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3节

    日期:2015-12-0122:52:18
    2015-11-30
    [蒙古西征4-阿塞拜疆]
    蒙古人在南亚的征战,与我们正在解读的欧洲并无直接关联,这部分内容更多是让我们清楚,蒙古帝国在这个方向的扩张极限在哪里。真正对后来历史有影响的是西线的战事,蒙古铁骑在这个方向的渗透,不仅为后来的第二次西征埋下的伏笔,更是让他们与欧洲和基督教世界接上了火。事件的导火索,依然是那个昙花一现般的帝国——花模子模。
    在蒙古人快速攻破撒马尔罕后,身处吐火罗盆地的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对坚守阿姆河防线一事彻底丧失了信心,转而率领王室向伊朗高原西逃(此时玉龙杰赤城丧未受到攻击)。从战略上看,内部结构不稳的花剌子模,的确无法在阿姆河一线阻挡蒙古铁骑。问题在于其战前的计划,却又是把赌注压在阿姆河一线,尤其是新旧两都之上的。这意味着,花剌子模在呼罗珊一线并没有事先筹划第二条防线,逃亡者能够有什么样的结果,仅仅取决于蒙古人的决心。
    不幸的是,之前决定与蒙古交恶的花剌子模国王本人(摩诃末),就是成吉思汗此次西征的直接目标。更为不幸的是,在工业革命之前,蒙古人在陆地的机动能力应该算得上是最强的,逃亡的花剌子模人每到一地,蒙古人追兵便很快追击而至。由于花剌子模已经取得了整个伊朗高原的宗主权,蒙古人认为无法在包括呼罗珊在内的中亚地区立足之后,花剌子模国王将很有可能退入伊朗高原西、南部,并集结力量与之对抗。
    在此我们先回顾一下伊朗高原的地理、地缘结构。由于印度洋季风并没有光顾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以及南亚的印度河流域,这些地区的水资源都主要是靠高山雪水补给。就这一点来说,在山脉围边的伊朗高原倒是优势十足。不过也正因为这一特点,伊朗高原腹地的那些低地,都为荒漠地带,真正有价值的是紧邻山地的区域。其中东北边缘的厄尔布尔士山脉(东段)、科佩特山脉,成就了呼罗珊板块(帕提亚板块);西南的平行分布的库赫鲁德山脉、扎格罗斯山脉,则是南、北对应着波斯、米底板块。
    以方位来说,地缘属性归入中亚呼罗珊地区,又可以称之为“东伊朗”;而隶属西亚范畴米底、波斯板块,则可统称为“西伊朗”。东、西伊朗,或者说中-西亚的地缘分割线,大致对应着里海南岸与厄尔布尔士山脉的中点。另一个方便大家在行政图上分割二者的方法,是找到伊朗首都德黑兰的位置(当时称Ray,中文译为“拉伊”或“剌夷”)。由东向西进入德黑兰,即意味着进入了西伊朗的范围。
    与美索不达米亚直接对接的,是曾经崛起米底王朝的“米底板块”,中心城市为扎格罗斯山脉西北麓的哈马丹。中亚民族在控制呼罗珊之后,一般会先征服哈马丹,再翻越扎格罗斯山脉进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蒙古人到来之前,花剌子模也正是沿着这样一条线路,对巴格达进行了一次失败的远征。由于担心花剌子模在西伊朗恢复元气,向西搜索前进的蒙古人连续进占了德黑兰、哈马丹。不过事实证明,已如惊弓之鸟的花剌子模国王,已经完全没有再战的信心了,在蒙古人的步步紧逼之下,只是想找个地方避祸。
    在这个星球上,似乎只有海洋能够阻碍这些游牧者的步伐。半个多世纪后,已经在陆地上扩张到极致的蒙古帝国,本来并不认为日本能够独善其身,然而前后两次渡海远征的失败,让蒙古人意识到海洋暂时还不是他们所能挑战的。花剌子模当下的领土范围,还没有扩张到地中海和黑海之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其境内就没有“海”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咸海之西、伊朗高原之北的“里海”,除了没有通道与外海相连以外,各方面条件都可以算得上是“海”了。事实上,里海与相邻的黑海分离,也仅仅是一万年前的事情。为了躲避蒙古人的追杀,摩诃末带着他的儿子们由里海东南角的戈尔甘河口,秘密潜入里海中的岛屿隐身。只是为了快速脱身,王室的其它成员及辎重财物,就只能丢给蒙古人了。
    在避入里海之后,触发蒙古西征的摩诃末当年便撒手人寰(公元1220年,死后传位于扎兰丁)。继承王位的扎兰丁后来试图在兴都库什山脉以南东山再起的事,前面也已经解读过了。对于我们来说,成为过去式的花剌子模已经不是关注的重点了。而对于取得呼罗珊地区控制权的蒙古人来说,还要不要继续西征才是重点需要考虑的。大多数情况下,中亚入侵者在入主呼罗珊之后,会对伊朗高原西、南部的米底、波斯两大板块更感兴趣,以最终能够接入富庶的新月沃地。
