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4节
日期:2017-09-0318:30:03
2017/9/1
【关键词:珠江口,香港,屯门/西草湾海战,佛郎机,蜈蚣船】
葡萄牙人征服马六甲(1511年),很大程度是为了香料群岛的香料。不过在这条东方航路上,香料可不是唯一能够带来巨大利益的商品。最起码来自中国的瓷器与丝绸,同样是欧洲人梦寐以求的奢侈品。公元1514年,在稳定住马六甲局面后,在中国商人和季风的帮助下,葡萄牙人派出的探路船只,完成了他们的第一次中国之旅。然而这个完全不被帝国官员了解的欧洲国家,并没有获准登陆。三年之后,葡萄牙人决定珠江口选择了一处离岛,以用实际行动试探中央帝国的反击力度。
作为中国在南海地区的门户,珠江口是葡萄牙人此行的海上终点。在日后的历史中,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的香港、澳门两个港口城市,成为了西方殖民者在古老中央之国留下的最深烙印,以至于在今天的中国的行政序列里,存有“两个特别行政区”。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500年前葡萄牙探路者们最初选定登陆区,并不是在现在的澳门,而是在香港。
彼时的香港、澳门并没有今日的风光和政治地位。其中香港是东莞县境内的一个小岛;澳门则是隶属于香山县。后者也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并因此而改名为“中山”(1925年改为中山县,1988年升级为地级市)。造就香港、澳门特殊历史及政治地位的,是二者的地理位置及结构。作为一个标准的喇叭形湾口,位于珠江口湾底的广州,因其扼守东、西两江交汇处,且南通大海的中心地理位置,自2000多年前秦征南越时起,就已确立起岭南地缘政治中心的地位了。
尽管从长江口到太仓,到福建泉州一带的东南沿海城市,历史上都曾经为中国的海上贸易作出过重要贡献,但广州的地缘优势,决定了它在面对南中国海的贸易中,一直承担着门户作用。与大陆仅仅相隔一条海峡的“离岛”,是欧洲殖民者建立海外统治基地的最爱。这样的离岛即可享受贸易之便,又在安全上有最大的保障,尤其是在海上实力占优的情况下。如果势力继续扩张的话,再以离岛为跳板,向对应的陆地海岸扩张。英国在香港、槟城的扩张就是典型案例。
为了对接这个门户,同时又不至于引发保守帝国官员的担心,无论葡萄牙人、英国人,还是其它西方人,如果想获得一个贸易支点,最好的办法都是在这个喇叭形弯口的外口处,寻找一处离岛。作为一个海洋贸易的支点,除了靠近大陆以外,还需要具备天然的避风功能。由于珠江口坐北朝南的走向,能够承担港口功能的水道,需要在南向有陆地进行遮挡。观察香港与澳门的位置,就会发现它们的这一共同特质。
今天我们所说的“香港”,内部分为三块:香港岛(港岛)、九龙,以及新界。其中最为核心的,也是英国人最初通过《南京条约》所获取的是“香港岛”。只是后来随着此后清王朝的持续衰弱,英国人得以将殖民范围延伸到港岛对面的九龙、新界地区。从地理结构上看,九龙-新界整体呈现为半岛结构,“深圳河”与“深圳湾”是这个半岛与大陆地区的海陆分割线。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后,为了承接香港的经济辐射,深圳河之北也应运而生了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中最年轻的“深圳市”。
葡萄牙人选定的登陆地带叫作“屯门”。在看着港片长大的一代人脑海中,这个地名多半会联想起“色魔”来。今天的“屯门”是隶属香港新界的一个区,但在明朝,屯门概念的范围要比现在大得多,简单点说,今天整个包含新界、九龙、港岛三个分区的“香港”乃至深圳在深圳湾的沿海地带,都可以被归入“屯门”概念。从名称和地理位置来看,你应该能感受到这是广州和珠江流域的海上门户。
葡萄牙人在古屯门选定的“离岛”,并不是后来被英国人选定的“香港岛”,而是港岛之西面积更大的“大屿山”岛(具体为西侧的大澳)。由于隶属当时的“屯门”境内,葡萄牙人将这座岛屿命名为“屯门岛”。不过在今日香港,与左近的港岛相比,大屿山则要安静和原生态的多。1998年启用的“香港国际机场”,算为这座港人周末渡假之地,带来了一丝现代化的气息。
从建港的角度看,香港岛北沿的维多利亚港,其实比大屿山要更合适做离岛基地的,只不过代表整个欧洲初控中国的葡萄牙人,暂时还不敢太过深入水道。如果遇到攻击,离大陆更远的“大澳”会更有利于葡萄牙人向外洋撤退。事实上在葡萄牙人到来之前,大屿山便因为上述地理特点,成为了走私商人们交易的场所。在大屿山建立据点的葡萄牙人,并没有放弃从外交层面,打通贸易通道的努力。包括那些走私商人为谋得庇护,与地方官员所做的灰色交易,葡萄牙人也同样都做过,并继续向“屯门”其它地区试探性扩张贸易据点。
总得来说,广东地方官民对于葡萄牙人的到来,整体并不排斥。毕竟这样可以为他们带来更多贸易利益。然而葡萄牙人明显的“蕃人”身份,很难不让身处华北的保守帝国中央官员产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想法。因此在权衡之后,明王朝决定彻底驱逐这些葡萄牙人,让帝国的东南海岸继续回到一个可控的程度。
日期:2017-09-0318:44:38
以葡萄牙人过往的经验来看,如果不能和平获取贸易权,甚至垄断贸易权的话,他们也绝对不会放弃,用武力迫使对方屈服的尝试的。公元1521年,在做好充分备战后,明朝军队向葡萄牙人的据点发动了两次攻击,史称“屯门海战”。在第一次攻击遭遇失败后,第二次攻击取得了大胜,总计6艘葡萄牙船只中,只有三艘逃出生天。只不过在战争过程中,葡萄牙人的技术优势,也让明军的指挥官大为惊叹。海战的胜利,更多是基于地利与人和优势。在具体的作战方式上,火攻及派出“水鬼”凿船成为了致胜的关系。
在近代中国形容西方列强优势时,最常用的一个词就是“船坚炮利”。虽然中国在这个历史转型期所面临的问题,绝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不足,但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之类的思维影响下,中国历代王朝,其实都并不忌讳在技术上向外族学习的。战国时期赵国的“胡服骑射”,以及晚清开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洋务运动”,便是典型安全。不过真正要说向欧洲人学习技术的开端,却是“屯门海战”之后的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