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4节
日期:2016-04-0600:06:06
2016-04-05
【关键词:帖木儿帝国,安卡拉战役】
14世纪中叶,西亚的伊尔汗国分崩离析时,中亚的另一个蒙古汗国——察合台汗国,也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其中河中之地为西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则包括七河草原、塔里木盆地及吐鲁番盆地。就这种分割模式来说,几乎是一个地缘结构上的必然结果。比如11世纪中分裂为东、西两部的喀喇汗王朝;12世纪进入天山南北的西辽政权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后者在西部的领土为花喇子模所取)。
这种地缘政治局面如此周而复始的出现,本质原因在于以七河草原为本部的游牧政权,无法稳定控制富庶且人口密集的河中之地。相比之下,面积虽大但绿洲狭小南疆地区,控制起来要容易的多。今天以大部为乌兹别克所有的河中之地,人口超过三千万,南疆人口则不到其三分之一的数字对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二者地缘潜力上的差距。基于地理位置,以及波斯文明的先发优势,河中之地与伊朗高原——兴都库斯山脉北部的所谓“大呼罗珊地区”关系要紧密的多。二者在政治上,曾经多次尝试过整合,至于以谁为主进行整合就不一定了。
花剌子模是从北向南,试图整合伊朗高原——兴都库什山脉南北的典型案例。只不过他们的运气实在太差,刚刚崛起便遇上了西征的蒙古人。而在蒙古人在欧亚大陆各地统治都遇到危机的情况下,河中之地再次迎来了崛起之机。与花剌子模当年不同的是,担负这一历史使命的帖木儿,是从河中的地缘中心——泽拉夫尚河流域一带起家,然后统一整个河中之地的(再具体点,就是泽拉夫尚河之南的卡尔希河绿洲)。
从民族属性上来说,帖木儿一般被归类为突厥化的蒙古人。之所以没有直接被认定为“突厥人”,有赖于蒙古帝国在欧亚大陆横行无忌的历史。这段空前绝后的征服史,为黄金家族(铁木真及其直系后裔所属的家族)在后蒙古帝国时期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政治遗产。以至于在欧亚草原文化区(包括边缘的绿洲文明区)进入大分裂之时,为了利用这笔政治遗产,包括帖木儿在内的很多统治者,都希望保留自己的“蒙古”身份,并通过联姻或者附会的方式,跟黄金家族扯上关系。
基于河中之地的地理位置,帖木儿帝国可以向西南的美索不达米亚,以及东南印度河流域,这两个具备同等诱惑力的目标扩张。后者要翻越的是兴都库什山脉(阿富汗),前者则要征服伊朗高原(伊朗)。当年的花剌子模曾经试图同时做到这两点,现在帖木儿帝国也同样在这样尝试。在帖木尔的扩张战争中,他成功的学习了成吉思汗曾经惯用的屠城威慑战术。从14世纪60年代开始,帖木儿用了40年的时间,接收了察合台、伊尔汗国的政治遗产,并进击印度河平原,击败了古尔王朝在印度的继承者“德里苏丹国”。建立了一个北起锡尔河中上游、西至亚美尼亚高原、南至美索不达米亚,东至印度河平原的庞大帝国。当这一切做完之后,势力范围已经覆盖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半岛,并尝试向亚美尼亚高原扩张影响力的奥斯曼帝国,无可避免的与帖木儿帝国发生了碰撞。
在帖木儿帝国强势扩张的这段时间,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事业亦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数次击败基督教联军,并臣服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之后。土耳其人对君士坦丁堡展开了长期围攻。需要说明的是,出于稳固后方的需要,土耳其人虽然也在安纳托利亚高原扩张,但直接控制区却只是向东延伸到了今天土耳其首都安卡纳一线,并没有直接消灭东部那些源自罗姆苏丹国的突厥小国。尽管慑于奥斯曼帝国的兵威,这些国家都表示愿意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臣属,但一旦有另一股强大力量介入,他们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就很难说了。
正当土耳其人为如何拿下君士坦丁堡而操心劳神时(公元1400年),已经扩张至西亚的帖木儿帝国率先发起了攻击。安纳托利亚高原中东部,那些原本臣服于奥斯曼帝国的突厥小国们,几乎没有发挥任何缓冲作用。相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相继倒戈加入帖木儿的军队。这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些突厥小国并没有在奥斯曼帝国的西扩中获得什么好处。相反,如果能够帮助帖木儿取得胜利,那么这些突厥小国就很有机会,在安纳托利亚高原中东部,乃至巴尔干半岛分一杯羹了。在这种情况下,萨卡里亚河上游的的安卡拉,成为了奥斯曼帝国抵御帖木儿帝国的前线。公元1402年夏,两个风头正盛的穆斯林帝国,在安卡拉展开会战,史称“安卡拉战役”。
在安卡拉战役中,双方投入的兵力大致相当,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层面上来看,应该都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役。然而,帖木儿最终却取得了完胜,甚至俘虏了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巴耶济德一世)。与其说这是一场军事胜利,倒不如说是一场政治胜利。基于这是两股“突厥穆斯林”势力之间的对决,暂时置身于二者核心之外的其它突厥穆斯林的倾向,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这一点上,从蒙古人的扩张中汲取经验(学到的不光是屠城)的帖木儿,外交手段显然更为高明。最起码他让大家相信,自己的成功能够让整个突厥和伊斯兰世界获益。从技术上看,土耳其人在安卡拉会战的惨败,直接原因也正是负责右翼的两万新征召部队(从东部突厥附庸国征召),临阵倒向了帖木儿一方。讽刺的是,在奥斯曼帝国参战的非核心军队中,反而是东正教徒的塞尔维亚人,表现的最为忠诚。
日期:2016-04-060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