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5节
结束一个动乱时代,并开创一个稳定的新时代,固然是一个历史周期律,但在承上、启下之间,一定还存在一个武力过剩的问题需要消化。通常情况下,如果不再迎来一个新的混乱时代,就需要通过对外战争来进行软着陆了。比如秦朝在统一六国之后立即的征南越之役。在日本的战国三杰中,丰臣秀吉所代表的正是这样一种时代需求。为此,公元1592—1598年,丰臣秀吉策动了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对朝鲜半岛的大规模军事入侵。这场战争在日本被称之为“文禄.庆长战争”,半岛则命名为“壬辰倭乱”。而在中国,由于发生于明万历年间,且中国出兵援朝,遂被称为“万历朝鲜战争”或者“万历援朝战争”。
万历朝鲜战争的过程,并非我们这一阶段的解读重点。关于朝鲜半岛对日本地缘政治扩张的重要性,自是勿需多言。大航海时代对这场战争的影响,更多是通过中、日军队所引入的西式火炮、火枪技术来体现出来。然而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即使没有大航海时代所引发的技术影响,以当时的日本国力来说,想拿下有中央之国为后盾的朝鲜半岛同样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我们感兴趣的是,在16世纪末的这场日本扩张冲动中,日本除了朝鲜半岛这个一直觊觎的方向以外,将台湾岛所代表的南下路线也纳入了考虑之中。南蛮贸易所带来的想象空间,以及台湾海峡在中日贸易及中国东南倭乱中,所展现出来的重要价值,突显了台湾岛的地缘政治价值。换句话说,在日本急需用开疆扩土之举,消化战国时代所蓄积的武力压力之时,尚处在政治开发空白期,却又已经显现出枢纽潜力的台湾,成为了选项之一。
在发动侵朝战争的第二年(1593年),丰臣秀吉所派出的使者抵达台湾岛,以探查这个岛屿的政治现状及资源。在使者带回的报告中,台湾岛被称之为“高山国”,而在后来的日据时间,居住于岛上的原住民则被命名为“高砂族”。令日本方面失望的是,当时的台湾岛尚处在几乎没有被开发的状态,居住于中央山地及山前平原生存的原住民部落,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上都处于原始阶段(甚至有猎头的习惯)。对于急于获取资源、以战养战的日本来说,这样一座未开发的岛屿并不是理想的对象。相比之下,朝鲜半岛所能给予日本贵族、武士阶层的回报要大得多。
一个认知上的误区,在于征服者和贸易者的目标是在于土地本身。在人类已经有能凭借工业之力,高效开发每一片土地的潜力之后,这样的认知并不算错误。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列强虽然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全球争夺,但直至1884年的柏林会议后,才开会真正分割世界。然而在工业时代以前,“人”才是最大的资源。一片土地上如果没有通过生产力的进步蓄积足够人口,往往并不会被认定是有价值的。同样的心理也体现在葡萄牙人对台湾的态度上。早在1542年,葡萄牙水手就已经发现台湾岛,并将之命名为“福尔摩萨”(意为美丽的岛屿),这个标签遂长期成为了台湾岛在西方的名称。
然而出于经济因素考虑,人力缺乏的葡萄牙却对台湾岛完全没有兴趣,宁愿大费周章的从中、日两国租界澳门、长崎这两个弹丸之地。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同样没有多余的人力向台湾移民,如果台湾岛本身没有足够的人力供他们征服,且他们眼中的“高山国”之民又是那么难服王化的话,那么即使是出于长期经营的角度,这片征服这片土地的前景也实在堪忧。随着日本在征朝之役的失败,以及江户时间的锁国政策开启,作为B计划的臣服台湾想法,亦随之无疾而终。
其实就算接下来的江户幕府有想法,远征台湾的想法也是难以实现的。要知道,日本与台湾岛之间,当时还间隔有独立的琉球王国。在征朝之后结束、江户幕府建立后不久(公元1609年),位于九州岛也是日本最南端的萨摩萨,派军征服了近在咫尺的琉球王国。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自战国时代所蓄积的武力,包括大量从葡萄牙人那时仿制得来的“铁炮”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这两个战略、战术因素,使得琉球从此沦为了萨摩/日本的藩属。
然而接下来的日本,并没有直接吞并琉球。究其根源,还是在于中国。一方面,中国方面仍然对日本实行海禁,如果说琉球之所以能够在15世纪后崛起,是因为明朝政府对日实施海禁,但却将允许琉球拥有官方贸易渠道的话,那么当时日本方面之所以要征服琉球,所图谋的主要也是这个渠道。而维系这个贸易渠道的根本,在于让琉球继续以独立国家的身份,留在中国的朝贡体系内(同时实际上臣服于日本)。
简单点说,自公元1609年起,琉球王国在政治上实际就处在中、日两属的境地,并且被迫向中国方面隐瞒实性。是不是看起来很难?其实也不是很难。毕竟以中央帝国自居的中原王朝,对这些蛮夷的政权更迭,本身并不是特别在意。尽管在后来的朝贡贸易中,明朝官员曾经产生了些许怀疑,但并没有去深究。在这种顾虑之下,日本即使有能力登陆台湾岛,也不会冒引发明朝政府警觉的风险。
臣服琉球,可以被看作是日本在西征朝鲜失败后,在南线所得到的一种补偿。当然,如果有能力的话,日本肯定是想鱼和熊掌兼得的。公元1879年,通过明治维新崛起为帝国的日本,终于在法律上正式吞并琉球,将之变成了现在的日本“冲绳县”。16年后,在甲午战争中获胜的日本,又通过《马关条约》,从当时的清王朝手中得到了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包括澎湖列岛)。
有趣的是,日本使者出现在台湾岛的消息,一度让身在吕宋岛的西班牙人产生了恐慌。在西班牙将吕宋岛,打造为自己的亚洲贸易基地后,西班牙商船作为日本“南蛮贸易”的一部分,同样被获准前往平户贸易。这使得身处马尼拉的西班牙殖民政府,第一时间收到了日本遣使南下的消息。基于台湾岛与吕宋岛的距离,西班牙人产生了是不是要抢在日本之前抢滩台湾的想法,包括派出了先遣船北上台湾探查情况(被风暴吹了回来)。只不过,随着日本方面的放弃,西班牙方面还是把注意力,放在了菲律宾的经营上。
在日、西两国,将台湾岛纳入政治视线的16世纪初,与台湾岛地理关系更为紧密中央之国,似乎没有理由缺席。实际情况的确如此,只不过在中央政权无意于海外扩张,且必须优先应对北方压力的情况下,先行代表中央之国向台湾岛渗透的,是来自东南沿海的民间力量。事实上,在东亚海上贸易大部为中国海商所控制的情况下,台湾岛能够进入日本的政治视线,信息很有可能便是源自于与之交好的中国商人。下一节,我们就将解读一下,到底是什么力量为台湾烙上了中国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