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5节
1662年4月下旬,一名天主教传教士成为了郑成功的信使,奉命从台湾出发前往马拉尼。在信件中,郑成功首先谴责了西班牙人对华人包括郑氏商船有过的攻击行为。然而整封信件的重点并不在于此,而在于用荷兰人的失败威慑对方,以使菲律宾臣服于台湾,并以纳贡的形式为明郑提供支持。这种情形,实际与明郑以金厦为核心,经营中国东南沿海时,对荷兰人的要求如出一辙。如果不是考虑到在清廷的重压之下,在中国大陆的存在已经难以为继,已经表示顺从的荷兰人,可能现在还占据着台湾。这意味着,如果西班牙人也愿意这样做,而明郑又能把清军阻止在海峡西侧的话,那么西班牙统治下的菲律宾,其实并没有战争风险。
信使的到来,使得身处马尼拉的西班牙人陷入了恐慌之中。毕竟以台湾的地缘位置来说,无论是谁拿下,都将对菲律宾构成现实的威胁。当年日本人、荷兰人开始向台湾岛渗透时,西班牙人就曾经试图反制过。如果说那两次都还只是战略上的未雨绸缪,那么这次来自明郑的威胁,则要现实得多。一个让西班牙人忧心不已的问题是,此时吕宋岛上的华人数量,已经再次上升至了2-3万人,一旦明郑大军来袭,这些自己治下的华人,很有可能成为对手的内应。考虑到明郑攻台之役中,华人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举动,西班人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
日期:2018-03-2019:42:35
为了避免引发骚乱,西班牙人试图严密封锁郑成功信使来访的消息。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郑成功威慑西班牙人的消息,还是迅速在当地华人社群中传播。马尼拉当局对信件内容的保密,反而让紧张气氛进一步升级。在这种惶恐的气氛中,无论是华人、西班牙人,还是原住民都愿意选择相信,马尼拉将是郑成功的下一个攻击目标。事实上,即使没有正式的官方渠道了解信息,仅凭郑成功拿下台湾这一点,已足以引发马尼拉华人社团的舆论波动。在59年前的那次悲剧事件中,有关中国皇帝有可能远征马尼拉的假消息,就成为了事件的推手,而这一次明郑大军来袭的可能性,在客观上要远大于上一次。
并不是所有在菲律宾的华人,都会期盼郑成功的到来,毕竟战争将会对旧秩序造成巨大的破坏,并让一部分华人的利益受损。不过,即使是不愿意看到明郑大军来袭的华人,也同样难以取信于西班牙人。要知道,在二十多年前的那次惨案中,即使是部分皈依了天主教的马尼拉华人,也成西班牙人的清除对象。从技术上看,族群间的这种不信任感一旦上升到暴力解决层面,那么为了谋求自身的绝对安全,种族归属往往就成为了划分敌我阵营的标准。
公元1662年5月25日,笼罩在马尼拉城的恐慌,终于演变成了一场新的流血冲突。与其说这是一场有组织性的起义或者屠杀,倒不如说是害怕被预防性清洗的华人,与担忧华人成为明郑内应的西班牙人之间,不信任情绪的集体爆发。至于最初的流血事件是由谁引发的,反倒不是重点。在一场紧张的对峙当中,意外的擦枪走火都有可能引发极其严重的连锁反应。在镇压行动当中,一些被认为隶属明郑的商船被马尼拉当局所扣留。尽管这些商船持有者,很可能只是向明郑购买令旗以寻求保护的中国人,但在那种混乱的局面下,这种暧昧的身份被渲染为了明郑的军事行动。以至于在西班牙和荷兰人的官方文件中,都出现过郑成功派出舰队来袭的记录。
关于这场冲突所造成的损失并不是十分确定。不过流血的规模,应该并不会超过前面两起。这很大程度是因为马尼拉当局清楚的知道,郑成功此时并未发出真正的战争威胁,一旦预防性措施过激的话,反倒可能会加剧战争的风险。混乱之后的解决方案是,幸存的华人被获准带着财产乘船离开菲律宾。在当时双方的信任程度来就,这已然算是最完美的解决办法了。在调解的过程中,天主教社团和传教士发挥了重要的居间作用。与很多人的过往认知有所不同的是,自认为是上帝代言人的天主教传教士们,通常并不愿意主动成为哪一方的政治帮手(尽管客观上会有此作用)。在他们看来,信仰是唯一的身份识别标识,而暂时没有皈依天主教的多神论或者无神论者,则是最好的传教对象。有鉴于此,罗马教廷和它所派出的使者们,经常会主动在政治博弈中充当调解者。
相比那些没有强烈普世信仰的普通人,主观上没有政治企图的传教士们,客观也更值得信任。在明郑与荷兰、西班牙等国的外交活动中,那些承担外交任务的翻译、官员,常常会因为自身的属性和利益,作出不利于委托方的事情。比如大员水道及台湾军力的部署情况,就是由一位充当荷兰使者的,东印度公司中国藉官员提供给郑成功的;而在后续战争中,郑军用攻台之战中投诚的荷兰翻译员,向荷兰人示好(试图破坏荷清联盟)时,同样遭遇了背叛。相比之下,那些接受委托的传教士,往往更会忠于自己的使命。对于后者来说,他们所最期待的回报,就是能够在自己的努力之下,增加天主教徒的数量,尤其是拥有巨大政治影响力的上层人物。这些上层人物,并非不知道传教士们的这种想法,但并不会觉得这种想法,会对自身的安全造成影响,毕竟是否转信天主教,或者在自己的信仰中加入一个西方的上帝,主动权完全在自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明、清两代的宫廷中,传教士们都曾经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最终,马尼拉方面严辞拒绝了郑成功的要求,并向后者发出了正式回信(1662年7月)。西班牙人之所以敢这样做,很有可能是因为已经知道郑成功病故,而他继承者正在稳定权力的消息。不过,这并没有从战略层面,消除掉明郑来袭的风险。一旦台湾失守的话,那么地理位置最为接近的吕宋岛,仍然有可能重新上演,当年荷兰人在台湾所面临的一幕。
事实上,在施琅攻台、明郑失守澎湖后,台湾内部的确有过此想法(1683年)。只是此时明郑所面临的形势,又与当年有很大不同。在郑成功攻台之时,明郑尚能在以金厦为核心的东南沿海占据军事优势,并据此从大陆沿海获得火炮、粮食、人员等物资的补给。然而澎湖海战的惨败,使得明郑已经无力稳固自己的后方。这意味着如果明郑一定要集合最后的力量,去攻取马尼拉的话,那么不仅台湾会马上落入施琅的手中,孤注一掷的明郑远征军也势必会陷入“清西联盟”的前后包夹之中。考虑到当年在拥有大后方,并且荷清联盟未能达成的情况下,准备充分郑成功都花了9个月的时间才攻下台湾,仓促成行且后有追兵的明郑,在菲律宾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