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3节

    日期:2015-10-2623:28:57
    2015-10-26
    [卡尔马同盟]
    在商业力量主导下统一的汉萨同盟,无疑对北德意志,乃至整个德意志经济的推动,起到了巨大作用,并为德意志植入了属于自己的工商业基因。要知道,尽管曾经有过进军罗马、加冤“罗马皇帝”这样的政治成就,但自罗马时代以来,“日耳曼尼亚”在经济、文化上无疑都是西欧的边缘地区。而这种局面的形成,根源又在于自身没有开放的“海洋商业平台”(因此而缺乏文化上的创新)。也了与汉萨同盟相抗衡,同样不甘于被欧洲边缘化的斯堪的纳维亚人,也急需找到属于自己的联合方式。
    与汉萨同盟的商业方式不同的是,斯堪的纳维亚人的“统一”办法是政治性的。不过政治性的统一,并不只意味着东方式的大一统或者说中央集权。在多样性的欧洲,选择的弹性要大的多。斯堪的纳维亚人的方法是“共主联邦”,即丹麦、瑞典、挪威三个北欧国家,在保持各自内政独立的前提下,共尊一位君主。由于条约签订地在今瑞典南部的卡尔马城,这个政治同盟也因此被称之为“卡尔马同盟”(公元1397年)。
    从技术上说,在欧洲各国王室中,找出一个血统上有资格为各方认可的君主,形成“共主联邦”的形式并非难事。难的是这种法律层面上的统一,如果没有地缘基础的话,很难为地方势力所认可,并且形成事实的合力。比如在卡尔马同盟形成之前,德意志梅克伦堡公国的君主,就因为姻亲继承的关系得到了瑞典的王位,并在表面上形成了所谓“瑞典——梅克伦堡共主联邦”(公元1364年),但事实上,这个德意志人即无法得到瑞典人的认可,也无法让他名下的两块土地形成合力。最终,斯堪的纳维亚属性的瑞典,还是选择加入了由丹麦人主导的“卡尔马同盟”。
    特别需要提一下的是,卡尔马同盟所共尊的这位君主是位源出丹麦王室的女性——玛格丽特女王一世,这也使得她成为欧洲中世纪最富传奇色彩的女性。就共尊一位君主的特征来看,这一时期的北欧似乎可以用“北欧大帝国”来形容了。不过一个政治体能用“帝国”来形容,政治上的集权度要很高。而对于一开始就只是为了避免彼此消耗、维持各自独立的卡尔马同盟来说,帝国体制从一开始就没有被建立。这也意味着,这个政治体最多只能用“联邦”来形容。
    丹麦人之所以能够主导卡尔马联盟,是因为它的地缘潜力更大。虽然从面积上来看,丹麦好像是三国当中最小的,但人口数量从来不是由单纯的面积来决定的。纬度更低的丹麦,当时的人口数量是其它两国的总和。另一个有利因素,是因为丹麦所主控的日德兰半岛,不仅与欧洲大陆相连,并且还能兼顾北海与波罗的海。相比之下,瑞典之于北海、挪威之于波罗的海就很难辐射力量了。上述地缘特点,其实在维京时代就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然而实力上的略胜一筹并不意味着,丹麦有能力建立一个真正的“北欧大帝国”。
    丹麦人在政治统一北欧问题上,最大的障碍是瑞典。原因在于瑞典是三国之中,最有扩张空间的国家。要知道丹麦人试图向南扩张的话,必将会遇到德意志人的强烈反抗。至于挪威人,除了在北海北部征服几个岛屿以外,并没有办法更进一步。在维京征服中,二者在地缘政治上能有多大空间,都已经用时间验证过了。相比之下,致力于在波罗的海东部打拼的瑞典,反而会有更大的空间。这并不是说,瑞典人在维京时代突破至东欧平原,建立基辅罗斯的业绩,要比那两个斯堪的纳维亚兄弟更值得炫耀。事实上,这就像诺曼人虽然貌似建立了横跨英吉利海峡的帝国,但最终却是为他人做嫁衣的情况一样(不过是“帮助”东斯拉夫人了罢了)。
    瑞典人的真正空间在于芬兰半岛,及乌拉尔人所覆盖的亚寒带针叶林地带。尽管这一地区人口潜力非常小,但丰富的自然资源却还是能够提升瑞典的贸易价值。这一点,有如后来俄国对西伯利亚的征服一样。在那场征服当中,用来供应欧洲市场的毛皮,成为了哥萨克有兴趣前往东方开拓的主要动因。当然,俄罗斯人所代表的东斯拉夫人,同样对东欧平原北部的亚寒带的自然资源感兴趣,后面我们会解读到,俄国人和瑞典人因此而暴发了多少场战争。
    借助北方十字军东征以及之前的渗透活动,瑞典人已经控制了气候相对较温暖,也是最具人口潜力的芬兰半岛南部,及从芬兰湾北部到波罗的尼亚湾的海岸线。这使得瑞典有实力在卡尔马联盟内部与丹麦意见相左,并成为这个共主联邦内部所潜藏的主要危机。相比之下,实力最弱的挪威,被丹麦人控制的力度要大的多。在卡尔马同盟正式成立之前(公元1380年),两国就已经先行通过共主的方式合并了。维京时代为挪威人所征服的格陵兰、冰岛、法罗群岛,也随之成为了丹麦领地。而到了16世纪初,在瑞典退出同盟之后,丹麦仍然能够控制挪威,甚至将之变成自己的一个省。
    除了上述领地之外,卡尔马联盟中还有一块由丹麦人控制的领地,非常具有地缘政治意义。仔细观察今天的地图我们会发现,日德兰半岛并非丹麦全控,它的南部有一部分是归属德国的,其地缘标签为“石勒苏益格”。历史上这一地区的归属权,一直在丹麦与德国之间摇摆。卡尔马同盟建立之前,这个敏感点在政治上倒向的是德意志。不过以地理分割的角度来看,从石勒苏益格地区南部,连线至芬兰湾中部,应该是一条比较理想的分割线。丹麦人看起来也是这样认为了,以至于它可以把爱沙尼亚北部卖给利沃尼亚骑士团,但却一直希望能够控制“石勒苏益格”地区。
    卡尔马同盟建立之后,地缘政治上最大的进展,应该就是帮丹麦在15世纪中控制了石勒苏益格地区。以至于19世纪中后期,普鲁士王国崛起之后,这一地区才归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所得。需要说明的是,丹麦人也并非一无所得。因为历史上的“石勒苏益格”地区,并不全在现在的德国境内,也包括丹麦南部的部分土地,其北界大致与丹麦三岛中最靠近日德兰半岛的“菲英岛”北缘持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之后,石勒苏益格地区以公投的方式,决定自己的归属。最终北部成为丹麦领土,而南部则留在了德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