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1节

    日期:2016-05-0722:55:00
    2016-05-06
    【关键词:西班牙光复运动,西班牙国旗,坎塔布连山脉,阿斯图里亚王国-莱昂王国】
    一提到“大航海时代”,大家首先想到的国家,肯定是伊比利亚半岛的两颗“牙”: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前在交待过阿拉伯帝国对西哥特王国的征服后,整个中世纪中后期,伊比利亚几乎都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不过现在,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是时候回过头来看看这几百年,伊比利亚半岛都发生了些什么变化了。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伊比利亚这些年来的故事的话,那就是“收复失地运动”(又称“西班牙光复运动”)。从8世纪初阿拉伯人征服伊比利亚时算起,至15世纪末半岛上最后一个穆斯林据点被拔除止,这场发生在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之间的“圣战”,前后延绵的将近700年。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一部伊比利亚内部的地缘政治整合史。
    当我们把视线转向伊比利亚的政治结构上,会发现两个奇特的现象:一是葡萄牙的存在。在西班牙几乎以伊比利亚地理边界立国的情况下,葡萄牙看起来很突兀的在半岛西海岸,割去了一块矩形之地立国;二是西班牙内部的政治结构。议会君主制的政治框架,使之看起来是一个“单一制”国家。然而从行政角度看,全国被划分为十七个自治区(另加两个自治飞地)的西班牙,又似乎更像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了解这一切的缘由有一个很好的切入角度,那就是国旗。与欧洲许多国家所使用的那种,能够引发脸盲症的三色旗不同,西班牙略显复杂的国旗就是一部浓缩的地缘史拼图。事实上,后面葡萄牙出场时,我们同样能够在它的国旗中寻找到足够的信息,来了解它的前世今生。现在,你需要做的就是在手机或者电脑上,找到一张西班牙国旗并找开它。鉴于很多人有可能是球迷,下述内容对你在球迷圈里升级应该也会有所帮助。
    西班牙国旗整体设计上,并没有脱离欧洲主流的条状色块拼接模式。国旗的上下为两条红色窄边,中间则填充黄色。比较特别之处,是它中间放置了西班牙国徽,而我们所需要的信息,也正是在这个国徽之中。在欧洲中世纪,盾徽是一个家族或者政治体的标志,就“盾”这一形制来说,也可看出它的军事采邑制背景。西班牙的国徽,核心也是一面盾徽。不过这面盾徽本身,又是由四面分别代表着四个中世纪古王国的盾徽所组成的。这个古王国分别是:左上角的“卡斯蒂利亚王国”(红底金城堡);右上角的“莱昂王国”(白底紫狮子);右下角的“阿拉贡王国”(黄红竖条纹);右下角的“纳瓦拉王国”(金色链网纵横相交的十字)。需要说明的是,也许是因为国旗的设计太过复杂,西班牙民间在非正式场合使用国旗时,也经常使用去除国徽的版本。不过很显然,只观察这样的国旗对我们来说就没什么意义了。
    如果再加上没有被并入西班牙的葡萄牙,整个伊比利亚半岛的这一千年来的地缘政治史,就是这五个王国的博弈史。不过这五大王国并非是同一时间出现的,“收复失地运动”中也并非只出现过这五个王国。在西哥特王国崩盘之后,伊比利亚半岛最先兴起的基督教王国,是没有出现在上述榜单中的“阿斯图里亚斯王国”。在公元8世纪初的阿拉伯征服中,后来被称为“摩尔人”的穆斯林并没有能够征服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半岛西北边缘的坎塔布连山脉,成为了西哥特人最后的保护者。依托这条山脉西哥特人抵御住了摩尔人的进攻,并重新建立了“阿斯图里亚斯王国”。受这段光荣历史的影响,坎塔布连山脉之北至海岸线的这条狭长地带,也有机会以“阿斯图里亚自治区”之名,跻身于西班牙十七个自治区之列。
