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3节
日期:2014-08-1223:11:38
2014/8/12
对于汉尼拔来说,他已经别无选择。虽然从战略上来看,有一支远征军在意大利本土牵制罗马人,可能会更有利于整个战局的发展。就像老西庇阿在得知汉尼拔攻入意大利的消息,也还是坚持远计划远征伊比利亚是一个道理。然而这样做的前提是,你必须对后方的抵抗能力有足够的信心。就这一点来说,老西庇阿的信心肯定比汉尼拔足多了。
不管怎么说,汉尼拔和他的兄弟呆在意大利已经没有意义了,最起码他们渴望的来自北非的战略支持是完全没有希望了。公元前203年,迦太基人终于启航离开了意大利半岛。鉴于此时巴卡家庭在意大利的部队当中,补充了大量当地兵员,所以汉尼拔兄弟并没有能够将全部部下带到北非(总有人不愿意离开家乡的)。从意大利南部出发的汉尼拔.巴卡,带出了大概1.8万名士兵;而从波河平原经利古里亚启航的马戈.巴卡则只带出了数千人。
由于大西庇阿的登陆地点是在迦太基城北部,与之相距仅十几公里的乌提卡(Utica),因此汉尼拔的军队只能在南部远离迦太基城约240公里处登陆,然后再沿海岸线北上增援迦太基城。由此也可以看出,罗马完全掌控了海战的主动权。问题在于,现在陆战的主动权还在汉尼拔一方吗?
按道理来说,汉尼拔拥有高超的指挥才能,又从意大利带回来了两万多有丰富作战经验,足够忠诚的老兵。如果以他们为核心,再编入北非本土的部队,应该有机会很快在数量上压倒罗马人的。事实上迦太基人也这样做了,在最后的决战来临之前,汉尼拔所能指挥的军队扩充到了4万左右。
问题是要想获取最后的胜利,汉尼拔还需要有两点保障:一是给汉尼拔需要有时间来编练他的部队,并通过一些小规模的战斗进行磨合;二是能够让北非成为自己真正的主场,而不是那些本该属于迦太基阵营的资源,倒向罗马一方。然而这两个必要的战略条件,迦太基本土都无法满足汉尼拔。与十几年前刚刚遭受入侵时的罗马一样,迦太基人对于罗马大军的登陆也十分震惊和恐慌。在这种心理作用下,无论是当年的罗马还是现在的迦太基都希望通过一场决战,快速把对手赶出自己的领土。尤其是那些掌握政治话语权,同时又拥有大笔财产的政治家。毕竟敌人多存在一天,自己的财产就多一分危险。
更为致命的一点是,罗马人已经取得了部分努米底亚人的支持。在罗马军团登陆之后,与罗马结盟的努米底亚人也借势击败了竞争对手。这一局面无疑严重削弱了汉尼拔军队的战力。事实上汉尼拔登陆北非之后,他还曾经寄希望于努米底亚人能够迅速为其补充数千骑兵。当然,这并不是说汉尼拔的军队中就此没有努米底亚骑兵了,只不过罗马人得到的明显要更多。在最终决战到来之前,罗马人所拥有的骑兵总数达到了6000人(其中约4600是努米底亚人);而汉尼拔一方总共只有4000骑兵。
努米底亚人甚至还为罗马提供了6000步兵,以使得罗马方面在步兵数量上也与汉尼拔一方相差无几。现在单纯从军事角度看,汉尼拔其实已经没有任何胜算了。从地缘格局来看,努米底亚人的背叛,也让身处马格里布沿海平原的迦太基人,失去了阿特拉斯山脉这座靠山。当然,迦太基毕竟在北非根基浓厚,储备充足。努米底亚人也并非全数站到了罗马一边。如果将策略定在打持久战上,胜负结果也未必很快能分的出来。要知道,汉尼拔孤军深入意大利本土,还周旋了十几年。然而前面我们也说了,越是感觉到形势危机,迦太基人就越想一战解决问题。
“我运即国运“是《亮剑》中李涯在大厦将倾时的一声叹息。对于李涯来说,他应该是在感叹自己的命运和他所效忠的政府一样,不可挽回了。不过这句话要是放在公元前202年10月,相信无论迦太基人还是罗马人,都会认为迦太基国运是系于汉尼拔一身。最终的战场在一个叫做”扎马“的地点,如果想知道它精确位置的朋友,可以在附图中找到它的定位。从地理结构来看,扎马会战的选址并非是在沿海平原,而是已经进入了阿特拉斯山地边缘了。
这个位置实际上是大西庇阿的选择,由于希望得到努米底亚人更强有力的支援,大西庇阿选择了向阿特拉斯山地进发,而不是围攻迦太基城或者在沿海平原与汉尼拔决战。这种选择也逼迫汉尼拔在远离后方基地的情况下,深入“敌境“。说起来也真是造化弄人,这个”敌境“本来应该是迦太基最稳定的靠山的。
就战场上的军事力量对比来说,汉尼拔此时唯一称的上优势的,就是80头战象了。问题是前面我们已经解读过了,罗马人已经找到了应对战象的方法,尤其是这些战象中的大部分,还来不及受到足够的训练。在罗马人用军号、乐器刻意营造的噪音中,很多惊慌失措的大象反过头来对汉尼拔的军队,尤其是骑兵造成了冲击。即使有一部分冲到了罗马人面前,罗马人也聪明的让出了一条通道,并用标枪等武器“指引”这些敌人择路而逃。
