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4节

    日期:2014-09-2323:40:06
    2014/9/23
    气候变化往往是人口大规模迁徙的主要推手。最常见的模式是,一个地区在一段时间内气温相对较高,相对有利于动、植物生长。这意味着无论你依靠哪种经济模式,人口都会出现显著增长。而一旦气温在接下来的历史时期中骤然变冷,食物来源明显减少的话,那么为了生存就必须大规模的进行迁徙了。
    无论凯尔特人还是日耳曼人,这种人口迁徙都不会是偶发事件,而是周期性存在的。只不过通常情况下,这些蛮族只有和文明地区发现冲突后,这种迁徙才有可能被记录下来。由于与文明地区的接近,凯尔特人的迁徙、扩散是最早被记录下来的。大约三千年前,凯尔特民族就在巴伐利亚高原形成了。大约又过了3——500年时间,凯尔特人开始向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境内扩散,并渡海进入英国。可以这样说,整个地中海以北的温带海洋气候区,几乎都成为了凯尔特人的天下。
    需要注意的是,进入波河平原的凯尔特人,后来又东出多瑙河中游平原,渗透到了黑海之滨,所以凯尔特人曾经覆盖的区域,并不止于今天的德、法、英、意、西等国,那么在日耳曼人崛起之前,凯尔特人的覆盖范围到底有多广呢?我们先来看看欧洲整体的地理结构。
    如果要为鼎盛时期的凯尔特人找一个地理中心的话,那么这个任务无疑会落到阿尔卑斯山脉身上。每一个高大山脉周边都会有一片与之轮廓相对应的台地、丘陵,做为与下游冲积平原之间的过渡。这种切割明显“三级台阶”地形在欧洲大陆同样存在。如果凯尔特民族从巴伐利亚高原向周边扩散的话,除北部与之正对应的中德山地以外,在其东、西两侧,还有两片同样海拔在500——700米左右二级地形区,将成为他们扩散的目标区域。
    位于巴伐利亚高原之西的台地,是凯尔特人进入西欧洲平原的跳板。这片位于法国东南部的高地被称之为“法国中央高原”。不过中央高原之上并不是平整的“高平原”地形,因此法国东南部的地缘核心,并不在中央高原之上,而是其东南边缘的“塞文山脉”与地中海、阿尔卑斯山脉之间包夹的这片三角形平原,也就是“马西利亚”板块所在的位置。
    马西利亚板块的地缘核心就是今天法国第二大城市“马赛”了,在之前的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我们对这一板块的地缘渊源也做过详细解释,很多人虽然不知道马赛的地缘位置,却熟悉法国国歌《马赛曲》的旋律。相比之下,另一个位置巴伐利亚高原——中德山地之东的次级地形区,地缘标签的知名度也丝毫不逊色于“马赛”,它就是“波希米亚”。
    如果说马赛之名的传播受益于音乐和政治的话,那么波希米亚一词为人们所熟悉,就要感谢时尚届人士了。这种最初由颓废的文青、艺术家模仿吉普赛人而形成的穿衣风格,俨然已经成为了浪漫、奔放、自由意识的体现,让很多小资伪小资趋之若鹜。当然,所谓“波希米亚风”的文化意义并不是我们所关心的。了解这个标签原始的地缘背景,才是我们今天的任务。
    与中德山地略显杂乱的丘陵地貌,以及中央高原标准的高原形态不同,波希米亚地区整体呈现为山地环绕的盆地形态。这也边缘山地,也构成了今天捷克与邻国之间大部分的边境线。这其中最容易被人记住的一段山体,应该是其西南部与德国、奥地利共有的“舒马瓦山”了。由于森林覆盖的原因,舒马瓦山也被称之为“波希米亚森林”。以“森林“之名而闻名的山体,并非只有波希米亚森林,在巴伐利亚高原的西侧,有一段更著名的山体——黑森林,为了完整反映其地貌特征,也可以称之为”黑林山“。
    在日耳曼人的世界里,黑森林几乎已经成为了一个标签。这一地区森林茂密,远望过去一片漆黑,自古以来便是恐怖故事的产地。不过我们更多是从被包装过的童话故事中感知这片原始森林的。比如白雪公主和灰姑娘的故事场景,就是被设定在黑森林中的。当然黑森林之所以出名,肯定不只是因为故事了。观察其地理位置,就能发现它的重要性了。南北向的莱茵河以及东西向的多瑙河,正是以黑森林为分水岭的。
    如果黑林山是一条向北连绵至海的山脉,那么它肯定可以做为中——西欧的地缘分割线了。不过事实是黑林山南北的长度只有约160公里,再往北的话,呈丘陵状态的中德山地并无法承担如此重要的分割任务。相比之下,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脉之巅,从黑林山南端绕至其西侧,北流入大西洋的莱茵河,会更适合成为一条让两岸族群都认可的地缘政治分割线(尤其是在低地区)。我们后面也会看到,莱茵河也的确成为了日耳曼人与凯尔特人的分割线。
