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3节

    日期:2014-12-2023:28:48
    2014-12-20
    [阿拉伯人与罗马的关系]
    在罗马建立的诸多行省中,阿拉伯行省算是最边缘的一个了。很多人甚至并不知道,阿拉伯这一标签,还曾经出现在罗马帝国的版图中。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是因为Arabia一词,在这一时代经常被译成为“阿拉比亚”,而不是我们熟知的阿拉伯。通常情况下,当公元七世纪,这些沙漠游牧民族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时,译者才会用大家所熟知的,带有强烈宗教特色的“阿拉伯”一词。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才是阿拉伯。罗马人口中的“阿拉伯”一词,原意为沙漠、荒漠。通常情况下,这一类的名词即可以指向一个族群,也可以指向一个地区。用“地缘标签”一词来概括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很显然,阿拉伯这个地缘标签最初所指向的,就是阿拉伯沙漠,以及生活在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基于这个定义,新月沃地最起码在穆斯林征服之前,并不是阿拉伯的一部分。即使今天界定地理上的阿拉伯半岛,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境内的那些水资源相对丰富之地,也往往没有归入半岛范围。
    阿拉伯地区整体干旱的“热带沙漠气候”,已是人所共知的现实了。然而刨除新月沃地不看,阿拉伯半岛也并非全是无法聚落大量人口的不毛之地。所谓“有山就有水”,无论整体气候条件有多么恶劣,山地总是能够汇集更多的水气并形成降水。纵观整个阿拉伯半岛的地形,整体亦像中国一样,呈现西高东低的三级台阶状。从西到东包括:赛拉特山脉、内志高原,以及沿波斯湾——印度洋平原。其中海拔最高,相对生存环境较好的,就是纵贯半岛西边缘,几乎与红海相接的“赛拉特山脉”了。
    从赛拉特山脉的内部结构来看,又呈现出“南高北低”的走势。以今天全世界穆斯林心目中的圣地“麦加”为界,可以明显分为南、北两段山体。其中南段海拔较高(2000——3000米)、体量较大的被称之为“阿西尔山地”;北部海拔较低(1000——2000米)、体量较小的被称之为“汉志山地”(又称“希贾兹山地”)。很显然,南部阿西尔山地的生存环境,会明显优于北部的汉志山地。
    事实也的确如此。阿西尔山区不仅拥有较为充沛的降水(海拔最高处能有年均1000毫米),山地同时也为其内部的河谷绿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使得阿西尔山区长久以来,能够以阿拉伯核心农业区的面目,出现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并因此成为穆斯林时代之前的阿拉伯文明发源地。相比之下,汉志山地的情况就要差的多,基本上只能有一些季节性河流(沙漠地区就只有泉水了)。这样的环境,使之与阿拉伯半岛中东部地区一样,成为了游牧势力覆盖区。以生存方式和地理位置来划的话,我们可以将生活在阿西尔山及其东部延伸山地的阿拉伯人称之为“南阿拉伯人”,大部在今天的也门境内;生活在包括汉志山地、内志山地等地的游牧部落,则可称之为“北阿拉伯人”
    即使在今天,阿拉伯半岛内部的南、北差异也依然存在。尤其当北阿拉伯地区由于宗教、石油成为富庶之地;南阿拉伯人的也门,却因人口剧增导致水资源环境恶化,而成为贫困之地时,这一地缘鸿沟变成愈发明显。当然,在罗马时代,南阿拉伯地区显然是阿拉伯半岛人口的主要聚集区。这一地区甚至早在公元前10世纪,就出现了文明的萌芽。当罗马开始向帝国转型时,以阿西尔山区为中心,统治南阿拉伯的王国,被称之为“希木叶尔王国”。
