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0节
日期:2015-07-3000:42:23
2015-07-29
[穆斯林世界的前世今生6迦色尼王朝与塞尔柱人]
与萨曼王朝的波斯背景不同,就地缘政治属性而言,迦色尼王朝更应该被归入阿富汗的历史。我们知道,阿富汗所对应的核心地理单元,是兴都库什山脉。以兴都库什山脉分水岭为界,阿富汗能够被分为三个部分:北部为吐火罗盆地的南部,归属于中亚属性的阿姆河流域(虽然因为沙漠化的原因,很多河流流不到到阿姆河);东南部以喀布尔河为中心的区域,是南亚属性的印度河流域;西南山地汇集的雨水,则以赫尔曼德河为核心,向伊朗高原方向的“锡斯坦”方向汇集。
迦色尼王朝之名,取自于它的都城“加兹尼”。而加兹尼的位置则在赫尔曼德河上游,与喀布尔河流域相接之处。最初萨曼王朝是希望这些奴隶战士,能够帮助自己向兴都库什山脉之南扩张。只是当这些手握军权的突厥裔军人,发现兴都库什山脉的阻隔,能够帮助自己成就一个独立王国时,迦色尼王朝便出现了。因此仅从其立国的位置来看,即使河中地区没有被喇喀汗国所瓜分,强大之后的伽色尼王朝也会向锡斯坦和印度河方向扩张。
从地理属性上看,锡斯坦相当于赫尔曼德河下游盆地,位置上属于伊朗高原与兴都库什山脉相接之地。这也造成它的政治归属,经常在二地政权之间转换(现为伊朗、阿富汗所瓜分)。比如今天我们看锡斯坦的核心区——赫尔曼德湖,基本为伊朗所有,而绝大部分赫尔曼德河流域,则归属于阿富汗。在萨珊波斯为阿拉伯帝国所灭之后,锡斯坦这块伊朗高原的边缘之地,也成为波斯王族最后的归宿。这个后萨珊波斯政权,甚至被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央帝国的史官记录了下来。
公元662年,萨珊波斯末代君主之子“卑路斯”,试图以锡斯坦为基地复国。为了寻求外援,波斯人将目光投向了刚刚在中亚攻灭西突厥的唐王朝。然而即使是处在鼎盛时期的中央之国,想染指伊朗高原也是非常困难的,更何况唐王朝在天山南北的统治,还要受到青藏高原的压力(吐蕃)。有鉴于此,唐王朝除了盛情款待来访的波斯人以外,所能做的只是顺势在安西都护府之下,加设一个“波斯都督府”的建制,以向阿拉伯人表示自己是波斯地区的保护者。很显然,这种名义上的保护完全起不到任何效果,锡斯坦地区很快还是成为了阿拉伯帝国的领地。
在阿拉伯帝国大分裂的时代,锡斯坦地区的波斯裔总督也顺势建立了自己的王朝——萨法尔王朝(867——1002)。虽然萨法尔王朝也曾向周边扩张,然而相比伊朗高原那几大核心区,锡斯坦的潜力并不大。得益于古拉姆军人相助,萨曼王朝很快便压制住了萨法尔王朝。而在迦色尼王朝做大并取代萨曼王朝后,这个由突厥裔军人支撑起来的王朝,更是马上顺势吃掉了锡斯坦地区。与此同时,突厥人在开泊尔山口之东也取得了突破。整个上印度河平原(旁遮普地区)成为了迦色尼王朝的领地。不过,迦色尼王朝并不是第一个建立横跨兴都库什山脉,兼容中、南亚的王朝。最起码这样的地缘格局,很容易让人想起当年大月氏人所建立的“贵霜帝国”。
虽然迦色尼王朝、喀喇汗国从属性上看,都算是突厥——伊斯兰王朝,但二者本身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的统治阶层来源于那些自幼进入波斯体系的奴隶军人,后者则是典型的由草原游牧部落进阶而成的“国家”。换句话说,前者在统治制度上会更加成熟,但就族群融合层面上来说,却会因没有自己的基础部族载体,而缺乏方向;后者的情况则正好相反,会积极在扩张过程中自然壮大自己的族群,但源自草原民族的部落基因,却始终会让国家呈现松散状态。
