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4节

    日期:2018-01-1323:21:53
    2018/1/10
    【关键词:巴士海峡,台湾岛的地缘位置,日本战国三杰,壬辰倭乱,福尔摩萨,琉球王国】
    西班牙人完全有机会比荷兰人更早一步登陆台湾。要知道,尽管麦哲伦“发现”菲律宾后,西班牙因为欧洲战事的原因,延缓了对这片亚洲殖民地的开发,但殖民吕宋岛的起点时间(1571年),仍然比荷兰人登陆台湾的时间(1624年)早了半个多世纪。而台湾岛与菲律宾的主岛“吕宋岛”之间,直线距离仅360公里,大半海程还有隶属菲律宾的一系列岛屿以为中继。
    在台湾岛与吕宋岛之间,最宽的水道是台湾岛与菲最北部巴丹群岛之间,宽140公里“巴士海峡”;巴丹群岛与吕宋岛之间,另有一组被称之为“巴延布群岛”的岛屿。分布于这些群岛之间(包括与吕宋岛之间)的诸条水道,被统称为“菲北海峡”。其中,巴丹群岛与巴延布群岛之间的水道,被称之为“巴林塘海峡”;巴延布海峡与吕宋岛之间的水道,则被命名为“巴延布海峡”。相比之下,巴士海峡的名声看起来会更大些,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宽度,更在于这个地标频繁与“风”、“浪”一起,出现在海洋天气预报中。
    巴士海峡、菲北海峡所处的海区,是西太平洋著名的大浪区,在季风影响下,出现大风、大浪频率很高。考虑到海峡两侧并没有大片陆地为之缓冲,这种情况并不难理解。恶劣气候看起来,似乎影响西班牙人登陆台湾的信心,然而对比航海者们在茫茫大洋中遇到过的那些风险,这个理由并不充分。真正让西班牙人止步于吕宋岛的原因,在于“南下”要比“北上”看起来更有价值。无论是葡萄牙人还是西班牙人、荷兰人,不远千里的来到南洋,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香料群岛上的那些硬通货。西班牙人更愿意以吕宋岛、米加鄢群岛为基地,向南扩张势力范围,以迫近这片盛产香料的土地。
    另一个原因,在于当时的台湾岛看起来,实在是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先来看看台湾岛的地缘位置。从位置上看,台湾无疑是东亚大陆(中国)、东亚外岛(日本),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地缘交会点。这意味着,如果从地缘属性上看,台湾岛被划入哪一个地缘政治圈,都是说得过去的。比如以台湾岛的原住民的语言及种族属性上来说,无疑与南洋群岛上的马来人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被很多研究者定位为,马来人的迁徙源点。今天那些试图摆脱中国大陆影响,希望将对外政、经交流主方向定位东南亚甚至印度(比如经济上的“南向政策”、“新南向政策”)的台独主义者,同样更愿意突出台湾的这一属性。
    然而,从台湾岛与福建处于同一纬度区间的位置及其距离来看,无疑却又属于东亚大陆附属岛屿。如果东亚大陆一如欧洲那样政治分裂,那么台湾岛谋得一个如英国、爱尔兰那样的独立国家地位,几乎是没有悬念的。问题在于,这片在“家国天下”理念下融合而成的大陆,与欧洲的情况完全相反。尽管台湾海峡的宽度要数倍于英吉利海峡,但东亚大陆诸板块整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合力,足以将地缘影响力延伸到台湾岛。这一点帮助长期秉持大陆优先政策的中央之国,最终能够将台湾岛纳入自己的政治范畴。
    作为东亚外岛以及第一岛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对台湾的企图是尽人皆知的。单纯从地理属性上看,作为东亚外岛中的最强者,日本沿岛链向南扩张,在其战略上并非没有可行之处。一个很多人都了解的事实,是关于日本在二战时的“南下”“北上”之争。所谓北上,说到底就是坚持以大陆为扩张方向。所必须承受的战略后果,就是与苏联开战;南下,则是不惜向美、英宣战,以东南亚地区为扩张方向。前者更多依赖于日本的陆战实力及大陆属性;后者则仰仗于它的海战能力及海洋属性。
    最终,日本还是选择了“南下”政策,并且通过珍珠港事件开启了太平洋战争。作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日本能够在19、20世纪相交的这个特殊历史时期,抓住这个千年一遇的机会崛起,受益于其“脱亚入欧”的基本国策,而这一国策的根本点在于,摆脱受中国影响而形成的“大陆属性”,通过强化“海洋属性”完成逆袭。事实证明,这一战略性调整对于日本来说是正确的。表现在军事上,则是使得日本拥有了世界一流的海军,并且有信心在已经被西方列强瓜分殆尽的东南亚进行决战;二是相比冰封的西伯利亚,东南亚资源在丰富的多,尤其已经被西方列强开发出来的橡胶、矿产、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更是日本所急需的。
    从更高的战略层面来看,日本在二战中决定挑战潜力巨大的美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错误。问题是,就政治家的决策来说,当时决策势必要受经济因素所影响。如果一项决定,不能迅速达到经济上的收支平衡,即使大方向再正确也是难以为继的。一个鲜为人知的情况是,在日本的对外扩张战略中,台湾进入日本视线中的时间,要远早于大多数人的认知。早在16世纪末,当时刚刚结束战国时代的日本就已经考虑过是否要南下台湾。
    对日本历史略知一二的人,都知道日本的战国时代结束之时,共经历了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任主导者(史称“日本战国三杰”),然后进入了内部矛盾趋于稳定的“江户时代”。这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历史期,又被称之为“织丰时代”(公元1573-1603年)或“安土桃山时代”(安土、桃山两城为织田、丰臣的本城)。当我们习惯性的将“英雄史”放置于在大历史的进行审视后,会发现日本战国三杰实际承担了日本当时的三个需求:其中织田信长结束了日本的战国分裂期;德川家康则最后稳定局面,将日本带入200余年“江户幕府”时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