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1节

    日期:2014-01-2613:59:16
    2014/1/26
    可以肯定的是,初入匈奴的李陵,是决不肯为匈奴领军对抗汉军,其态度转变的直接原因,相信很多朋友也已经知晓了,那就是汉武帝诛灭其族。从这一点来看,最应为李陵背汉承担责任的,应该是这位雄才大略的武皇帝了。其实整个李陵事件,从一开始就是由一系列错误和误会所引发的。在最初的震怒(李陵没有杀生成仁)后,汉武帝也意识到,李陵以5000步军出战匈奴,能做到此种地步已是极致了。他甚至承认,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怀疑李陵有怯战之心)没有坚持让路博德前去接应的话,事情的结果也不至如此。
    为了对自己的过失有所补救,在李陵兵败一年多后,汉武帝下诏嘉奖、赏赐了那四百多,在浚稽山之战中突围而归的汉军。另外,由李广利领衔的第二次漠北之战,除了战略上压制匈奴的反攻势头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寻机接李陵归汉。直接领受这项任务的,是负责从东路攻击的公孙敖。不过结果我们在前面也写过了,东路军并没有突破匈奴左贤王部的阻击,最终落败而归。
    实际上,即使公孙敖也能够攻入漠北,也很难有机会找到李陵,毕竟匈奴有足够的纵深,将这位尚有归汉之心的将军藏起来。如果事情就此告一段落的话,相信李陵日后还是有机会归汉的(或如赵破奴般寻机出逃,或如苏武般通过外交手段索回)。然而一个错误的信息,却让这一切成为了泡影。由于肩负寻找李陵任务,从俘虏口中收集相关信息,也成为了公孙敖战时的工作。他战后向汉武帝所陈述的报告是:俘虏言李陵教单于用兵以防备汉军,因此臣无所获。
    最终的事实证明,帮助匈奴训练军队的,是另一名归降匈奴的,原来驻守长城的汉军校尉“李绪”。很难说,这个消息是不是匈奴方面有使用的反间计。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将战事不利的原因,归结于李陵投降匈奴(使匈奴战力增强),却为东路汉军,甚至整个第二次漠北之战的不利,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其结果就是,震怒之下的汉武帝诛灭了李陵全族。
    在这种情况下,李陵的归汉之路被完全堵死了。反过来,匈奴方面也认为,可以让这名强悍的汉将真正为己所用了。因此在公元前90年,李陵回到了浚稽山,成为了中路汉军的阻击者。不过匈奴方面还是不能完全相信这位看起来,除了为匈奴效命别无出路的降将。这三万匈奴骑兵并非完全由李陵统帅,而是另有匈奴大将与之联合指挥。换句话说,此一役更象是匈奴方面迫使李陵交出的投名状。
    匈奴方面之所以要这个投名状,是因为之前的种种,更多是汉武帝单方面的过失(也通过使者得知了真相)。如果汉庭后来能够直面错误的话,李陵并不排除还会归汉。有鉴于此,李陵此战中应该并没有真正的指挥权,至多只是在战术上,给予匈奴军一些指导。至于是否出工不出力,在缺乏史料记载的情况下,我们更多只能从结果上判断了。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额外对李陵此时在匈奴中的政治地位,做一个解读了。在之前的内容中曾经提到,李陵没入匈奴后,单于不仅将女儿与之为妻,甚至封其为“右贤王”。细细想来,当日采信此种说法的原因,主要还是在潜意识里对李陵的同情(希望突显李陵的价值)。如果纯粹从客观线索来判断的话,李陵没入匈奴之后,所受封的应该是为其专门设置的“右校王”(匈奴原无此职)。
    不管李陵做了个什么“王”,此时他都不得不站在汉军的对面了。更为戏剧性的匈双方接点的地点,并非是与涿邪径相接的匈奴水(拜达里格河)一带,而就是是李陵当年与匈奴接战的地点:东、西浚稽山之间。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中路军的战役任务实际上与李陵当年是一样的。在没有遭遇匈奴人的情况下,应该是南穿浚稽山后,沿故龙城道返回受降城。不过,在匈奴三万骑兵追至浚稽山并包围之后,汉军不得不改变方向,沿浚稽山北向夫羊句山北麓方向退却。在向夫羊句山方向突围的过程中,汉、匈两军反复交战了九天,最终在横穿整个湖谷,抵达蒲奴水(翁金河)之后,匈奴方面撤军而去。
    匈奴方面之所以在此时退军,表面原因是因为中路军作战顽强,对匈奴人造成了大量的杀伤,但这却并非是主要因素。我们知道,当日李陵同样在浚稽山让匈奴人尝到了苦头,却始终未能摆脱匈奴人的追击(包括赵破奴军也是)。换句话说,如果汉军又是孤军深入的话,匈奴人完全可以战至光禄塞北再行退兵。
    让匈奴方面不得不退军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汉军真正的主力此时已经深入漠北草原腹地了。李陵及其所属的右翼骑兵,不得不回防色楞格河流域。在我们一开始便交待汉军是三路出击的情况下,大家很自然的想到这支汉军主力,应该是东路军了。事实也的确如此,不过这支军队深入漠北却是一个计划外的事件。
    作为此次战役的主力,东路军的兵力相当于西、中两路汉军的总和,也就是七万人。统帅这支汉军的,毫无疑问的是汉武帝心目中的第一大将——李广利了。与中路军的出击方向有所不同的是,出受降城之后的李广利军,计划是穿越夫羊句山,沿蒲奴水方向攻击前进。其目地的,最多应止于哈拉和林河谷的西单于庭(龙城)。然而在李广利刚刚领军出塞之后,一场始料未及的变故发生了。
    这场变故并非发生于军事战场,而是在后方的长安城里。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自行百度“江充巫蛊案”的词条。简单点说,这是一场因政治斗争而引发的人祸。其对前线汉军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在于,李广利的妻、子因受此案牵连被收监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身处前线的李广利,此时的心情是何等的复杂。
    如果此时李广利的家属,象当日李陵的家人一样被族灭了,那么他很有可能会就此没入匈奴了。然而性命暂保的现状,却让李广利看到了一丝希望:如果此战得大功而归的话,当有机会将功折罪。实际上李广利在获知后方有乱的消息之时,东路军已经初战告捷了。两千受命为先锋的属国之兵(之前投降的匈奴部落),在穿越夫羊句山之时,打败了五千前来阻击的匈奴骑兵(匈奴损失数百人)。
    夫羊句山战斗的胜利,无疑又可作为“以夷制夷”之策的典型案例。问题是,李广利此时,肯定已经无暇去做这些总结了。因为要想从一场牵扯到政治阴谋的案件中脱身,仅仅依靠几百匈奴人的首级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获得更大的功绩,就必须更加深入匈奴境内,寻其主力决战。至于结果如何,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