫人说,刘必平是从姓卢的一个人家得到的这个孩子,夏松是因为知道当年明家的事情有猫腻,纵容了楚王行事,因而愧疚于心,因此在得知卢家收养的那个孩子是明家遗孤之后,就将这孩子放在刘必平手里养。
    既是为了压下此事,怕那个孩子日后报复。
    第952章 尘埃
    也是因为以防万一若是有朝一日这件事再被有心人翻出来,他也好把这个孩子推出来,让卫家闭嘴。
    不仅如此,刘夫人还指出,刘必平还勾结东昌府的妹夫,事先打听了钦差下落,买通另一个妹夫锦衣卫罗源,对钦差沈琛痛下杀手,以免沈琛到福建建市舶司,分他的权。
    出来指证他的是他的枕边人,虽然刘夫人还未曾拿出证据来,可是孟继明已经信了一半,他连夜提审刘必平身边的心腹书吏书办,再提审刘夫人,连夜做了文书,四百里加急送去了京城。
    内阁接到奏报,即刻送往御书房供隆庆帝翻阅。
    隆庆帝震怒,下令孟继明将刘必平槛送京师,三司会审以后再定夺。
    附庸刘必平的福建大小官员二十七人,有重罪的,跟刘必平关系匪浅的,一同押送上京。而其他被免任的官员也有五十余人。
    沈琛跟孟继明得隆庆帝准许,从浙江官场和福建官场补上合适人选,暂代原先犯事的官员。
    而福建总督一职,也由沈琛暂代。
    沈琛一面督促四大家族联合起来,选定市舶司地址,紧锣密鼓的筹备起市舶司的事,一面不忘加紧时间和机会严查当初抢夺粮饷不成而逃窜的群山。
    十一月底,沈琛的心腹在青河县逮到昔日锦衣卫指挥使罗源,并且从罗源口中得知了群山的要进攻施家村的计划,提前做出布防,经过大半月的奋战,终于将侵袭多年的海寇之乱一举荡平。
    群山等人皆被生擒。
    沈琛命令心腹快马加鞭赶赴京城禀报,自己亲自押送了那批被劫的粮饷送往浙江,成功与浙江总兵交接。
    困扰了沿海多年的倭患终于平息,倭寇大败退回东瀛,自此再往沿海侵扰的都已经不成气候。
    隆庆帝接到奏报大喜,督促三司加紧审理刘必平一案。
    有了刘家族人送上的当年刘必平与彭家易家往来的书信账簿,加上刘夫人的证词和后来押送京城的罗源的佐证,刘必平勾结倭寇海寇的罪名坐实,隆庆帝亲自下令,判处他凌迟。
    其他刘氏族人,因为举报有功,又因为在市舶司建设和荡涤海寇上颇有功劳,功过相抵,并不曾被刘必平牵连。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