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0节
日期:2014-08-0813:55:56
2014/8/8
对于在意大利陷入僵局的汉尼拔来说,此时撤回伊比利亚半岛也许是最好的选择。然而这种选择,意味着这十几年来的努力尽数付诸东流。罗马将凭借这次胜利,获得比以往更强大的威信,而那些曾经坚定站在迦太基人一边的意大利盟友也必将遭到清算。在这种战略局面不利的情况下,我们的战略之父实际上是在用最后的潜力赌一把了。
事实上,战争毕竟是发生在罗马本土,就意大利战场来说,罗马的绝对消耗要远大于汉尼拔。由于“以战养战”的策略,罗马治下的农村地区经常遭遇到迦太基人的劫掠,更别说为了拖垮对手,罗马人甚至还会有意的坚壁清野。纯粹就人力资源来说,罗马看起来也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源。不过罗马似乎总有办法,最大限度的挖掘潜力。为了补充兵员,奴隶们被允许加入军队。如果最终取胜的话,他们将获得自由人的身份。不管怎么说,拉锯战的结局如何,就是看谁能撑的更久。汉尼拔相信,如果再有5万生力军加入战局的话,必将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由于罗马人控制了加泰罗尼亚地区,前来增援汉尼拔的5万军队,并不能再从比利牛斯山脉东侧“勒佩尔蒂隘口”进入外高卢地区了。不过要想瞒过罗马人也并非难事,因此此时大西庇阿军队的主力,正在伊比利亚南部攻城掠地呢。也就是说,只要不走“勒佩尔蒂隘口”,援军可以在罗马人发觉之前,从埃布罗河上游地区,寻找一个山口翻越比利牛斯山脉。其难度并不会高于翻越阿尔卑斯山脉。
这支援军的领军将领,是巴卡家族的另一名成员,汉尼拔的一个弟弟,哈斯德鲁巴.巴卡。对于精读这段历史的朋友来说,可能会造成混乱的是,在同一时期的伊比利亚战场会有两个“哈斯德鲁巴”(还不包括汉尼拔已经去世的姐夫)。还有一位哈斯德鲁巴的全名叫做“哈斯德鲁巴?吉斯戈”,是从迦太基本土派来“协助”巴卡家族守卫伊比利亚的。实际上,迦太基的政治家们这样做,更多是不希望巴卡家族独占伊比利亚。不管汉尼拔在意大利战场的结局如何,在他的后方打入一颗钉子总是好的。
当然,5万人规模的转进,罗马人是不可能不收到消息的,就像汉尼拔在翻越阿尔卑斯山脉时,也不可能一直骗过老西庇阿一样。对于大西庇阿来说,所面临的问题和他父亲是一样的,是要尾随迦太基远征军,以回援罗马,还是按既定目标,坚定的执行伊比利亚征服计划。最终两个西庇阿的选择都一样,意大利的事情还是让留在罗马的军队去解决。解决伊比利亚才是对意大利战局最好的支援。
事实证明,大西庇阿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在巴卡家族的援军走后不久,他就在一场决战中战胜了迦太基在伊比利亚的守军。从汉尼拔的角度来看,他应该并没有预料到自己的后方会那么快崩盘,毕竟迦太基人有地利优势。即使在抽调了5万远征军后,留驻伊比利亚的另一位哈斯德鲁巴(还有汉尼拔的另一个弟弟与之合作),仍然军队数量扩充到了7万4千5百(其中骑兵4500)。加上凯尔特部落的支持,即使无法把罗马人赶出伊比利亚,与之在城市与山地中也应该能周旋很久的。
然而汉尼拔没有意识到,战争本来就是学习军事技能的最好学校。在这十几年的战争中,罗马人对迦太基式人的陆军战术,已经从最初的不知所措到后来的适应,直到模仿、超越了。事实上,既然迦太基人能够从第一次布匿战争中吸取教训,从零到有的在陆军实力上超越罗马;那么拥有深厚陆战底蕴的罗马,以十年时间来改进自己的战术,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对于伊比利亚半岛的迦太基守军来说最为悲剧的是,在巴卡家族统率的军队,大部去远征意大利后,他们所遇到的对手,却是罗马军队中学习汉尼拔战术思想的最为成功者——大西庇阿。这样对战的局面,颇有点孙宾赛马的意思。然而做为汉尼拔的“学生”,大西庇阿所学习的绝不仅仅是他的战术。我们一直在强调,伟大的军事家也一定需要同时是个政治家、外交家。政治、外交技巧的出色运用,才是大西庇阿成为汉尼拔终结者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汉尼拔能够在意大利长期征战的基础,在于取得了当地非罗马人,尤其是凯尔特人部落的支持,那么罗马人在伊比利亚也同样可以复制这一点。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并成功运用的就是大西庇阿。虽然凯尔特人从整体上来看,应该是属于迦太基阵营的,但你不可能让上百个部落都持同一政治观点,或者说看的那么远。就像汉尼拔虽然顺利穿越整个外高卢地区,却还是在阿尔卑斯山西侧的山谷中,遭遇到了凯尔特人部落的攻击一样。
