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6节
日期:2016-02-0422:40:50
2016-02-04
【蒙古西征22伊尔汗国的伊斯兰化】
金帐汗国在意识形态上的转变,直接影响到了他对伊尔汗国态度。二者之间的矛盾,因旭烈兀在巴格达处死哈里发,而开始浮出水面。抛开与金帐汗国关系恶化不看,单从蒙古对西亚征服的角度来看,这种的做法也有些轻率。虽然旭烈兀非穆斯林的身份,使得“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策很难用在西亚,但把这张牌留着最起码也没有什么坏处(马穆鲁克王朝很快就扶植了源自阿拔斯家族的哈里发)。另外,处死哈里发的决定,一定程度也是为了示好基督教世界。不过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天主教世界在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更加现实。
从大历史角度看,本身没有强大意识形态支撑的伊尔汗国,最终伊斯兰化是不可避免的。在其还没有这种想法之前,率先迈出这一步的金帐汗国,则一度燃起了入主西亚的想法。为此,金帐汗国的穆斯林大汗,甚至和埃及的马穆鲁克结盟(后者甚至愿意视之为宗主)。公元1261年起,两个蒙古汗国在内高加索地区爆发了战争,双方的敌对军事行动,一直持续了六年之久(直至1267年,金帐汗国别儿哥汗离世止)。就地缘政治层面来说,金帐汗国对这场战争的希望,是最起码获得阿塞拜疆的统治权。而那些阿塞拜疆的突厥人,看起来也更愿意接受一个穆斯林君主的统治。
如果金帐汗国真的做到了这一点,不仅安纳托利亚高原、伊朗高原突厥人/波斯人会容易倒向金帐汗国,更有可能会影响到伊尔汗国的存在。很显然,伊尔汗国的蒙古人绝对不能允许这种情况出现。相比之下,让信奉基督教的格鲁吉人归入金帐汗国的势力范围反倒对汗国的安全没有什么影响。此时,远在东方的帝国中央(忽必烈),对于金帐汗国的同室操戈之举,显然也是非常不赞同的。这不仅将影响到帝国在西方的平衡,更会对蒙古人声誉造成成影响。因此,在进行了一系列规模不大的战争之后,附着钦察草原的汗位再次更迭,金帐汗国还是暂时放弃了对阿塞拜疆的想法。尽管如此,金帐汗国开启的伊斯兰化进程,还是对西亚的地缘政治格局造成的深远的影响。比如受制于此,将都城设在南阿塞拜疆(大不里士)的伊尔汗国,却难以进一步扩张在小亚细亚的统治力。
从钦察草原的转变中直接获益的,还有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虽然金帐汗国后来战略性的放弃了南进计划,但却维持了与马穆鲁克王朝的盟友关系。这无疑对伊尔汗国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当然,外部环境的利好,并不意味着马穆鲁克就一定能够成功。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马穆鲁克们要想成为伊斯兰世界救星,还需要在战场上证明,艾因贾鲁特战役的胜利并非只是被真主庇佑。由于蒙古驻叙利亚军的全军覆没,伊尔汗国又与金帐汗国处在战争状态。乘胜北上叙利亚的马穆鲁克,并没有受到太大阻碍。这也使得马穆鲁克有精力开始处理十字军这个历史遗留问题。
对于一直希望在叙利亚-埃及的夹缝中求生存的十字军国家,之前蒙古人试图由北向南统一埃及,固然是不好事;现在马穆鲁克反攻叙利亚,也同样能够让十字军们遭遇灭顶之灾。在马穆鲁克俨然已经成为了成为了伊斯兰世界希望所在的情况下,乘势把十字军彻底赶出西亚,可以更加夯实王朝的基石。除了此之外,马穆鲁克之所以一定要消灭十字军国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他们成为伊尔汗国的盟友。在失去叙利亚后,蒙古人曾经多次派遣使者前往罗马教庭,以及法兰西、英格兰等国,甚至与拜占庭帝国联姻。为了生存,曾经与蒙古人为敌的十字军骑士国也试图从伊尔汗国那里接受保护。
虽然伊尔汗国“连横”基督教世界,是战略对抗金帐汗国-马穆鲁克王朝“合纵”之举的正确选择,但此时的西欧世界,已经不再对收复圣地抱有任何希望了。最先成为牺牲品,被从地图上抹去的是“安条克公国”(1268年)。两年之后,曾经组织第七次十字军东征的法王路易九世,又组织了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东征,不过目标即不是帮安条克复国也不是收复圣地,而是与法兰西隔地中海相望的突尼斯(仍以失败而告终)。从地缘关系上来看,马格里布地区的确是法兰西对外扩张的首选。在大航海开启后的殖民时代,突尼斯所处的西北非(马格里布地区),也成为了法国对外扩张的重心。只是法国人的务实之举,无疑也宣布了东方的十字军国家彻底成为了弃子。公元1291年,随着最后一个十字军据点——耶路撒冷王国首“阿克”的陷落,十字军在西亚的事业终于成为了历史。
