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9节

    在科伊桑人当中,“内眦赘皮”的现象也属多发。典型的科伊桑人除了上述两大特征以外,还具有面部皮肤较为松驰、颧骨较高,以及头发卷曲的特征。比如我们大家熟知的南非著名政治家,血统中就含有一半科伊桑人的成分(另一半为班图黑人)。这也是为什么,曼德拉的某些照片,看起来甚至比黑白混血的奥巴马还要“白”的原因。前几日在里约奥运会上,破了400米纪录的南非运动员范尼凯克,从肤色、颧骨上看,似乎也有明显的科伊桑人血统。事实上,科伊桑人出现的时间要比典型黑人要更早。只是由于科伊桑人的数量过于稀少,加之现与班图黑人的混合度较高,这个族群很多时候被简单归类为尼格罗人的一个特殊分支。
    日期:2016-08-1722:49:27
    影响科伊桑人地缘地位的原因,主要在于班图人向非洲中、南部的扩张。从体质特征上来看,所谓班图尼格罗人和苏丹尼格罗人之间,原本并没有本质区别,这也是我们可以将之统称为“典型黑人”的主要原因。二者都源自于西非(西苏丹)。在公元前的漫长历史中,这些原始部落状态的典型黑人,主要的迁移方向是东部与之气候相近的中、东“苏丹”地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在尼罗河上游的南苏丹、埃塞俄比亚地区,与从北非、阿拉伯半岛南下的,闪含语族的高加索人种发生了混合和碰撞。原来也北进到尼罗河上游的科伊桑人,很快便被两个强势族群所融合掉。
    由于东进的过程非常漫长,并且在南下闪含民族的强势影响,最终在西起塞内加尔河口、东至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土地上,苏丹尼格罗人在语言出呈现出了多样性。今天能够被归类于“苏丹尼格罗人”的种族集团,内部各民族在语言上却可能被归类入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或者闪-含语系。同时,一如撒哈拉沙漠影响了地中海的高加索人种南下一样,中非热带雨林带也成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从几内亚湾一直到刚果盆地东部的这条热带雨林带,东西长约2400公里,南北平均纵深也有约1000公里。当然,这片雨林带也并非完全没办法绕过去。就地理位置来说,刚果盆地东部的非洲大陆是被两片高原所覆盖,其中东部与之相接的东非高原。东北部与之相接的则是名气更大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了。
    东非高原最大的特色,就是以维多利亚湖为代表的一系列高原湖泊。通常也被称之为“大湖地区”。与此同时,高原北部还和埃塞俄比亚高原西部,一同为尼罗河供水(源自东非高原的上游为“白尼罗河”,源自埃塞俄比亚高原为“青尼罗河”)。连接这两大高原的,是一条举世文明的地球伤痕:东非大裂谷。东非高原上一系列呈弧状排列的湖泊,以及红海、西亚裂谷带,都是东非大裂谷的一部分。东非大裂谷及其周边地区,整体来说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但受跨度和高(深)度的影响,内部呈现复杂多样的气候环境,这不仅使之成为了动植物的基因库,更成为了人类的摇篮。不过也正因为它纵穿非洲大陆东部,全长将近6000公里的特点,使得地理上的“东非”,很难整合成地缘政治上的东非板块。
    通常情况下,会把红海南部至非洲东南海岸“赞比西河”下游,东非裂谷带所涉及的的国家归入东非概念(大陆地区)。就国家来说,从北向南包括有:厄立特里亚、吉布提、埃塞俄比亚、南苏丹、索马里、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这10个国家归入东非概念。北部领土位于裂谷带的莫桑比克则一般被划入南部非洲的范畴。基于东非板块南北跨度过大,一般围绕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埃、厄、吉、索四国,在地缘政治上自成体系为“东北非”(又称“非洲之角”)。在这样分类的前提下,“东非”的概念,很多时候又专指东非高原及其相关部分了。
    东非并不是当下解读的重心,提前把东非及东非裂谷带的概念拿出来,是想让大家知道,在刚果热带雨林带的东面,有一条纵贯非洲东部、适宜自然迁徙的线路。科伊桑人无疑曾经曾经利用过这条线路,向北触及尼罗河上游。不过在进入公元纪年之后,操班图语的“典型黑人”开始强势向南扩张,并极大压缩了科伊桑人在东、南非洲的空间。这些“典型黑人”的南扩成功,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体质方面。尽管科伊桑人要比热带雨林中的俾格米人要高大些,但男性平均身高也只有不到1.6米。而苏丹地区的典型黑人,成年男子则平均达到1.8米。在一片双方都能适应的热带草原上,后者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则是文明的成熟度。尽管撒哈拉沙漠的阻隔,使得沙漠南部的“苏丹”地区的文明进程缓慢,但终归还是比东非高原和南部非洲地区,要更有机会接受北方文明的信息的。比如黑非洲普遍畜牧的长角牛,就是沿尼罗河从地中海周边地区传入的。地缘位置优势也使得苏丹、班图尼格罗人,有机会比之更加封闭的科伊科伊人,更早进入农业阶段(并由此带来人口数量上的优势)。
    由于班图尼格罗人的原始位置较苏丹尼格罗人更偏南,后者的压力使之不得向赤道区迁徙。基于刚果热带雨林带的存在,从阿达马瓦山脉一带起程的“班图尼格罗人”,大体上沿着两条迁移路线扩张到了整个赤道及其以南地区:一条是沿雨林带的北沿向东渗透至东非高原,然后一路向南(北部的尼罗河流域则为苏丹尼格罗人所据);另一条则从喀麦隆出发,南向进入刚果河下游,并进而扩张至整个刚果盆地。班图人在这个方向所遇到的土著,是适应热带雨林气候的俾格米人。当然,这里说的两条线路都是主线,在族群迁徙过程中,往往是每个方向都会尝试的。比如说进入刚果盆地的班图人,也可能有部分是从东、北方向。
    班图人的两个迁徙方向,也造成的其内部种族特征上的分化。分化出来的两种类型被称之为:刚果型和大湖-开普型(开普意指南非地区),从这两个标签也可判断出二者所分布的区域。由于刚果盆地的俾格米人,并没有对北方来者的种族特征造成太大影响,刚果型班图人在外观上与西非的苏丹尼格罗人差异不大;而从东非高原南下的班图尼格罗人,则在融合原居于此的科伊桑人过程中,种族特征出现了一定变化,其中最容易让人感觉到的是肤色变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