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0节

    日期:2016-02-2400:33:34
    2016-02-23
    【奥斯曼人对巴尔干半岛的渗透】
    公元1337年,拜占庭失去了它在土耳其海峡对岸的最后一个据点。定都尼西亚的奥斯曼帝国,从此开始与拜占庭帝国真正形成的对峙状态。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君士坦丁堡就唾手可得了。要知道这座新罗马城,历史上曾无数次陷入对手的包围之中,除了因内乱而让威尼斯人策动的十字军们攻陷过以外,建都已逾千年的君士坦丁堡还没有被外敌得手过。得天独厚的海、陆枢纽位置,是君士坦丁堡得以成为神话的重要支撑。要想染指,不仅要有强大的陆军,还必须有足够强大的海军以切断它的外援。
    然而在夺取比提尼亚之后,奥斯曼人却拜占庭人之间的矛盾却并没有被激化,反而开启了一段将近20年的相对和平期。在此期间,双方甚至通过了一场政治联姻结成了盟友(公元1345年,奥斯曼帝国的第二位君主乌尔汗,迎取了拜占庭皇帝约翰六世的女儿)。鉴于双方的宗教立场,这种做法似乎很不可思议。不过考虑到拜占庭帝国此时的处境,这种选择也就不那么让人意外了。
    当奥斯曼突厥人刚刚开始侵夺拜占庭帝国的亚洲领土时,“东罗马”的继承者们是非常想从他们身后的基督教世界获得支持,再次重返小亚细亚的。200多年前,塞尔柱突厥人这样做时,西欧天主教徒们所策动的十字军东征,就曾经帮助东正教的希腊人做到了这一点。然而时过境迁,教廷和天主教世界,早已不再拥有圣战之心了。诸如威尼斯这个唯利试图的商业国家,更看中的是自己能不能在这场乱局中取利。
    对拜占庭人更为不利的是,几乎与奥斯曼帝国崛起的同时,巴尔干西北部的塞尔维亚王国也开始了强势扩张,不断向拜占庭帝国控制下的希腊半岛北部、马其顿地区扩张。这意味着,拜占庭帝国非但没有可能从天主教甚至东正教世界获得后援,反而不得不在东、西两线同时应对两个强势崛起的掠食者。更别说帝国曾经的欧洲版图中,还有保加利亚人、威尼斯人等参与角逐的各方势力了。
    在地缘政治博弈中,意识形态向来都不是最重要的。既然基督教世界没有人愿意帮助拜占庭帝国,在后院起火的情况下,奥斯曼人又为什么不能成为拜占庭人的选项呢?基于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考虑,拜占庭嫁出了自己的公主,并且承认了奥斯曼人所侵夺亚洲领土的合法性,后者也以帮助拜占庭帝国抵御外患的理由,派军出现在巴尔干半岛上(同时参与内战,对付那些不希望与奥斯曼人结盟的政治势力)。
    很显然,拜占庭人的这种做法无异于引狼入室、与虎谋皮。最直接的损失就是,这些难以束缚的穆斯林盟友,经常借机在巴尔干半岛掠夺、破坏。当然,你既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这些损失就只能认为是必须付出的报酬了。从地缘安全角度看,横亘于巴尔干半岛与小细亚半岛的“土耳其海峡”,是拜占庭人的安全红线。也就是说,拜占庭对奥斯曼人的定位就更像是“佣兵”。有坚不可摧的君士坦丁堡履行“天子守国门”的义务,帝国的决策者们也很有信心,不至于让奥斯曼人生出留驻欧洲的想法来。最起码奥斯曼人此时的海上实力,还不足以支撑它在欧洲强行经营几片飞地。
    然而君士坦丁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却并非是土耳其渗透巴尔干半岛的唯一路径,奥斯曼人的想法也绝不仅仅是到欧洲赚点钱那么简单。我们知道,在黑海——地中海、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半岛这个四方相接处、现在被总称为土耳其海峡的这片水域,整体呈现橄榄形。中间是南北宽约70公里的马尔马拉海,东西两端则分别为名片狭窄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以及达达尼尔海峡。后者同样可以帮助奥斯曼人,完成登陆欧洲的梦想。
    在古希腊时代,达达尼尔海峡比之博斯普鲁斯海峡要显得更为重要些。著名的特洛伊古城,就在海峡的西南侧。希波战争中的波斯人,以及亚历山大东征中的马其顿人,也都是跨越达尔尼尔海峡发起远征的。波斯皇帝薛西斯甚至还曾经在海峡上历史性架起过一座浮桥。这很大程度是因为,爱琴海才是当时地缘政治中心。尽管后来君士坦丁大帝,因为黑海及东欧地区重要性的提升,选择了定都于博斯普鲁斯海峡,但却无损于达达尼尔海峡在沟通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的地理优势。也就是说,如果奥斯曼人能够跨越海峡在对岸立足的话,那么就有可能避开坚不可催的君士坦丁堡,在欧洲大陆上展现他们的陆战优势。
    达达尼尔海峡的北岸,是一片狭长的陆地——加利波利半岛。控制这个半岛最大的问题,在于这片陆地实在太狭长了(最窄处仅6公里多,长度却有100公里),几乎每一个方向都有可能被对手突破。基于我们前面的分析,一旦奥斯曼人想抢占这个桥头堡,并透过达达尼尔海峡打通与亚洲的通道的话,拜占庭帝国是很难再坐视不管的。然而最终,奥斯曼人还是做到了这点,并且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之路。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