鉴于喀喇汗国的威胁,以及自己反客为主的经历,迦色尼王朝并不希望突厥人在内部一家独大。为此王朝的统治者,并没有让突厥人垄断武力,而是有意识的在军队中加入波斯人、阿拉伯人、库尔德人等族的成分。特别是易于管理的印度人,更是成为了倚重的对象。然而每一个族群都有其适应的环境,就好像阿拉伯-北非沙漠中的单峰驼,不能像双峰驼那样,适应即有高温酷热,又有严寒低温的中北亚沙漠一样。至于让印度人和他们的大象,去中亚防御游牧骑兵,更缺乏战略层面的操作性(在战术层面上偶尔一用可以)。
类似的战略困境在中央帝国防御北方威胁时也一直存在。无论那些强大的中原王朝如何努力,最后都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真正能牵制住这些马上民族的,还是源自森林、草原的力量。回归到迦色尼王朝的问题上来,无论王朝的统治者有多么的担心突厥人的势力坐大,他们权衡过后的选择,依旧是引入一支看起来威胁不那么大的突厥部落,来为自己拱卫北疆。这支被引入迦色尼王朝北境的突厥部落,就是日后叱咤西亚,逼迫拜占庭帝国不得不引狼入室的“塞尔柱人”。
塞尔柱人与其它操突厥语的部落一样,最初是由蒙古高原迁入中亚的。不过其所属的乌古斯部落联盟,并不属于突厥汗国的核心部族,也因此在进入中亚后,没有被分配到最肥美的七河地区(山地草原),而是驻牧于条件相对较差的哈萨克草原(丘陵地带)。然而命运有的时候就是这么奇妙,在西突厥汗国在唐王朝的攻击下覆灭后,身处边缘之地的乌古斯部落联盟反而能够独善其身,并开始自己的事业。从天然条件来看,最让乌古斯部垂涎的,肯定是以伊犁河谷这核心的七河之地了。然而由于与其它乌古斯部落之间产生了矛盾,塞尔柱人没有向东发展,而是被迫选择了南迁之路,他们落脚的第一站,是看起来应该很美的锡尔河下游。
通常情况下,大家提到河中地区,就会想到锡尔河、阿姆河两个中亚大河。然而定义富庶,且带有绿洲农业特色的“河中地区”时,锡尔河下游却并不包含在内。这是因为锡尔河并非一条严格意义上的东西向河流,而是东南——西北走向的注入咸海。这一走向导致锡尔河下游的纬度过高,不能像阿姆河下游那样,蓄积足够农耕生产的积温(后者诞出了“花剌子模”绿洲)。锡尔河之北、天山山脉向西延伸出的“卡拉套山”,既是中亚草原地带与绿洲农业区的分割线,也是锡尔河流域的农、牧分割线。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干旱地带谈农、牧分割的问题时,所谓“农业区”都只是相对的。基于整体环境的干旱,这些绿洲农业区的边缘,总是会有一定规横的荒漠草原带,以及更为广袤的沙漠地带。
如果说哈萨克丘陵地带的草原条件,不如七河草原的话,那么咸海之滨、锡尔河下游的情况就更不如意了。今天这一地区能让世人记住的地标,只有前苏联在此建筑的航天城“拜科努尔”。基于航天工程的特殊性,相信大家能够想象的出,俄国人当初选择在锡尔河下游建筑航天基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里的“荒凉”(又不至于荒到没有水源供给)。既然锡尔河下游不是久居之地,那么塞尔柱人要是想有前途的话,就必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向西迁徙,进入最为肥美的南俄草原,应该是最具诱惑力的一种选择,不过经过前一阶段的解读,大家也应该清楚早有突厥系部落这样做,并且在各方势力的介入下,整个南俄草原早已乱成一窝粥了。换句话说,在这条直通欧洲的快车道上,塞尔柱人并没有太好的机遇。
在迦色尼王朝与喀喇汗国联手颠覆萨曼王朝的过程中,塞尔柱人终于等到了属于自己的机会。至于塞尔柱人是如何一步步的建立一个大帝国的,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