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4节

    日期:2016-01-0500:51:28
    2016-01-04
    [蒙古西征13列格尼卡之战]
    从技术上看,匈牙利人可以从神圣罗马帝国和波兰王国两个天主教政治体获得后援。蒙古人之所以派军入境波兰,也正是为了牵制这两股力量,以策应主力在匈牙利的行动。对于蒙古人来说,最大的利好是两个曾经强大的天主教国家,此时都已不再强大了。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分裂性,大家在前面的内容中都已经感受到了。不仅帝国中的意大利北部、波希米亚王国,长期维持独立状态,今天分属德国、奥地利的德意志地区内也是邦国林立。
    至于波兰也好不到哪去,在条顿骑士团部分我们曾经提到,这阶段的波兰王国已经依其地缘结构,分裂为了几个公国。当然,无论是神圣罗马帝国还是波兰王国,都还是有帝国皇帝和国王的,只是戴上这顶皇(王)冠的人,并不能调集全国范围内的资源罢了。在蒙古大军来袭之时,唯有真正受到威胁的板块,才会倾力抵抗。公元1241年春从基辅出发的蒙古大军,是在德涅斯特河上游开始分兵的。其中承担侧击任务的两万北路军,比之拔都所率领的主力要稍早一点出发,向西进入波兰境内。
    800多年前,波兰人与罗斯人的政治分割线,与今天波兰——白俄罗斯/乌克兰的国境线大体吻合。从地理的角度来说,北路蒙军相当于从德涅斯特河上游,进入了维斯瓦河上游。后者的上源有两条主要支流,其中发源于西喀尔巴阡山脉西北的西源被视为正源;源自东喀尔巴阡山西北的东源,则被称之为“桑河”。两条人字型相交的河流,所处这块山前低地,地理标签为“桑多梅日盆地”。不过在历史类书籍中经常出现的,是板块的地缘政治标签——加利西亚。
    顺便提下另一个覆盖这一地区的地缘政治标签——红俄罗斯。基于地缘位置关系,维斯瓦河与德涅斯特河上游(摩拉维亚之北),一直都是罗斯人、波兰人、匈牙利人三大势力相争之地,这两个上源地区也曾经被政治整合在一起,被称之为“红俄罗斯”或者“红色塞尼亚”。其地缘属性,类似于同样处于族群交融之地的“白俄罗斯”。
    蒙古人最先征服的波兰城市是维斯瓦河、桑河相交处的“桑多梅日”城(具体位置在维斯瓦河右岸),桑多梅日盆地之名,也正得自于这座板块枢纽城市。此后蒙古人沿维斯瓦河而上,向加利西亚西端的重镇克拉科夫(1320~1609年为波兰首都)发起攻击。波兰人寄希望于在克拉科夫阻击对手,然而狡猾的蒙古人,再一次将不熟悉其战法的欧洲人诱出了城,并利用弓箭消灭了落入伏击圈的波兰军队。
    为了策应匈牙利的战事,拿下加利西亚的蒙古人可以做两个选择:A方案是从维斯瓦河源头南下,透过“摩拉维亚门”进入摩拉维亚河流域。此后蒙古人即可以选择向西攻击波希米亚或者奥地利,将神圣罗马帝国卷进来,也可继续南下,通过“匈牙利门”与主力会合;B方案是继续向西,进入与加利西亚相邻的第二个板块——西里西亚。
    事实上,上述两个方案都是蒙古人的选项,只不过是要在执行完B方案后,再执行A方案。这样做的用意,是彻底让让匈牙利人失去从波兰获取后援的可能性。当然,波兰人并不清楚蒙古人的真实用意,他们希望的是能够在西里西亚完成阻击蒙古人的任务。公元1241年4月9日(比穆辛之战早两日),波兰联军在西里西亚莱格尼察市东南的列格尼卡(Legnickie)列阵,迎击来袭的蒙古军,史称“列格尼卡战役”(又称“瓦尔斯塔特[Wahlstadt]战役”)。
    西里西里的地理范围为奥得河上游,列格尼卡则位于苏台德山脉与奥得河上游之间,基于位置关系,西里西亚向为德意与与波兰相争的焦点板块。蒙古人要是能够征服西里西亚的话,也相当于打开了入侵德意志的门户。不过在波兰人紧急备战的时候,德意志诸国并没有出手援助,而是仍然希望观望一下事态的发展。这种自扫门前雪的态度倒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就像列格尼卡战役中,波兰方面的兵力是以西里西亚公国为主一样。
    为了准备这场决战,波兰方面共征召、募集了将近3万——4万军队(以重骑兵为主,辅以部分从德意志矿区雇佣而来的步兵)。为了圣战理想,三大骑士团特别是与波兰关系密切的条顿骑士团,也提供了一定支援。从数量上看,波兰联军占据了不小的优势,并且装备精良。不过最大问题仍然在于,这支以重装骑士为主的欧洲军队,完全不熟悉蒙古人的作战方式。
    波兰人并非没有和游牧民族打过交道,南俄草原的钦察人同样经常入境波兰袭扰。甚至在基督教世界的战争中,雇佣钦察人也是常有的事。这些突厥游牧部落给欧洲人的印象是,没有严格的组织性,战术通常以袭扰为主。然而蒙古军队却截然不同,虽然这些亚洲人表面看起来也没什么章法,但实际却有着严格的组织架构和纪律。借助东方战争中常用的令旗,蒙古人能够快速在战场上传达命令、调动军队。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蒙古人在战场上所表现出来机动能力,并不仅仅是靠蒙古马来完成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