尽管伊尔汗国一直想从基督教世界借力,完成他们的征服事业,但真正有意愿又可能与伊尔汗国共同应对马穆鲁克的,就只有奇里乞亚的亚美尼亚王国了。为了断蒙古“右臂”,入主叙利亚的马穆鲁克试图以武力逼迫亚美尼亚人放弃与蒙古人的结盟关系。在13世纪的最后三十多年间,马穆鲁克军队多次入侵亚美尼亚,并对后者造成了巨大伤害。
应该说,相比其它基督教国家,抱着回归故地目的的亚美尼亚人,算是最坚定的“反伊”国家了。然而能够为基督教世界,在东方保留最后一丝存在的希望,却还是只能寄托在伊尔汗国的蒙古人身上。需要说明的是,金帐汗国并非是伊尔汗国在北方遇到的唯一挑战。陷入分裂状态的蒙古帝国,内部矛盾开始集中爆发。在与金帐汗国的冲突告一段落之后,伊尔汗国又与其东北方向的“察哈台汗国”发生战争。这使得伊尔汗国再次大举入侵叙利亚的行动,已经是在怯里不花身死十年之后了。
出于将蒙古征服史视为中央之国历史(并以此增强民族自信心)的缘故,很多人更愿意相信怯的不花的那次失败是出于偶然。然而实际上,职业军人属性的马穆鲁克骑兵,的确在战力方面压倒了蒙古骑兵。从公元1271年起,至公元1302年的三十年间,伊尔汗国的大军曾经数次大规模入侵叙利亚,并在阿西河谷的霍姆斯以及今天土耳其的东南安纳托利亚等地,以优势兵力与马穆鲁克军队对战,却鲜有胜迹。在战场上的损失,也要大于马穆鲁克骑兵。
不过这支在技战术水平上优于蒙古人,并且更有群众基础的穆斯林军事力量,也并没有能够反过来入主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由于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埃及马穆鲁克骑兵,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以及很高的经济投入。这使得马穆鲁克骑兵数量,一般至多只能维持2-3万的规模。这种技术属性,很有点今天特种兵的特色,更是与欧洲中世纪的那些重装骑士很有些类似,受限于规模以及后勤保障,马穆鲁克骑兵和欧洲骑士的存在需要以“城市”为依托,并且作战时间有限。相比之下,游牧骑兵的能够适应的环境,以及扩展空间就要大的多了。
在罗马帝国时代,帝国曾经长期以幼发拉底河为界,划分其与波斯/阿拉伯帝国领土边界。马穆鲁克王朝与伊尔汗国的分界线,大体也是如此。为了打破这种平衡,更为了内部统治的稳定。公元1295年,伊尔汗国新上位的合赞汗终于做出了一个历史的性的决定——汗国内的蒙古人集体归信伊斯兰教。在此之前,汗国内力图维持旧信仰,并与基督教结盟的力量,一直与认可伊斯兰教的势力争论不休。十字军的完全退出(阿卡的陷落)可以说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于伊斯兰世界来说,伊尔汗国的的蒙古人成为穆斯林固然是一件幸事,但却不代表马穆鲁克王朝与伊尔汗国之争就此结束了。毕竟意识形态的选择,终究还是服务于地缘政治。在取信汗国内部的穆斯林之后,伊尔汗国再次发动了对叙利亚的入侵,并且一度迫使马穆鲁克主动退出叙利亚,但最终还是为马穆鲁克所击败,回到了幼发拉底河左岸(公元1303年)。事实上,此时改宗的伊尔汗国,已经没有办法因此在伊斯兰教获得更多的群众基础了。马穆鲁克数十年来抵抗蒙古入侵的辉煌历史,使之“伊斯兰教悍卫者”的地位牢不可破,更何况当年蒙古人,还曾经不那么先知先觉的处理掉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将“哈里发”这面金字招牌“让”给了马穆鲁克。
其实蒙古人并非不知道马穆鲁克在意识形态层面的优势所在。既然没有可能竞争伊斯兰教宗主之位,那么在波斯更有群众基础,当年曾经助阿拔斯王朝上位的什叶派教义,则再次有了利用价值,成为了蒙古人在伊斯兰世界保持自身独立性的法宝。只不过人数有限的蒙古人,终究还是很快被土著族群所融合,最终以什叶派立身于现在中东地缘政治舞台的,还是这片高原的土著波斯人。
对于伊尔汗国的伊斯兰化最伤心的,应该就是亚美尼亚人了。公元1323年,马穆鲁克王朝与伊尔汗国正式签定和约,结束了战争状态。然而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很快都会发现。他们已然不是中东地缘政治舞台上的主角了,新的时代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