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5节

    日期:2014-03-1901:41:41
    2014/3/18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迈锡尼文明都只存在于神话色彩浓厚的“荷马史诗”中,对于迈锡尼人的来源、发展,以及断代问题,更多需要依靠考古发现来提供证据。相比之下,当雅典——斯巴达成为希腊半岛的主角后,古希腊文明发展的脉络就要清晰的多了。尤其在经历过公元前5世纪的“希波战争“后,希腊的历史也有了正式的文字记载(西方古典时期的开始)。不过这也意味着,我们有必要从地理结构的角度,来理清一下希腊半岛的板块结构了。否则的话,大家面对后面不断跳出的地缘标签,会感到无所适从。
    如果不计算古希腊曾经殖民的海外领土,今天我们看到的希腊,大体与二千多年以前的希腊相吻合。不过与东亚的情况一样,古希腊在希腊半岛上也同样存在着核心区与边缘区的问题。最起码在斯巴达人与雅典人开启有信史支撑的“古典时期“时,居住在今天希腊北部的部族,还被中南部那些以文明人自居的希腊人,视为蛮族。这其中就包括后来入主希腊,并将希腊文明带入帝国时代的马其顿人。
    以板块来划分的的话,亚历山大和他祖先所经营的马其顿地区,并非是希腊半岛唯一的边缘区。在它的西侧,还一有片与亚平宁半岛(意大利)隔海相望的沿海山地——伊庇鲁斯,也同样成处在这样的边缘位置。事实上,马其顿——伊庇鲁斯地区,也是原始印欧人南下半岛中南部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之前出现的古希腊四大部族,都曾经在这两片土地上逗留过。比如多利安人,就是从伊庇鲁斯南下,经科林斯地峡入主伯罗奔尼撒半岛的。
    相信大多数人对于“马其顿“都有耳闻,毕竟亚历山大所建立的帝国,无论从面积还是过程来看,都让人印象深刻。不过提到伊庇鲁斯,知道的人估计就不多了。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从最基础的地理结构入手,让大家在头脑中为希腊半岛,乃至整个巴尔干半岛,画出一副地缘结构图来。
    所谓“希腊半岛“,更多是一个地缘政治概念。因为从地理角度来看,希腊半岛只是巴尔干半岛的南端,它与巴尔干半岛本身,并没有明显的地理分割线(不象伯罗奔尼撒半岛)。不过既然希腊人,最终只选择了在巴尔干半岛的南部发展文明,而不是力图向北扩张至整个巴尔干半岛,那么这其中也一定有着地理结构方面的因素。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就需要先把视角拉高点,看看这个多山的半岛,是如何被一条条山地切割成火药桶的。
    覆盖巴尔干半岛的这条山地,是一条叫作“迪那拉”的山脉。山脉的西端,在亚得里亚海(亚平宁——巴尔干半岛之间的海域)的东北角,与欧洲最大的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相连。正因为这层关系,迪那拉山脉也被称之为“迪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在填满巴尔干半岛西北角,并且向东南方向延伸至半岛中部后,迪那拉山脉并没有象一条标准形态的山脉那样,线性延伸下去,而是向地中海、爱琴海、黑海方向,延伸出了三条支脉:斯塔拉山脉、罗多波尔山脉、品都斯山脉。
    结果所附的《古希腊地缘结构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三条支脉的存在。由于三条支脉呈扇形向外扩散,所以三条支脉之间,也形成了较大的低地空间。最起码我们从山地密布的巴尔干半岛地形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半岛东边缘的沿海地带,相对来说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地缘板块的边界也较为清晰。至于迪那拉山脉主脉所覆盖的西北部,那可真算的上是整个欧洲地缘关系最为复杂的区域了。所谓“巴尔干火药桶”的标签,也正是因这一地区剪不断,理还乱的地缘政治结构而起的。虽然二战之后,这一地区以种族属性为依据,被整合为了“南斯拉夫联盟“,但这个坐在火药桶上的联盟,最终的下场相信大家都已经看到了。