    虽然以农业为核心的南阿拉伯地区,应该会更合罗马人的胃口,但鉴于其位置太过孤立,罗马人所见识过的阿拉伯人,暂时只能是那些游牧生活状态的北阿拉伯人。正常情况下,罗马并不会对这样一片土地感兴趣的。然而罗马对沙漠没兴趣,却并不代表可以无视阿拉伯人的存在。因为今天可以很容易从地图上看出,这些阿拉伯人所生活的土地,与新月沃地紧密相连,并且没有其他陆地通道,与欧亚非大陆相通。换句话说,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阿拉伯人都会对帝国的东部安全造成影响。
    以我们在东方的经验来看,游牧民族与定居民族打交道的方式,无外乎有两种:战争或者贸易。对于罗马人来说,北阿拉伯人的价值也正体现在这两方面。当然,罗马人肯定是不希望阿拉伯人总是侵扰自己控制下的半个新月沃地(幼发拉底河以西的地中海沿海地区)。不过,利用这些出没于沙漠地带的游牧民族,去攻击安息控制下的美索不达米亚却是再好不过的的。
    从技术角度看,北阿拉伯人侵扰一马平川的美索不达米亚也更加方便。然而这并不是他们愿意成为罗马盟友的主要原因。更大的原因在于,罗马需要这些阿拉伯人和他们的骆驼,帮助罗马获取从东方而来的商品。经过整个希腊化时代的市场培养,地中海地区对于一些东方特产,已经到欲罢不能的地步。很显然,由于安息的阻隔,当两国关系紧张时,罗马从富庶的亚洲获取商口的机率被拉低了。
    估计说到这,很多朋友会想到来自中国的丝绸和茶叶,甚至瓷器。以后这些商品,的确让欧洲人为之痴迷,但在罗马帝国崛起的公元一世纪,远在东方的汉帝国还在韬光养晦,准备给北方的匈奴以致命一击。虽然的确已经有商品间接运抵了罗马,但在丝绸之路正式开启之前,数量是很有限的(需要说明的是,当时中国人也还没烧出瓷器,并且没有出口茶叶)
    真正让罗马人痴迷的,是源自一些热带植物身上的“香料”。包括罗马、埃及的祭司们特别喜欢焚烧的乳香;用来调味食物的胡椒、肉桂,甚至生姜(以干姜粉的形式出现在欧洲市场上)等。事实上,包括后来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也与欧洲对于香料的渴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你可以说,难道离了香料就不能活了吗?但问题在于,这些香味的确会让人上瘾。而一样东西能够让人上瘾的话,那他就会成为生活必须品。不相信的人可以体验一下,一个月不用手机和网络的生活。
    在贸易通道不那么通顺的时代,这些香料的价值甚至能与同等重量黄金相等。对于贸易者来说,也再没有比这种“低重高值”更为合适的商品了。如果你能够垄断产地或者贸易通道,那么即使是罗马这样的巨无霸帝国,也会高看你一眼。在阿拉伯帝国崛起后,这些沙漠游牧者也的确做到了贸易垄断。以至于整个欧洲在无法忍受这些“奸商”的盘剥之后(或者说眼红于他们的财富),一次又一次的以宗教为名发动战争。不过穆斯林阿拉伯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凭借的是实力。而他们还在信仰各种偶像的祖先,让罗马人愿意与之友好相处的原因,在于保守了一个“秘密”。
    为了获取巨大的商业利益,阿拉伯人一直让罗马人相信,那些从骆驼身上卸下来的香料,都是产自阿拉伯沙漠之中。当然,阿拉伯人其实也没有完全说谎。比如乳香的主产地,的确是在南阿拉伯地区。不过其他用来食用的香料,基本都是从产自印度,从海上运抵阿拉伯半岛,然后再由阿拉伯人转运到地中海沿岸地区的。
    北阿拉伯人并非是唯一从中获利的阿拉伯人,南阿拉伯人在香料贸易上同样也获利颇多。一方面南阿拉伯地区本身也是香料的产地;另一方面,他们可以通过据守亚丁湾口的地理优势,垄断埃及与印度之间的海上贸易。至于北阿拉伯人所依靠的,就是他们的那为阿拉伯沙漠而生的单峰驼了。由于红海北部的“西奈半岛”,包括红海东岸的荒漠之地,也是北阿拉伯人的游牧之地,所以即使是通过红海航线转运的商品,最终也是通过这些游牧者,运往罗马境内的。
    凭借与罗马人的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的北阿拉伯人甚至开始在帝国的边缘建立贸易据点,并向王国体制进化了。至于他们建立的王国核心区在哪,罗马又为什么要发动阿拉伯战争,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附图:阿拉伯半岛地缘结构图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