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2节
日期:2017-02-2515:08:17
2017-02-22
【关键词:爪哇,信诃沙里,蒙古人,神风,崖山】
在葡萄牙人出征之前,先来看看马来群岛地区的政治结构。今天隶属这一地区的国家包括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菲律宾,以及2002年脱离印尼独立的东帝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家包括有印尼、马来西亚、文莱三国。殖民时代的分割,是这一行政格局形成的直接原因。其中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为前英国殖民地;印尼为前荷兰殖民地;菲律宾为前美国/西班牙殖民地;东帝汶则为前葡萄牙殖民地。
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满意殖民者的分割。即使出于民族自尊心的需要,上述东南亚国家也不大愿意,将西方殖民时代,作为自己的国家起点。只不过历史是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选取哪一段历史继承,就要看各个国家当下的地缘政治需要了。一个中国人比较熟悉的例子,是“南越国”在越南历史中的地位。当越南还身处中华文明圈,并以此为优势在中南半岛扩张时,越南人更愿意将“南越国”作为他们的国家源头,以及文明的开端;而当越南人认定这一源头,将对自己的独立性造成威胁时(同时中华文明又暂时落后于西方文明),这段历史的存在又不得不被定性为被殖民的“北属时期”。
以马来-伊斯文化为基础,谈南洋地缘政治格局的话,潜在的矛盾其实就是印尼与马来西亚之争了。一般来说地缘潜力明显占优的一方会更希望大家走到一起,反之则更享受独立状态所带来的红利。一如今天在两岸关系中,大陆一方无论从政府还是民众层面,都视统一为当然之事;而害怕被统一后利益受损的台湾方面,无论蓝绿,都希望在客观上维持高度的独立性(差别只在于要不要政治上的名义统一)。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口超过2.5亿的印度尼亚亚,显然比人口仅3200万的马来西亚更有建立统一国家的意愿。
在民族、区域自决政治观占优的今天,印尼、马来西亚走到一起的机率非常低,甚至很难成为一个可以公开政治讨论的话题。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大历史的维度,探究这背后的地缘政治渊源。由此而引出来的问题便是,如果让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人选,他们会更愿意以历史上哪个国家作为自己的政治源头呢?
葡萄牙人即将出征的马六甲苏丹国,算是马来地区第一个穆斯林政权,并对整个东南亚伊斯兰教传播,起到了很强的示范作用。从这点来说它是整个马来地区的伊斯兰化的原点。然而对于有雄心壮志的印尼来说,如果需要选择的话,会更愿意以一个印度教王国——满者伯夷,作为其地缘政治诉求的依据。接下来,我们就来捋一捋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马来地区的伊斯兰化进程。
整个马来地区最先迎来文明曙光的,是马来半岛北部。印度人最早在这一地区建立贸易据点,以“海-陆-海”的方式打通太平洋、印度洋之间的贸易通道。最早兴盛的土著政权,则是公元7世纪兴起于苏门答腊岛东南部,巨港一带的三佛齐王国。其与爪哇政权、朱罗帝国之间的恩怨,我们在前面解读南印度时已经呈现给大家过了。
朱罗帝国的那次入侵,本质是贸易控制权之争,印度人并没有能够吞并三佛齐王国。公元13世纪初,借朱罗帝国消亡、南印度重新陷入分裂状态之时,三佛齐王国曾经远征锡兰,从南印度人手中成功夺取了该岛的控制权。只不过,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和两地地理距离来说,朱罗王国控制马六甲不容易,马来人控制锡兰岛的难度同样远高于南印度的达罗毗荼人。十几年后,随着本地僧伽罗政权的复兴,三佛齐王国不得不退出锡兰。
远征锡兰是三佛齐王国的“人生巅峰”,然而盛极过后往往伴随的就是必衰。14世纪中叶,本来已经几乎统一的南印度德干半岛的德里苏丹国,便是因为向中亚扩张而失败(借蒙古伊尔汗国消亡之际),而迅速丧失了对德干地区的统治权的。如果说印度长期以来的结构性矛盾,是恒河流域与德干半岛的南北矛盾,那么马来地区当时的主要竞争对手,就苏门答腊岛与爪哇岛了。
在三佛齐立国的数百年间,最大的挑战一直来自于爪哇岛。其成为地区强国的标志,也是臣服了爪哇政权。在与苏门答腊政权的博弈当中,与之距离最远,却与“香料群岛”了近的东爪哇地区,一直充当着主力作用。当三佛齐王国将注意力放在殖民锡兰,并遇到挫折时,东爪哇地区也借机崛起了一个新政权——信诃沙里。
不要头疼又出了一个陌生的国度,这个东爪哇王国只是一个过客,并不是考点。13世纪末,信诃沙里王国在将三佛齐的势力逐出爪哇之后,王朝的权力很快便因为一次特殊的入侵事件发生的转移。一个继承信诃沙里的新王朝——“满者伯夷”,才是接下来的重点(圈起来,要考的)。
类似满者伯夷与信柯沙里的继承关系,在中国也经常出现。比如当曹魏即将完成中央之国的统一之时,司马氏的崛起使得曹丞相当年的布局,皆变成了为他人做嫁衣裳。不过“三家归晋”本身,完全是魏国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并没有外来入侵者做催化剂。相比之下,满者伯夷崛起的导火索,更类似于印度孔雀王朝取代摩揭陀难陀王朝。前者在后者即将完成北印度统一大业之时,凭借驱逐外来入侵者的功绩及因此而掌握的军事力量,从而僭越上位建立新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