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2节

    日期:2015-12-2915:53:09
    2015-12-28
    [蒙古西征12穆希之战(赛约河之战)]
    弧状的喀尔巴阡山脉一般依方位分为三部分,其中北部被称之为“西喀尔巴阡山脉”
    (大部位于斯洛伐克境内);东侧为匈牙利草原、特兰西瓦尼亚高原提供庇护的,则是“东喀尔巴阡山脉”;南部与多瑙河下游平行,并帮特兰西瓦西亚高原围边的则是“南喀尔巴阡山脉”。总的来说,从基辅出发的蒙古大军要想进入匈牙利草原的话,有三个方向可以选择。一是直接翻越与草原相对的东喀尔巴阡山脉,接入草原核心河流“蒂萨河”上游;二是沿西喀尔巴阡山脉北麓西行,在山脉西端与“苏台德山脉”相接之处,穿“摩拉维亚门”,沿摩拉瓦河南下至“匈牙利门”(多瑙河与摩拉瓦河相交处峡谷),再沿多瑙河西行至匈牙利草原;三是先南下至多瑙河口,然后向西横穿瓦拉几亚平原,经南喀尔巴阡山脉——巴尔干半岛之间的“铁门峡谷”,进入草原南部。
    从防御的角度来看,喀尔巴阡山脉有如一道天然长城,庇护着整个多瑙河中游平原,同时亦存在很多可供通行的山口。如果放在东亚,中国人一定会依山势修筑一道长城,并在这些对接两侧河谷的山口之间构筑关隘。不过每个区域有每个区域的特点,同样以骑兵为主的匈牙利人,显然并不适合这种战术。说难度来说,西喀尔巴阡山脉东端(斯洛伐克东北部)是整个喀尔巴阡山脉最薄弱处,其高度、纵深均不到山脉其它部分的一半。在这段山体中有两个比较知名的山口:一个是海拔500米的杜克拉山口,另一个是海拔650米的武普库夫山口。前者是整个喀尔巴阡山脉的最低点,后者则被认定为是西、东喀尔巴阡山脉的地理分割点。
    公元1241年2月,拔都所率领的蒙军主力(6万人),决定直接翻越东喀尔巴阡山脉直取匈牙利草原;同时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沿西喀尔巴阡山脉北麓西行策应。为了阻止蒙古大军翻越山口,在入侵危机到来之时,匈牙利人预先以木石将那些常用的山口堵塞。不过很显然,这样的措施最多只能延缓一下对手的行进速度罢了,派驻山口的部队能起到的作用,也只是及时向后方传递情报罢了。很快,拔都所统帅的蒙军主力便进入了蒂萨河的上游,并横穿匈牙利草原抵达多瑙河畔的布达佩斯。
    尽管匈牙利草原的核心是位于草原中线的蒂萨河,但对于统辖整个多瑙河中游地区的匈牙利王国来说,今天匈牙利首都、多瑙河畔的布达佩斯,会更适合成为王国的政治中心。罗马帝国时期,整条多瑙河曾经长期承担帝国北方边界的重任。在中游地区,从布达佩斯至贝尔格莱德的这段南北向河道,同时也是农业区(开发前为森林地带)与草原游牧区的分割线。分割线的右岸为潘诺尼亚平原,左岸则为匈牙利草原。当然,草原与森林地带之间,从来不是泾渭分明的分割。让游牧民族在多瑙河之东占据优势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地形。潘诺尼亚地区虽然被我们整体称之为平原,但其地形实则为平原、丘陵相间。相比之下,多瑙河以东的匈牙利草原就要平整的多了。这也意味着,更善长筑城防御的农业民族,在多瑙河以西会更有优势。
    布达佩斯城的诞生就很好诠释了上述地理特点。这座城实际上由分列多瑙河的两座城所组成:一座是位于河西的“布达”城;另一座则是位于河东的“佩斯”城。其中布达城以丘陵地形为主,佩斯城则主要为平原。两城比较,丘陵广布的的布达城有着更强的防御力。当年罗马人在这潘诺尼亚的军事行政中心就在布达城,上帝之鞭阿提拉也曾经以此为都。在马扎尔人成为天主教的匈牙利王国之后,多瑙河东岸的开发便再无障碍了。匈牙利人选择将布达城作为自己首都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对岸定居,并最终形成佩斯城。
    一直到1849年建成第一座链子桥之前,连接两座城市的都是繁忙穿梭于两地的渡船。桥梁的兴建大大促进了两座城市的融合,30年后两座城市正式合并成为了今天的布达佩斯,由于拓展空间更大,今天佩斯区的规模要远大于布达区。虽然在蒙古人入侵之时,两座城市还未正式合并,但这种共生关系却是一直存在的。类似的情况在中国也有,最为典型的就是隔汉水相望的襄(阳)、樊(城)两城了。1950年,两座相伴千年的古城合并而成新的“襄樊市”,只不过很大程度由于金庸老先生小说的助力,2010年又改名为“襄阳市”了,樊城这个标签则以下辖区的名义得以保留(说起来,布达佩斯最初倒也是叫“佩斯布达”的)。也许若干年后,香港和深圳也会以某种形式融合,只是不知到时候会叫什么名罢了。
    在蒙古人抵达多瑙河畔时,匈牙利人倒并不十分惊慌。一方面是因为此时河水已经解冻,宽阔的多瑙河水成为阻挡蒙古人脚步的天险;另一方面游牧出生的匈牙利人,拥有全欧洲最好的骑兵。此时集结于布达-佩斯的兵力已经多达十万之数(大多数布防于佩斯城)。借助渡船,匈牙利人可以很方便的在两城之间调动兵力、物质,一旦佩斯城难以坚守,守军也可逐次渡河退入布达城。西征的蒙古人之所以会选择在冬季作战,正是为了规避渡河之难。只是四季轮转,该面对的总归要面对的。
    日期:2015-12-2915:54:13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