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6节
日期:2015-11-0823:43:58
2015-11-07
[12世纪后半叶中亚地缘的地缘政治格局]
在先后征服了东、西喀喇汗王朝,迫使塞尔柱人完全退出中亚之后,契丹人同样面临着一个结构性难题,那就是如何统治个即包括草原、又包含绿洲,并且绿洲农业区还被天山山脉分割为东、西两片的区域。契丹人所使用的方法,正如我们上节所分析的那样,一是维持自身的游牧属性(同时严格管理突厥游牧部落),以确定在军事上的优势;二是允许绿洲农业区进行完全的自治。问题在于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挑战总是无处不在的。在12世纪后半叶至13世纪初,塞尔柱人把重心转向西亚、蒙古人暂时还未崛起西征的这个空档期,西辽在中亚的统治并非一帆风顺。
契丹人遇到的挑战,来自一个中亚边缘的绿洲板块——花剌子模。说起“花剌子模”,它的名气可比西辽在世界史上的知名度更高。不过这个名气的建立,却并非基于它曾经昙花一现辉煌,而是因为蒙古人。在蒙古西征过程中,最先让穆斯林世界乃至欧洲感到震惊的,应该就是成吉思汗灭“花剌子模国”的战争了。在那场战争中,最夸张的说法是,仅花剌子模都城“玉龙赤柱”(土库曼斯坦乌尔根奇)城破之后,就有120万人被屠杀。当然,以当地人口潜力来看,这个数字可能过于夸张了,不过数以十万计的居民被屠还是可信的。现在,我们的重点自然不在讨论蒙古人到底有多么的血腥,而是解读花剌子模的地缘位置,以及它对蒙古西征的意义。
我们知道,在以天山山脉为主轴的中亚-西域地区,地缘潜力最大的总是那些靠近山麓的冲积扇地区。如果纬度有些高、积温有些低的话,那么这些冲积扇就是水草丰美的草场;如果纬度低些、积温够高的话,则能孕育出农业绿洲来。不过依山傍水这事也并不是绝对的,若是山地集水区面积够大、海拔够高的话,也会有足够多的水量冲破沙漠的包围,在远离山地的下游洼地聚集成湖,并且发育出植被茂盛的三角洲来。
以天山北路的情况来看,阿姆河、锡尔河,以及伊犁河这三条水量排名前三的大河,都有机会做到这点。前两者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汇集而成了“咸海”;后者则成为了巴尔喀什湖的主要供水者。不过依照以卡拉套山为界,划定的这条农牧分割线来看,真正有成为农业绿洲潜力的,只有位置最靠南的阿姆河下游及三角洲地区。这片“伞”状绿洲带,所对应的就是“花剌子模”在塞人的语言中,花剌子模的原意是“太阳之地”。有了水和阳光,绿洲也就有了。考古表明,这块风水宝地在4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就花剌子模的位置来说,很有点被大漠包围的飞地的味道。这样的位置,本身其实并没有很好的机会,成为地缘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大多数时候,花剌子模和中亚两河之地区其它农业绿洲一样,是伊朗高原的势力范围。一旦伊朗高原的政治势力进入衰弱期,又往往会为商业潜力更大的河中地区所控。控制河中的喀喇汗王朝、横扫西亚的塞尔柱王朝,先后都曾经迫使花剌子模依附。问题在于,不管是哪个王朝想控制花剌子模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是一片独立的大绿洲,天然有地缘独立性。天时、地利、人和具备的话,也不是没有机会做大一把。就像青藏高原很难有挑战东亚中原王朝的潜力,但在唐王朝时期,吐蕃却也着实风光过一把一样。
在11世纪末的塞尔柱征服中,花剌子模也成为了塞尔柱王朝的属地。这片绿洲崛起的契机,来源于西辽的崛起。争夺河中的战争中落败后,阿姆河看似成为了西辽与塞尔柱王朝之间的分割线。然而游牧于阿姆河的突厥部落以及默默积蓄力量的花剌子模人,都看到了摆脱塞尔柱人的机会。在“卡特万之战”落败后不过十年,塞尔柱人继续统治阿姆河——伊朗高原之间土地的努力就宣告失败。替代塞尔柱人在中亚地区扛起穆斯林世界捍卫者大旗的,就是“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的崛起,虽然是个小概率事件,但放在当时的大环境中也有其必然性。因为对于伊斯兰世界来说,十字军和契丹人的进攻,相当于同时在西亚、中亚发起了两场宗教战争。也可以说,阿拉伯人做大的伊斯兰版图,在12世纪中叶受到了严重挑战。事实上,当时的欧洲人听闻塞尔柱人在中亚的失败,也认为这是一个战略利好消息。只不过他们并不知道,契丹人不是基督徒而是佛教徒罢了。
需要说明的是,从地缘结构上看,阿姆河的上游的绿洲农业区: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所包夹而成的“吐火罗盆地”,也有机会代表全体穆斯林,在中亚与契丹人展开圣战的。在喀喇汗和塞尔柱时期,统治吐火罗盆地的是一个我们前面解读过的,横跨兴都库什山脉的王朝——伽色尼王朝。这个被归入阿富汗历史的王朝,地缘结构上也同样有个大问题,那就是内部分裂性明显,其中兴都库什山脉分水岭以北属于中亚的阿姆河流域;分水岭之南则与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相接。
今天阿富汗内部依然受困于这样的地缘分裂,南方的普什图人与北方塔吉克人之间的地缘矛盾,贯穿于整个阿富汗的近现代动乱史。借助加入塞尔柱人所发起的圣战(卡特万之战),吐火罗盆地也实际从伽色尼王朝中分离出来,诞出了一个独立的王朝——古尔王朝。也就是说,单就中亚的情况来说,在12世纪下半叶呈现出:古尔王朝(吐火罗盆地)、花剌子模王朝(阿姆河中下游绿洲)、西辽(河中、七河草原)三足鼎立的态势。
不过古尔王朝的志向并不在中亚,他们对偏安于兴都库什山脉之南的原宗主——伽色尼王朝要感兴趣的多。基于地缘位置的关系,这也很好理解。要知道如果能够跨越兴都库什山脉的话,富庶的印度河平原就将呈现在眼前。当年的伽色尼王朝,包括更早由大月氏后裔创建的贵霜王朝,都是遵循这样的路线入主印度河平原的。换句话说,有了印度河这张大饼,谁还会在乎河中这点绿洲呢?
已经运转了两个世纪的伽色尼王朝,此时也已经进入了衰弱期。这也是为什么古尔王朝能够崛起的根本原因。前后用了不到40年时间(公元1148——1186年),古尔王朝便成功了取代了伽色尼王朝,成为了吐火罗盆地、兴都库什山脉及上印度河平原(旁遮普地区)的统治者。接下来,谁又会成为这场中亚三国演义的胜利者,并且代表穆斯林世界抵御蒙古人的进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