    迪那拉山脉的地形虽然让人十分头疼,但从黑海北岸,西南方向迁徙巴尔干半岛的原始印欧部落,却不用在这片复杂山地中纠缠。他们大可以沿黑海——爱琴海海岸线,从山地的末端擦过,渗透到半岛的南端。即使在这一过程中,还是不得不遇到一些山地的阻隔,其难度也已经大大降低了。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二者之间的交通时间,来计算原始印欧部落,从黑海北部迁徙到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时间。因为这一过程,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逐级渗透过程。也就是说,原印欧人部落会先迁至离南俄草原较近的地理单元,然而在一段时间后,由于人口增长、竞争的关系,再向南迁出部分人口,直至最终到达半岛南端。
    沿黑海西岸南迁的原始印欧人,在离开黑海北部的南俄草原后,他们也将步出欧亚游牧民族,最为适应的“干草原“地带了。迎接他们的,是一片气候更为湿润的大平原:多瑙河下游平原(也叫瓦拉几亚平原)。欧洲最重要的河流”多瑙河“,就是从这里注入黑海的。由于靠近山地,降水更多的缘故。这一地区在大规模农业开发之前,是被温带阔叶林所覆盖。通常情况下,只要温度适宜(别太冷),欧亚大陆上那些森林覆盖的平原地带,最终都会被开发成农业用地的。正基于这一基础,后来的罗马帝国才得以在黑海地区扩张至多瑙河下游平原。也正因为如此,今天统一这片土的地国家,才叫作“罗马尼亚“。
    很显然,游牧草原的原始印欧人在适应森林地带后,也不再会将游牧视为唯一的生活方式了。不过,对于操古希腊语的部落来说,他们命中注定不会留在多瑙河下游平原(其实应该是竞争失败的结果)。下一步迎接他们的,将是斯塔拉山脉与罗多彼山脉之间的低地带。今天占据这片低地带北部的国家是“保加利亚“,而保加利亚人的最初来源,也是一支来自欧亚草原的游牧民族(保加尔人)。不过在古典时期,这一地区有着一个大家同样不陌生的标签——色雷斯。
    大多数人知道色雷斯,是因为那个在历史书中,被定位为奴隶起义军领袖的色雷斯人——斯巴达克斯,至于这片土地,了解的人却并不多。从地缘位置来看,色雷斯东临黑海,南接爱琴海。尤为重要的是,小亚细亚半岛与巴尔干半岛之间的土耳其海峡,也正是在色雷斯的东南角。也就是说,无论希腊人,还是小亚细亚半岛的统治者来说,如果想沿陆地对方领地扩张的话,色雷斯都是必经之路。
    基于这一地缘关系,以及经营爱琴海贸易的需要,希腊人也的确在色雷斯沿岸登陆,建立了一些贸易据点。不过就整个色雷斯地区来说,在古希腊文明时期,政治、经济结构,还呈现出分散的农业村落形态。相比热衷于贸易的希腊人,色雷斯人更喜欢在不太忙的时候,为周边国家充当雇佣军来赚取额外收入。鉴于色雷斯的位置,在欧洲文明的火种点燃于爱琴海南部地区的情况下,它成为希腊人眼中的蛮族之地,也就情有可原了。
    事实上,古典时期的色雷斯人,最初并不生活在巴尔干半岛的东北角,他们最初的时候,已经步希腊人之后,向南渗透到了罗多彼山脉与品都斯山脉之间的低地带。这一拥有爱琴海北部,大部分海岸线的板块,就是“马其顿“。相比色雷斯的位置,马其顿要更接近进入城邦文明阶段的希腊地区。这也使得它最终成为了希腊的一部分。至于色雷斯地区,希腊人感兴趣的只是它的海岸线。如果没有土耳其人的介入,今天的希腊也许还能够拥有,色雷斯地区在爱琴海的海岸线(现在色雷斯地区由保、土、希三国分割,希腊份额最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