    不过最起码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凯尔特人在欧洲大陆还占据着阿尔卑斯山北麓的整个第二阶梯地带,包括中央高原、中德山地、波希米亚高原,以及广泛的西欧平原,西班牙西北地区,都是凯尔特人的覆盖区。另外,由于对波河平原以及多瑙河中、下游地区的渗透,喀尔巴阡山脉以南的两个盆地区:多瑙河中、下游平原,也成为了凯尔特人的势力范围。
    仅从基因传播的角度来看,在属于印欧语系的诸民族中,凯尔特人应该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在凯尔特人的融合下,那些先期渗透进欧洲大陆的部族,几乎都从历史中消失了。我们今天唯一在欧洲还能看到的,非印欧语系民族,就是伊比利亚半岛西北角顽强存在的“巴斯克人“。做为古伊利里亚人的后代,巴斯克人也一直在为自己的独立事业奋斗着。
    然而残酷的事实是,今天在欧洲大陆凯尔特人也已经没有了容身之地。大不列颠群岛上的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威尔士人是这外世界上,唯一还存在的三个凯尔特人族群。这当然与罗马人后来的融合有一定关系,但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后来的罗马帝国也并没有覆盖整个欧洲大陆。最起码森林茂密,又与意大利半岛之间有阿尔卑斯山脉相隔的中欧地区,并没有成为罗马的领地。
    从地理结构上看,即使罗马后来进占了高卢地区,凯尔特人在黑森林之东的部族,也还有机会保持独立地位,并将民族记忆留存至今。不过,日耳曼人的崛起粉碎了这一切。在随后的历史中,那些从波罗的海之滨南下的日耳曼部落,不仅逐渐蚕食了大片凯尔特人的领地,更成为了罗马帝国的终结者。
    有史可查的日耳曼部落第一次南下,是在公元前200年左右(巴斯塔奈人Bastanae)。正是在这个时间段,罗马打赢了第二次布匿战争,统治了内高卢地区。然而这一阶段南侵的日耳曼人部落,并没有以凯尔特人的领地为入侵方向,而是沿奥德河——德涅斯特河一线,向黑海之滨“回归“。不过他们最终目的,并不是回到南俄草原做游牧民族,而是希望透过多瑙河下游平原、色雷斯地区,与希腊、小亚细亚地区的文明发生”交流“。
    日耳曼人最终落足的地区,大致就是喀尔巴阡山之东,至德涅斯特河流域一带。主要包括罗马尼亚东部及从苏联分裂出来的摩尔多瓦(摩尔多瓦人与罗马尼亚人同族)。实际上这一地区与多瑙河下游一样,也是后来罗马尼亚人的三大地缘板块之一。地貌为丘陵地形,地理标签为“摩尔多瓦丘陵“。三大地缘板块中的另一个成员,就是反C型的喀尔巴阡山脉腹地,所包夹成了那片高地——特兰西瓦尼亚高原了。
    最先移民至多瑙河下游平原以及特兰西瓦高原的,是地理距离上最有优势的色雷斯人。这些移民至此的色雷斯人,也被称之为“达契亚人“,由于凯尔特人的对多瑙河下游的渗透,色雷斯人的领地一度被压缩到了特兰西瓦尼亚高原。如果回到公元前200年前后这个时间点,我们大致也可以为,罗马尼亚的这三大地缘板块:特兰西瓦尼亚高原、摩尔多瓦丘陵、多瑙河下游平原(又称瓦拉几亚平原)分别成为了色雷斯人、凯尔特人、日耳曼人三足鼎立之地。只不过,后来经过罗马人的拉丁化,围绕喀尔巴阡山周边的这三个地理单元,以及生活在上面的凯尔特人、日耳曼人,色雷斯人等族,最终融合成为了一个以农业民族为基础整体,以共同对抗来自南俄草原的威胁。
    包括日耳曼人在内的,分布于色雷斯地区之北的这些北方蛮族,都曾经以雇佣军的形式参与过罗马与希腊人的博弈。不过由于身处罗马人与草原游牧民族之间,无论哪个部族在罗马尼亚地区都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日耳曼人想从北欧南下,在南方相对温暖的地区拓展自己的族群的纵深,即远离草原游牧民族,也与罗马之间有着天堑般的中欧地区,会是最好的渗透方向。只不过这片土地并非无主之地,中德山地——波希米亚高地——巴伐利亚高原还处在凯尔特人部落的控制之下。很显然,这些凯尔特人将成为日耳曼部落血腥征服的第一波牺牲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