    建立阿斯图里亚王国的西哥特人,并不认为这是他们事业的终点,在随后的数百年间,他们和半岛北部随后兴起的其它基督教国家一起,开始了漫长的收复失地运动。基于位置关系,阿斯图里亚王国南下之路并不平坦。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伊比利亚半岛是一个以山地高原为主,四周环绕沿海低地的地形。整个中心高地,被称之为“梅塞塔高原”。在阿斯图里亚地区之南,就是高原上最大的一个地理单元——旧卡斯蒂利亚盆地。北部的坎塔布连山脉以及半岛中部的“中央山脉”,是这个形状近乎完美的锅状盆地的南北边界。横穿整个盆地,西向从葡萄牙北部城市波尔图入海的“杜罗河”则是盆地的中轴线。
    在随后的岁月里,阿斯图里亚王国一直在试图越过坎塔布连山脉,向伊比利亚半岛腹地渗透。公元十世纪初,差不多花了两百年时间,阿斯图里亚王国的“收复失地运动”取得了重大突破,将基督教的控制线进逼到了杜罗河一线,并一度控制了整个“旧卡斯蒂利盆地”。领土大幅扩张之后,阿斯图里亚的位置就显得过于边缘了。为此,王国的都城城开始从坎塔布连山脉北部的奥维耶多,迁往山脉南部的“莱昂”。王国也因此改名为“莱昂王国”,并在今天西班牙的国徽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阿斯图里亚王国变身为莱昂王国,并非只是名字变更和领土扩张那么简单。促成这一转化的君主(阿方索三世),认为自己已经在反击异教徒入侵的事业中占得先机,并有能力成为所有伊比利亚基督教国家君主。不过这个梦想最终却并没实现,因为在王国突破中央山脉之际,西班牙国徽上的另一面盾牌——纳瓦拉王国的崛起,对旧卡斯蒂亚盆地的地缘政治格局造成了重大影响。
    建立纳瓦拉王国的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欧洲民族:巴斯克人。王国正式立国的时间是在公元9世纪初,比阿斯图里亚王国晚了差不多一个世纪。然而巴斯克人作为基督教世界的一员,抵御摩尔人入侵的历史,却并不比西哥特人晚多少。事实上,阿斯图里亚王国能够在最后时刻抵御住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正是因为得到了巴斯克人的支援。共同的信仰,使得双方站在了同一阵线。不过如果莱昂王国-阿斯图里亚王国是基于历史原因(直接传承自西哥特王国),认为自己最有资格认定成为伊比利亚的主人的话,那么纳瓦拉王国肯定会表示不屑。要知道的巴斯克人进入伊比利亚的时间,可是比西哥特人早得多的多。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巴斯克人是古伊比利亚人后裔,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继承者。关于古伊比利亚人是什么时候抵达伊比利亚半岛的,一直以来没有明确的答案。让人疑惑的是,欧洲东部那些非印欧语民族,如隶属乌拉尔语系的芬人、马扎尔人,都能够明确发现他们的迁移路线,并且在欧洲以外找到亲缘民族,但巴斯克人和他们继承自古伊利里亚人的巴斯克语,却是孤独的存在于伊利里亚半岛一角。唯一能够肯定的是,他们抵达欧洲的时间比之印欧语系的凯尔特、日耳曼等族要早得多。
    另一个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古伊利里亚人并非和欧洲其它民族那样源自欧亚相接之处,而是从地中海南部的北非迁徙而来。也就是说,巴斯克人祖先的迁徙路线和迦太基人、阿拉伯人类似。从这个角度说,当年最早进入伊比利亚半岛的印欧人“凯尔特人”,与古伊利里亚人之间的碰撞,才是伊比利亚半岛南北地缘博弈的开端。实际上,在浩如烟海的人类史中,消失的民族、种族应是数不胜数。幸运的是,古伊比利亚人还有巴斯克人这个后代,能够帮助今天的我们记起这个古老的民族。考虑到伊比利亚半岛在已知的历史中,曾经遭遇过迦太基人、罗马人、西哥特人、阿拉伯人……。的入侵,能够做到这点实属不易。至于是什么原因让巴斯克人顽强生存至今,他们在西班牙的光复运动中,又发挥了什么样的特殊作用,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注:这几天做做张新图。做好之前,可参看罗马时代所做的《伊比利亚半岛地缘结构图(至公元前218年)》,理解当下的内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