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7节
日期:2014-05-1101:37:18
2014/5/10
估计很多朋友已经猜到了,最终将希腊世界统一在一起的,并不是那三个拼的你死我活的霸主,而是和东方的秦国一样,来自边缘地区,出身不那么正统的“马其顿”。做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史,相信大家多少都能说出个一二来了。不过说到这个帝国的起源,尤其是他们与“希腊”之间的关系,知道的人就未必多了。最大的问题就是,马其顿人算不算“希腊人”,亚历山大所创立的帝国,能不能算到希腊头上。
一个人,或者一个族群的身份认同,需要分两方面来看,一是你原不愿意;二是试图加入的群体,愿不愿意加入。从后世希腊人的态度来看,当然是会认同马其顿和亚历山大是希腊的一份子,毕竟他和他的王国,为希腊世界带来了无上的荣誉。即使单单从现实的地缘政治考虑,希腊也绝不希腊把马其顿的历史剥离出去(还有个独立的“马其顿“)。至于说古马其顿人的主观意愿,最起码他们在希波战争之前,就已经有强烈的欲望,加入希腊世界了。
将马其顿带入希腊世界的不是别人,正是曾经在希波战争中,多次充当关键先生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当然,这个亚历山大肯定不是后来那个称霸世界的”亚历山大“了。说到这里,我们必须多少解释一下,西方那些国王、贵族的名号问题了。虽然这个帖子尽量不牵扯到具体的人物,以免大家的焦点过多集中在那些英雄人物身上,但总归会有一些对人文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需要出现的。如果不把那些重名问题解释一下,会造成很多误读的。
与讲求长幼有序,避讳与祖先重名,甚至同字的东方世界不同(也有例外,比如为了保证XX山血统传承的X氏政权,就会刻意让下一代继承人,使用上一代的一个字),西方世界在取名上的态度比较开放。出于对祖先的尊重,后世的君主、贵族,往往会特意使用某一个自己所崇拜祖先的名字。为了以示区别,旁人就只好在这个名字后面加个数字以示区别了。比如亨利二世、路易十三就是这么来的。当然,实际情况可能更复杂。因为名字就那么些,同样一个加数字的名号,也会出现在不同的国家、家族中。如果不加上国名、姓氏等做前缀的话,就更乱了。另外在欧洲有时一个人会同时成为几个独立国家的君主,同样一个名字,在这个国家可能是XX一世。到另一个国家,大家就叫他XX五世了。
理清欧洲历史上这个名号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的任务。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可以推测,做为马其顿历史上第三个使用“亚历山大“这个名字的君主,那些年少勇武的帝国创立者(亚历山大三世),一定很崇拜第一个使用这个名字的”亚历山大一世“。而这个问题,也与今天我们试图拔开的迷雾——马其顿与希腊的关系问题,有着直接联系。
在华夏文明中,如果一个家族或者边缘民族希望成为华夏的一份子,必须做的一件事,进行血缘上的追溯。简单点说,就是把自己家族、民族的来源,上溯到华夏历史(甚至传说)中的某位名人。实际上,西方世界也是如此,毕竟血缘关系是族群形成的基础。而从技术上,将自己的出身与希腊连接在一起的,就是这位“亚历山大一世“了。
在希腊世界里,神与人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那些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神,除了可以长生以外,行为举止上与人的世界并无二至。他们甚至可以与人类相交,生下子嗣。被马其顿人用来切入希腊世界的,就是这样一位“半人半神“的英雄人物——赫拉克勒斯(希腊主神宙斯的儿子)。当然,我个人是相信希腊历史上,是真的存在过这样一位英雄的。至于他是不是神的儿子,亚历山大一世是否真的是他的后代,倒是不重要了。我们只需知道,最起码在亚历山大一世统治马其顿之时,马其顿人就已经开始仰慕并试图成为希腊的一份子了。
亚历山大一世在技术上成为“希腊人“的标志,是他被一个由希腊人所组成的法院裁定了血统的真实性,并最终得以参与奥林匹克运动会(只有希腊人能参与)。这也算是海洋文明的特色了,在华夏文明当中,一般通过修史(一般家族就是通过”家史“,也就是家谱来归宗了)来认定的。史记的一大作用,就是为先秦那些身份存疑的诸侯,正式敲定了名分。
从技术上看,亚历山大一世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那一年(公元前504年),可以被算做是马其顿融入希腊的时间节目点。当然,马其顿人虽然极力想融入希腊世界,并且在技术上也得到了认定,但这并不代表当时那些自视“根正苗红“的希腊人,还是带有有色眼镜,视其为北方蛮族。这种情况也同样存在于华夏民族的融合当中。就像今天仍然会有人当满清、满族,排除出华夏体系一样。
基于马其顿与当时希腊世界(奥林匹斯山以南)的地缘关系,以及希腊地区更高的文明程度,马其顿有融入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事实上,如果没有这种态度,也不会有后来横跨欧、亚、非大陆的亚历山大帝国。尽管对于这个地处希腊世界边缘的国家来说,最终被接受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边缘身份也使得马其顿人的视角,并不局限在希腊世界中。
当波斯帝国开始觊觎希腊半岛时,马其顿这个带有大陆文明特点,又紧邻希腊世界的王国,成为了波斯帝国最为倚重的盟友,或者说在欧洲的代理人。至于马其顿王国和亚历山大的态度,我们在希波战争中也提到过。用两个字形容,就是“骑墙“。一方面认可希腊文明的马其顿人,不愿意看到自己极力融入的世界,被亚洲人所摧毁;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敢相信,希腊人能够抵御住这么强大的进攻。正是出于这种矛盾的心态,身为波斯说客的亚历山大一世,才在希腊人弃守滕比河谷,以及普拉提亚战役中,两次为希腊联军通风报信。
当希腊联军在普拉提亚战役中,战胜留守半岛的波斯陆军,而希腊海军又在爱奥尼亚击败残余的波斯海军后,马其顿人也终于可以不用再纠结了。当残余的四万多波斯陆军,试图从马其顿、色雷斯,原路逃回波斯时,马其顿人也终于有机会向希腊世界证明自己的态度了。最终,大部分波斯人,都在斯特鲁马河口(又译“斯特里蒙河“,可用希腊文Στρυμ?να?标签,在谷歌地图上定位)成马其顿人交给希腊的“投名状“。
当希腊世界陷入争霸的混战状态时,马其顿人更多是在静观其变,等待机会。在底比斯通过战胜斯巴达——雅典联军(公元前362年),成为希腊世界霸主的第三年,马其顿王国迎来的崛起道路上的关键人物——国王“腓力二世”。对比同一时期的中央之国,惊人的巧合在于,如果说公元前359年,秦国开启的”商鞅变法“,是秦国崛起并最终统一中央之国的起点;那么这一年(腓力二世登上王位),也同样可以被视为马其顿崛起,并统一希腊世界的起点。二个历史进程在时间上的区别在于,秦人统一面积达到希腊半岛20倍之多的中央之国,最终花费了150多年时间;而马其顿人所面临的困难就要小的多了,腓力国王只用了二十年时间,就为他的儿子“亚大历山大”留下了一个由马其顿人所统治的希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