    蒙古人已经站上了伊朗高原的土地,并且在西伊朗显示了自己的力量,对西亚的征服自然也会在考量当中。问题在于以此时他们离“家”已经太远了,在东亚征服金朝战事尚未结束时,无论是陷在西亚还是南亚,战略上的风险都很大。当然,击败花剌子模的计划执行的如此顺利,蒙古人还有时间为将欧亚草原所有游牧部落统一起来的目标做准备。
    从大兴安岭到多瑙河口的欧亚草原带,是最适合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存的土地(由于降水稀少,乔木很难成片生长),因此也被称之为“干草原”或者“典型草原”。以阿尔泰山为界,欧亚草原又被划分为东、西两大区域。其中西干草原,尤其是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草原,条件要比蒙古本部所处的东干草原优越许多。正常情况下,亚洲游牧民族,都是从里海——乌拉尔山之间的缺口向钦察草原推进,就像在欧洲草原变身为“钦察人”的突厥系游牧部落一样。不过这次对花剌子模的征服,却让蒙古人产生了打通另一条进入欧洲通道的想法,那就是跨越高加索地区,从里海之西进入当下主要由钦察人覆盖的“钦察草原”。
    所谓“高加索地区”,指向的是大、小高加索山脉夹合而成的一片“Z”字形板块。尽管一提到高加索,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一片山地,但即使在山地为主的区域,其最有潜力的板块还是山间的低地。具体到高加索地区,就是Z字形山地间的两片喇叭状低地了。其中面向黑海,以里奥尼河平原为核心的平原区,当下为格鲁吉亚所有;面向里海的库拉河平原,目前为则阿塞拜疆领土。
    作为高加索地区的土著,格鲁吉亚人的存在,早在古希腊文明时期,就已经被记录下来了(古希腊人还在此建立了贸易据点)。在希腊神话中,格鲁吉亚甚至还是英雄们寻找到金羊毛的地方。在蒙古人到来之前,格鲁吉亚人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并在欧亚地缘政治舞台上发挥在特殊作用。不过鉴于蒙古人此行的目标是前往钦察草原,阿塞拜疆人才是他们前行道路上的直接障碍。
    蒙古人当年所遇到的阿塞拜疆人,就是现在阿塞拜疆人的祖先。他们到达这片土地的时间,要远晚于格鲁吉亚人。11世纪后期,在塞尔柱突厥人征服西亚、小亚细亚及高加索地区后,大量中亚突厥系部落被引入帝国境内。在塞尔柱帝国分裂之后,定居于阿塞拜疆、亚美尼亚高原-高加索地区东部的部分突厥人,开始建立政权并形成了突厥属性的阿塞拜疆族。
    如果说面朝黑海的格鲁吉亚人,地缘方面更多受欧洲方向影响的话,那么与伊朗高原无缝对接的阿塞拜疆地区,则一直处在波斯文明的影响下。以至于今天阿塞拜疆人,与伊朗一样归属于什叶派,甚至可以将之称为“波斯化的突厥人”。需要说明的是,阿塞拜疆的概念并不仅限于今天的“阿塞拜疆共和国”。现在我们看到的阿塞拜疆,实际只是19世纪30年代,沙皇俄国从波斯人手中割取的“北阿塞拜疆”。南阿塞拜疆则一直留在波斯(现在的伊朗)境内,并建制有东、西两个阿塞拜疆省。在行政地图上,我们会看到伊朗在西北部、里海之西有一个突出部,这就是“南阿塞拜疆”的所在。在南阿北部,甚至还有一块叫做“纳西切万自治共和国”阿塞拜疆共和国的飞地,横亘在它与亚美尼亚之间。
    从地理角度来看,南阿塞拜疆的位置处于亚美尼亚高原(包括纳西切万),而北阿塞拜疆则完全属于高加索板块。一直以来,处于板块相接位置的阿塞拜疆地区,都是各方争夺的焦点。今天南阿境内的“乌鲁米耶湖”,也是古亚美尼亚“三海”(三湖)之一。不过亚美尼亚人失去乌鲁米耶湖地区帐,并不能算到突厥人头上。早在米底时期,操伊朗语的人口就开始向亚美尼亚高原、高加索地区东部渗透成功,并使之与伊朗高原连成一体。
    中世纪阿塞拜疆板块的政治中心,在今天南阿塞拜疆境内、乌鲁米耶湖东侧的“大不里士”城,这座历史名城今天也是伊朗东阿塞拜疆省的省(湖西为“西阿塞拜疆省”)。在蒙古人到达阿塞拜疆之前,阿塞拜疆的突厥统治者也和伊朗高原上其它国家一样,表示了对花剌子模的臣服。当从哈马丹出发,准备从阿塞拜疆境内过境前往钦察草原时,识时务的阿塞拜疆人并没有抵抗,而是打开了城门将蒙古人迎入了大不里士城。有了阿塞拜疆人的配合,蒙古人在穿越高加索时,看起来也不会有太大问题了。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一直在与穆斯林交战的蒙古人,很快就会与基督教世界展开第一次交锋。
    说到这里,很多人一定想到了东欧平原的斯拉夫人——罗斯人。关注过蒙古西征历史的人,大都看到过蒙古大军击败十万罗斯联军的记录。不过这些东斯拉夫人并不是最早抵抗蒙古进攻的基督徒。蒙古人所遇到的挑战,是在翻越高加索山脉之前。那么,是谁代表基督教世界吹响了战争的号角呢?我们明天再接着解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