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7节
日期:2016-04-1022:58:34
2016-04-10
【关键词:君士坦丁堡战役,金角湾,加拉太】
一般情况下,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个皇帝被迫退位的公元476年,被视为欧洲古典时期的开始,也即中世纪的开端。在此之后,日耳曼人席卷了整个西欧,并最终造就了黑暗的西欧中世纪时代。相较于之前的古典时代,整个中世纪最大的地缘特点,就是地缘矛盾开始以宗教冲突的形式呈现出来。欧洲内部的东、西矛盾,演化成了天主教与东正教的共存;欧洲与亚洲的较量,则披上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彼此“圣战”的外衣。
在中世纪的诸多战争中,除了对圣城耶路撒冷的争夺以外,兼有东正教中心地位的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应该是最具“圣战”意味的了。同时,每个时代都有终结的一天,如果说“西罗马”的终结开启了中世纪的话,那么没有比东罗马(拜占庭)的灭亡,更适合为这个时代划上句号的了。公元1453年,这个被帖木儿西征拖延了半个世纪的时刻终于来临。集结了10万陆军和300多艘战舰的奥斯曼帝国,开始了对君士坦丁堡的最后一击。
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土耳其人做了充足的准备。我们知道,君士坦丁堡能够矗立千年,很大程度得益于它那枢纽般的位置。身处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马尔马拉海交汇处的“新罗马”城,即使陷入包围当中,也有机会从黑海、爱琴海两个方向获取战略支援。虽然现在君士坦丁堡已经没有什么海外领地了,但威尼斯、热那亚这些在黑海、爱琴海拥有巨大得益的西欧海商共和国,并不会坐视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为了切断拜占庭最后的希望,除了准备强大舰队之外,土耳其人还做了另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封锁博斯普鲁斯海峡。
13世纪中叶的蒙古西征,使得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和火器技术得以传入欧洲。14世纪,长期处于混战状态的欧洲,开始独立发展出自己的火炮技术,并在技术上逐渐超越中国。这一时期的欧洲火炮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发射石弹为主。在15世纪中叶开始出现实心铁弹;二是以前装炮为主。弹药从炮口填入的方法,在当时更能保证炮管的密闭性;三是为精度、射程都较低的滑膛炮(在炮管内壁铸上膛线,可让炮弹旋转增加精度)。由于移动不便、发射效率低,加之精度不高,火炮在中世纪后期的野战中,并没能发挥太大作用。包括以同样原理小型化的“手炮”(火枪),使用上也远不如弓箭一类的冷兵器顺手。然而在诸如围城战一类的,针对某一个固定目标的攻击中,中世纪火炮(包括手炮)的上述缺点,却能够最大限度的规避。
在14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准备一鼓作气拿下君士坦丁堡时,土耳其人曾经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中部最窄处(直线距离700米),构建了一座堡垒——奥斯曼堡垒(今称“安纳托利亚保垒”),以便在攻击君士坦丁堡时,切断对手来自黑海方向的外援。尤其主导了黑海贸易,在黑海拥有最多商业据点,并可能增援拜占庭的主要是热那亚人。不过以当时的火炮技术来看,即使距离如此之短,试图以火炮封锁博斯普鲁斯海峡也是比较困难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半个多世纪后,在君士坦丁堡战役开启的前一年(1452年)。土耳其人又在奥斯曼堡的对面,抢修了一座更为坚固的堡垒:如梅利堡垒(又称“欧洲堡垒”)。
合两座要塞型堡垒之力封锁700多米的水道,黑海而来的欧洲舰队再想增援君士坦丁堡,就要好好考虑一下损失问题了。相比之下,土耳其海峡的另一个出口达达尼尔海峡,最窄处有约1300米,封锁起来的难度就要大的多。在以要塞的形式封锁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同时,奥斯曼将舰队陈兵于马尔马拉海海面,以阻击威尼斯人的支援。后者在爱琴海拥有诸多的据点和利益,同样不愿意看到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这一策略整体是十分成功的,开战之后,威尼斯人在尝试过几次海上援助后,便在评估风险后放弃了。不过即使拥有强大的海、陆优势,土耳其人的军队也很难对君士坦丁堡造成全面的压力,这是因为拜占庭人的这座都城选址有其独道之处。
君士坦丁堡构筑于一个直指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相接点的海岬之上,整座城市依地形而建,呈现为两面邻水、一面接陆的三角形。除了东、南部与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相接之外,城市的北部有一条长约7公里的狭长水道——金角湾。也正是因为金角湾的存在,方才造成了君士坦丁堡的三角形轮廓。对于君士坦丁堡来说,金角湾不仅是一个天赐的良港,更是一个几乎没有防御压力的方向。当拜占庭的海军占有优势时,停泊于金角湾的军舰可以很快出击,击溃来犯之敌;而当形势对拜占庭不利时,又可以在宽约500米的湾口拉起铁链、封锁水道。这样的话,整个金角湾就相当于一条宽阔的护城河,能够帮助君士坦丁堡缓解三分之一的压力。就目前的局面来说,封锁金角湾已是拜占庭人唯一的选择。
日期:2016-04-1023: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