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4节

    日期:2014-10-1822:58:24
    [罗马公民范围的扩大和“苏拉独裁”]
    马略在军事层面上做出的改革,只是这个庞大国家急需修正的一个方面。罗马此时所遇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到底应该以农立国还是以商立国的问题。如果选择以农立国,那么庞大的自耕农阶层就必须维持,并且做为国家存在的基础。对于这一点,远在东方的华夏文明的认识是最为清楚的。每一个王朝的更迭,几乎都是一次土地的再分配。反之,如果选择了以商立国,那么是否有自耕农这个阶层就变得不重要了。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农”,指的不是农业这种生产方式,而是“农民”这个阶层。简单点说,在商本国家(比如迦太基)依然有可能会有大量农业经济存在,但这种农业更多是以奴隶庄园的形式存在。这使得依靠农业经济生存的人口比例大为降低,国家的性质自然也就不会是农本了。
    农本与商业之间的博弈,离我们最近也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国的南北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以奴隶种植庄园为经济基础的南方,之所以败给以工商业为经济基础的北方,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人口方面处于劣势(战争初期北方约2200万人口,南方约910万人口)。尽管这跟南方联盟覆盖区域要比北方小的多有关(约占美国国土总面积20%),但我们更应该注意到,战斗效率强于北方的南方,人口中有将近一半为黑人奴隶。在战争开始之后,这部分人口整体到底是起正作用,还是反作用就可想而知了。
    回到罗马的问题上来,实际上罗马当下所遇到的问题,还不仅仅是农业比例人口的问题,比之更为尖锐的还有罗马总人口的问题。由于受地中海文化圈的大环境影响,罗马在扩张过程中所采取的模式,并非是那种以血缘为纽带,着重于人口渗透的农本模式,而是对被征服地区采取相对宽松的间接管理形式。大多数被征服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保留下来,并以同盟国的身份加入罗马帝国。这使得罗马共和国的行政结构有些类似于今天的联邦模式。只不过这些盟国的国民,大多数在政治上并不能取得与罗马人平等的政治权力。这也意味着,真正的“罗马人”在他们所统治的区域里其实是少数派。
    类似的“间接统治”情况,后来也发生在大英帝国的海外扩张上。即使是那些几乎没有原住民国家的地区(包括印地安人地区),英国也会为殖民地的移民进行制度设计,以使之在政治、经济上达到自立。这种做法一方面更容易为被殖民地区所接受;另一方面也让中央政府对被征服地区的管理成本大为降低,使得英国在殖民地的扩张上更加有效率。当然这种遵循商业原则而定立的扩张路径,权力与义务表面上来是相对应的。具体到到国民待遇问题上,就是公民权的差异了。
    尽管罗马目前看起来已经统一的意大利半岛,但其内部诸地区的地缘政治结构却依然分割严重。中南部的非拉丁系地区,此时仍然没有或者只享有部分公民权。更大的问题在于,在战争时期,这些同盟者所需要承担的义务其实并不比罗马公民少。在这种情况下,公元前91年——前88年期间,罗马共和国内部爆发了一场“同盟者战争”。中部山区及南部大部分地区,都站到了罗马的对面。这些罗马原来的同盟者,甚至第一次将“意大利”这个地缘标签推向了政治舞台(他们所成立的新国家就叫“意大利”)。
    由于罗马此时已经透过辛布里战争成功的进行了军事改革,这场席卷意大利半岛中南部的内部战争,最终还是被平息了下来。不过这场胜利并不能单纯认为是军事上的胜利。如果没有胡萝卜相辅的话,罗马的大棒再厉害,战争也会拖上很长时间。罗马在战事开启之后,很快便在政治上进行的妥协,才是内部矛盾得以迅速平息的根本原因。这个妥协就是,只要反叛者在规定时间内放弃抵抗,就能够获得罗马公民权。
    经历过同盟者战争之后,除波河平原以外的意大利半岛,终于真正成为了“罗马”的一部分。至于内、外高卢地区,罗马人暂时还没有想过,要让那些看起来还未完全开化的凯尔特人成为罗马人。如果按照我们在中央之国的划定标准,来为这一阶段的罗马划定一个核心区的话,亚平宁山脉北部分水岭以及源出其东的卢比孔河就是其北方分割线。
    事实上,扩大公民权对于罗马来说并非坏事,现在的整个地中海都是罗马的势力范围了,无论从行政还是军事的角度,罗马都需要更多的公民来帮助他们管理、经营这些地区。这一点也跟英国的情况类似,当英格兰人的视野仅仅局限于英国本土时,苏格兰人就不可避免的会成为英格兰人压制的对象。而当大家都发现,可以把扩张的方向投向新世界时,共同的利益就使得苏格兰人有意愿成为英国公民。今天的苏格兰之所以在历史机遇面前暂时放弃了独立,根本原因也在经济利益。或者说目前留在英国,能够为苏格兰人带来更多的利益。
    日期:2014-10-1822:59:58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