伊比利亚的情况也是如此,有因为胡萝卜的原因成为迦太基同盟的,也有因为大棒威胁而被卷入战局的。以汉尼拔出征之前我们曾经提过,他对梅塞塔高原上不顺从迦太基统治的凯尔特人,进行过两次成功的讨伐。事实上,在攻陷新迦太基城后,大西庇阿就曾经顺势接受了一批做为人质的凯尔特部落贵族(这种做法是很常见的)。罗马人有意识的对这些凯尔特人表示出了友好的态度。并由此在伊比利亚半岛争取到了更多的盟友。
其实即使没有显而易见的矛盾让罗马人利用,只是确定的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就总能有机会分化对手联盟的。我们经常会举,曹操在闻知对手增兵时会大笑的例子,原因也在于此。现在,大西庇阿在军事、政治、外交层面都全面复制了汉尼拔模式。对于留驻伊比利亚的迦太基人来说,压力就不仅仅是在军事层面了。罗马在战场上的胜利,尤其是那么快拿下新迦太基城,从根本上动摇了盟友们的信心。
现在,伊比利亚的迦太基人遇到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与当年面对亚历山大的波斯帝国类似。到底是应该避战采取拖延战术,还是寄希望于以一场决战结束战争。一般来说,时间总是站在有主场优势的一边的。问题是,如果战场上局面出现的逆转,时间就有可能站在对手一边了。这种时候,你的盟友流失速度会远胜于之前,毕竟在这个世界上,锦上添花的人永远比雪中送炭的要多。在大西庇阿的实力日渐走强的情况下,迦太基人还是选择了决战模式,希望在他们的兵力还占优时把问题解决。
这场决定伊比利亚归属战役,发生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城市“加的斯”附近(当时名“加迪尔”)。定位这座城市,我们会发现它已经离直不罗陀不远了。这也意味着,如果阻击失败的话,迦太基将失去对直布罗陀海峡的控制权。那样的话,不仅伊比利亚与北非之间的联系将被切断,迦太基与直布罗陀以西的马格里布地区之间的海上联系,也会被切断。在多重压力之下,大西庇阿终于在公元前206年迎来了他所希望看到的最终决战。没有准确的数字表明迦太基在这场战役中损失多大,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事实就是,汉尼拔失去了他的大本营。
现在就战略层面来说,汉尼拔已经完全被孤立了,唯一能指望的应该就是那听从召唤前往意大利的5万援军了。由于大西庇阿并没有尾随追击,这支援军在外高卢地区的穿行并没有遇到什么障碍。不过可以预见的是,从马西里亚穿越,沿阿尔卑斯山南麓“绕进”意大利半岛的方案仍旧是不现实了。唯一能让援军抵达波河平原的安全路线,还是塞尼山口。为了不再上演汉尼拔被迫从雪线翻越塞尼山口的一幕,哈斯德鲁巴这次将出发时间选择在了春季。这样的话,即使路上遇到战事,也还是很有机会在夏季翻越山口的。
由于罗马军队的主力,此时正在大希腊地区与汉尼拔周旋,他们留在内高卢地区应对凯尔特人的兵力并不多,所以迦太基援军进入波河平原之旅还是很顺利的。在获知援军已经抵达波河平原的消息后,汉尼拔也开始离开营地,沿阿尔卑斯山脉东麓向北机动,以期和自己的弟弟会合。因为汉尼拔知道,击败罗马的关键在于集中力量、握紧拳头,而不是两线作战。
与全盛时期相比,汉尼拔目前所能指挥的军队数量,已经下降为三万了。不过,就是在三万军队,也还是与罗马保持了相峙状态。要是汉尼拔能够与援军合兵,将兵力徒增到8万,可以想见罗马人将面临怎样危险的境地。因此,对于罗马来说,必须尽一切努力阻止汉尼拔兄弟会师。那么,罗马人做到了没有?我们下一节目再接着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