对于一个研究战略的帖子来说,深究扎马会战的战斗细节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相信大家早和汉尼拔一样清楚,即使侥幸取得了扎马会战的胜利,也不过为迦太基又延长了几年的国运。最终的结果就是,迦太基军队在这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汉尼拔只带出了少量部下逃回了迦太基城。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人放弃了最后的抵抗,与40年前一样,在完全接受罗马人条件的前提下结束了战争。
在这场战争之后,迦太基失去了北非之外的所有领地(其实也已经被罗马占完了),并且不再拥有海军,只被允许保留了十条小型战舰来防海盗。陆地武装力量同样被最大限度削弱,只保留有限武力(自卫队),以保卫城市安全。并且即使出于自卫宣战,也必须经由罗马同意。说起来这个局面倒是和二战之后的日本有些类似,不过基于后来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在限制日本军力问题上可要“仁慈“多了。最起码日本海军实质上被完整保存下来了,以至于今天的日本,仍然能期待藉由军事力量谋得国际影响力。
很多人会迷惑罗马为什么没有在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时,没来完全吞并迦太基,占领北非。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罗马人如果一定要灭亡迦太基的话,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在公元前201年结束战争。尽管我们认为,迦太基那些商人出身的政治家,没有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决心。相比罗马的抵抗了汉尼拔入侵十五年时间,迦太基不过才抵抗了2年多时间,这当中还包括与罗马讨价还价(否则更短)。然而商人们之所以愿意谈判,是因为你有东西交换给他们。如果连最后生存的希望都没有了,那么罗马人在北非纠缠个十几年也属正常。
事实上对于现在的罗马来说,如果一定要拼的鱼死网破,最终所能够斩获的战利品数量,很可能还要少于迦太基主动献出的战争赔款。在限制了迦太基的军力之后,如果有必要的话,罗马完全可以在修养生息后,再来结束这一切(他们也的确这样做了)。现在的话,罗马暂时还有比占领北非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因为在波河平原,凯尔特人的叛乱并没有随着汉尼拔的离开而结束。也就是说,大海对面的迦太基已经不是罗马最大的威胁了,来自北方蛮族威胁才让让罗马有紧迫感。
罗马再次全面占领内高卢地区这件事本身并没有悬念,无非是时间问题。与攻打迦太基这种精于计算的城邦国家相比,征服凯尔特人这种各自为政的“蛮族“反而花费了罗马更多了时间。罗马一共又花费了十年时间(公元前200年——191年),才算彻底征服波河平原。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如果汉尼拔不是被迫回援北非的话,意大利战场还将拉锯很长一段时间。
从地缘格局上看,再次征服了波河平原的罗马,应该可以回过头再占领迦太基了,问题在于有没有必要这样做。去杀一只没有攻击力,又能帮罗马生金蛋(每年要支付战争赔款)的母鸡并不符合罗马的利益。更为重要的是,完全控制了西地中海的罗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把势力范围限定在亚得里亚海以西了。通过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希腊及其希腊人所控制的整个东方世界,对罗马人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了。可以肯定的是,东方世界的富庶,一定已经让罗马眼前一亮了。
在人文历史研究中,通常会把所有的矛盾冲突聚集于人物本身。要是写部历史剧的话,汉尼拔倒是可以成为引发罗马东征兴趣的导火索。因为在罗马再一次征战波河平原时,这位曾经让无数罗马人付出生命代价的迦太基名将逃往了东方(公元前195年)。不管找何种理由,罗马对希腊世界征服,都将成为公元前2世纪的主要历史事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