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9节

    “封建”本身并不意味着混乱,真正的混乱源自于权力中心的不确定,从这点来说,站在权力顶点的是“天皇”还是幕府的“将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能掌控大局的政治中心。幕府时代鲜明的“军政府”属性,无疑加重了权力中心的不确定性。伴随着权力的争夺,幕府时代中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混乱时期:一个是初代幕府“镰仓幕府”,向二代幕府“室町幕府”更迭的“日本南北朝”时代(1336年-1392年);另一个则是更加知名的,二代幕府向末代幕府—“德川幕府”转进的“日本战国时代”(1467—1585年)。
    武士阶层在日本的上位,及其所引发的权力斗争,不仅对日本国内政局的稳定造成了影响,同时也对中、日关系造成了深远影响。对于日本来说,来自中国的商品,是其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从中国的角度来说,其实并不排斥在朝贡体系之下,以“公对公”形式开展贸易往来。问题在于,日本境内军事封建势力林立的现状,很大程度的影响了这一官方贸易体系的稳定性。那些在权力争夺中失意,无法从官方贸易体系中获益的军事贵族,希望独自组织力量前往中国沿海贸易,而这种混乱局面又恰恰不是中国方面不原意看到的。
    鉴于从14世纪30年代到16世纪末,日本国内基本都处在混乱的战争状态。对应这一阶段的明朝政府,更原意采用一禁了之的简单方式,来避免为此伤神。然而,这种针对日本贸易的封禁,反过来又加剧了东南沿海的混乱,并且影响到了中国商人的利益,以至于造成了延绵200余年的倭寇之乱。
    顺便说下,在地缘政治层面,中日关系的走弱却为另一个东海国家—琉球,赢得了发展良机。在明朝建立之后,当时还处在三国分治阶段(三山时代)的琉球,便主动加入了中国的朝贡体系。随着统一琉球王国的建立(1429年),中国与琉球的贸易往来进入了高峰期。通过琉球输入日本的中国商品,一方面为琉球获取了大量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也让日本产生了吞并之心。
    在大明王朝解决倭寇这乱的历史中,最为知名的当属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了。从公元1559年成军义乌起,至1567年戚继光退出抗倭前线止的8年间,戚家军在东南沿海地区与倭寇接战数百次,无一败绩,成就了一段抗日神话。然而这一胜利的背后,却隐藏着很大的无奈。因为针对来自海洋的威胁,最好的防御手段并不是在自己的领土与之决战,而是通过强大的海洋实力,将风险控制在海上,甚至把防线推进到对手的海岸线。问题是,在明王朝决定销毁郑和舰队资料那一刻起,中央之国实际便已失去了对海洋的控制力。
    虽然倭寇对于东南沿海的侵扰,一直让帝国中央感到头疼,不过真正让王朝统治者忧心的,还是来自于长城以北的威胁。因此在倭寇之患得到有效控制之后,戚继光被调往了长城防线续写辉煌(公元1567年)。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意识到,用军事手段维系东南沿海的安全并不划算。与调防戚继光相配合实施的,是一项重要的外交决策—开关。
    所谓“开并”,就是解除海禁。更准确说,是承认民间海外贸易的合法性。由于这一政策始于明隆庆元年,因此史称“隆庆开关”。在大明王朝内部,关于是否要开放海禁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息。对于东南沿海地方来说,海禁不仅意识着减少收入,还意味着需要为安全承担更多的支出。这种由东南沿海向帝国中央传导的压力,最终在大明王朝迎来自己200岁生日时,落实成了海禁的开放。
    对于当时作出决策的帝国中央来说,海禁的开放更多是一种试错,一旦局面得不到改观甚至如保守官员所想象的那样恶化,那么要求重新闭关力量将很快占据上风。然而事实却是,海禁的开放不仅从根本上化解了倭患的土壤(同时日本进入政局稳定的德川幕府时代),更为大明王朝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收益。随着海上贸易活力的迸发,中国出口商品的规模和广度出现了质的飞跃。由此对世界经济格局所造成的一系列影响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作日本产出的绝大部分白银,以及美洲所生产的半数白银,被通过贸易途径输往中国(日本和美洲也是当时最主要的两大白银产地)。此后,中国在货币流通方面真正进入了“白银时代”。
    如果说葡萄牙人在16世纪50年代,取得澳门的居住权,还算是与地方官员的灰色交易(同时也代表了地方的态度)的话,那么随之而来的开关政策,则真正让他们坐实了在澳门的存在,并迎来了发展良机。尽管西班牙在16世纪后半叶取得了菲律宾的控制权,荷兰人也在台湾获得了通往中国的贸易跳板,但澳门对接大陆的独一无二优势,却让葡萄牙人获得了巨大的贸易利益。有数据表明,仅1631年一年内(崇祯四年),由菲律宾输入澳门的白银就达1400万两。要知道,明朝在隆庆开关时税收(包括之前),每年不过数百万两白银。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开放海禁为中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这些通过贸易输入中国的白银,很大程度并没有为中央财政所用,而是在东南沿海成就了数量庞大的利益阶层。无论是火炮还是白银,都没有能够帮助当时的中央之国,打破自身的周期律。只是这个问题,并不在当下的解读范畴之内。与之相比,我们更应该关注在同一历史时期,宽广的海洋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最起码,先后抵达太平洋的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应该没有理由让葡萄牙人独美与中国的贸易的。至于这三者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又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地缘政治格局造成了什么样的重要影响,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