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7节
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中、荷两股海上势力几乎在同一时间登陆台湾,是基于已经达成的协议(郑芝龙亦是在1624年抵达台湾,并被荷兰东印度公司授予通事之职),但从后来的情况来看,双方的确是存在事实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来自原住民的压力,是双方得以合作的原因之一;合作瓜分中、日,乃至东亚与东南亚之间的贸易份额,则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有能力富庶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弄到货源,包括提供大量商船,而荷兰人则可以拓展贸易市场及提供军事支持。
事实上,双方的合作深度,远不止于上述两点。就开发台湾的问题上来说,有国家为之背书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缺乏开发台湾的人力,而被明朝政府视为海寇的闽南走私商人们,又有能力从自己的家乡招募到足够的劳动力。不过如果来台的中国人,仅仅是种植粮食作物,那么他们的存在对于荷兰人的意义是不大的。对于商人来说,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用,才是他们渴求的。
在西方殖民化全球的过程中,生产经济作物的“种植园”,曾经对全球人口分布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不仅那些被贩卖到美洲的黑奴,是为了给种植园提供劳动力;那些“下南洋”的中国人,亦有很大部分是作为咖啡、橡胶等经济作物种植园的劳动力,被引入南洋诸地的。对于荷兰人来说,允许甚至主动招募中国人前往台湾落户的重要原因,在于两个甜蜜的字眼—蔗糖。
解读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爪哇岛的扩张时,我们曾经就蔗糖经济的重要性,及其在当时华、荷双方关系中的基础作用,作过深入解读。在香料贸易逐渐衰弱之后,蔗糖一度成为了荷兰东印度公司,输往欧洲的主要商品,并由于赚取了巨额利润。而爪哇岛甘蔗种植园(包括蔗糖加工厂)的兴起,以及华工、华人资本的大量涌入,本质上源于郑成功对台湾的收复。换句话说,早在荷兰人决心经营台湾之时,这些精明的海上马车夫,已经发现中国人不仅是这个星球上最好的农夫,还掌握了高超的制糖技术。
就与西洋人展开贸易这一点来说,荷兰人并不是唯一的选择。葡萄牙人同样曾经与中国海上走私商人们有过合作,比如郑芝龙就是在澳门受洗成不一名不那么虔诚的天主教徒的。问题在于,为了示好明朝政府以获得澳门的居留权,在官军与海盗发生冲突之时,葡萄牙人往往更愿意跟官军队站在一起。另一个可供选择的对象是入主菲律宾之后的西班牙人。不过在吕宋岛发生的几次事件,影响了中国人对于西班牙人的信任感。
基于与澎湖的地理距离,源自闽南地区的移民在台湾占据了主体,今之所谓“台语”,在语言学上亦被视为闽南语的分支。不过隶属广东,与闽南相接“潮汕”地区,同样在东南海疆开拓史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说起来,闽南、潮汕两地也是颇有渊源。实际上,作为广东三大民系之一的“潮汕人”本身便是源自于闽南,潮汕话亦是属于闽南话的一个分支。也就是说,“闽南方言”的覆盖范围,并不止于闽南地区,以至于有将这些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台湾地区乃至海外的,操闽南话者,合称为“福佬民系”的提法。
当然,从板块划分角度看,潮汕地区是具有相当独立性的,并不能被视为闽南板块的次板块。最早在台湾沿海寻求力足之地,并经略海上贸易的,很有可能是潮汕人而不是闽南人。这当中的代表性人物叫作“林凤”。不过这位籍贯潮汕(具体为饶平县)的林凤,最引人注目的事迹并非发生在台湾,而是在菲律宾。公元1574年,在西班牙人立足吕宋未稳之时,林凤所部5000余人(60余艘船只)攻入马尼拉,试图从西班牙人手中夺取这个基地。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明朝水师的围追堵截之下,这支被视为海盗的民间武装,在澎湖及台海沿海已经难以立足了。
尽管一度攻入马尼拉,甚至击毙了西班牙派驻的总督,但在坚持数月之后,林凤还是在西班牙人的攻击下,不得不撤回台湾海峡,不久之后便从历史记录中消失。这次为很多中国人所扼腕的远征之举,与其说是一次战术失败,倒不如说一开始在战略上就没有成功的可能。因为与英国海盗们的“奉旨私掠”不同的是,中央之国并没有海盗们的存在的政治空间(除非被招安,转而代表朝廷)。为了打击这股海盗,明朝政府甚至在马尼拉之战中,向西班牙方面派出武官表明态度。
战略上的腹背受敌,使得中国民间海上力量对菲律宾的政治开拓,完全没有成功的可能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后来的历史中,还有一位随郑成功入台,并在台湾开拓史中发挥作用的闽南籍林凤(具体为东山县康美镇康)。两个林凤活跃于历史舞台的时间,前后相差了差不多90年。只不过在很多资料中,这两个林凤的事迹被混为一谈了。顺便说一下,这种乌龙事件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后羿射日”故事,其实也是混淆两个人的事迹。一个是三皇五帝时期,身为“尧”的射师的“大羿”,也就是传说中嫦娥的丈夫;而所谓“后羿”,则是在一度夺取夏矯hong王权的,来自东夷“有穷氏”的君主。
回到我们的主线上来。尽管曾经与中国海盗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但在西班牙人以马尼拉为中心,拓展海上贸易版图的过程中,华人和华人资本仍然西班牙人不得不倚重的对象。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苏丹控制之下的马尼拉,便已有通过华商展开了与中国贸易记录。及至马尼拉成为西班牙亚洲贸易的枢纽点后,华人在马尼拉的数量开始急剧扩张(仅1588年,马尼拉城的华人就有将近2万)。这种尾大不掉的情况,引发了西班牙的人忧虑,尤其在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后,西班牙人很清楚,这些意识形态顽固的中国人,很难像那些菲律宾土著一样臣服于天主教(即使接受了洗礼)。换句话说,西班牙人判断,如果中国政府愿意给予他们以政治支持,这些旅居于马尼拉的华人,几乎是肯定会听从召唤的。
公元1603年,一则关于中国皇帝准备远征马尼拉的谣言,引发了一场针对华人的屠杀,前后持续达3个月之久,据信有2万五千余名华人死于这场屠杀之中。悲哀的是,虽然远在北京的明朝宫廷获知了此事,但却并没有这些海外华商远征的想法,毕竟无论是擅离故土也好,经商为生也罢,都为天朝上国的礼法所不耻。针对西班牙方面的“严厉”谴责、教化,以及“断绝海泊”的威胁,成为了明朝方面的最终态度。
相比更注重王权统治和意识形态的西班牙人,商人定位的荷兰人要显得务实的多。这也为他们与中国人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很多中国海盗船,甚至直接受雇于荷兰人,以袭击前往日本和中国沿海贸易的西班牙商船。这场关于海洋的争夺,同时也延续到了台湾岛。至于此后又发生了什么,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