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8节

    日期:2014-01-2315:04:16
    2014/1/23
    如果不是匈奴人明显进入战略反击阶段,并连续取得了三场胜利的话,远征漠北并不会成为汉武帝的选项的。在此之前的几次试探性远征(包括李陵这次),都是在浚稽山一带就折返回程的。相比耗资巨大的远征,帝国实际上更愿意把钱花在修筑从罗布泊——阴北草原的“外长城”上。以汉、匈双方的地缘特点,以及后来的发展来看,将军事重心放在外长城上,也的确更为稳妥。
    问题是,自赵破奴两万汉军尽没匈奴之后的几年间,汉帝国已经连续在三场战役遭遇失败了,损失的精锐汉军亦将近五万。反观匈奴方面损失的兵力,至多也就2万余人。而之前由卫青、霍去病所领军的五大战役,汉军的损失合计也不过六万多,匈奴方面被斩杀、迫降的则达到二十一万之巨。在这种情况下,帝国的确很需要再用一场准备充分的大战,来挽回面子了。
    现在的话,再想组织一场远征漠北的战役,汉军首先面临的困难,就是机动兵力上的不足了。要知道,刚才所说的将近五万人,仅仅是这一阶段对战匈奴的损失,而两次远征大宛,李广利为帝国败掉的军力,更达到十万之数。事实上,早在赵破奴军全军覆没之后,帝国内部对于是否要第二次远征大宛,就存在不同意见。主流意见认为,应该把为大宛之役所准备的二十多万兵力(六万主力骑兵,十八万用于转运补给的步兵)调回,专力对付匈奴。
    不管汉武帝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就象朝鲜战场上的“第五次战役”一样),执意要将足以用来远征漠北的兵力,耗费在了天山南北是否正确。兵力的问题,俨然已经成为了首先需要消除的障碍。为此,帝国发布了最严厉的征兵令,除了征集志愿从军的勇敢之士以外,同时还将法律上有义务服兵役的人员(所谓“七科谪”,即:犯了罪的官吏、杀人犯、上门女婿、商人、曾做过商人的人、父母做过商人的人、祖父母做过商人的人)尽数征入军中。
    追根溯源的话,这一兵役法则是当年的秦国原创的,汉帝国不过是萧规曹随罢了。类似的命令,在第二次远征大宛之役中也发布过。不过当时这些被强制征入的兵员,所担负的是转运粮草的后勤工作。这一次的话,他们则应该被编入了一线作战部队(当然,只能做步兵了)。
    不管怎么说,对于以农为本,人口众多的中央之国来说,人力终究不会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机动能力。说起来,自公元前104年8月,赵破奴出塞接应左大都尉起,至公元前99年李陵兵败止,汉军倒也算打了五“大”战役。与卫霍二人所组织的五大战役相比,兵力的的得失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这五场战役所损失的战马、畜力几乎不能从对手那里得到补充。有鉴于此,汉军的第二次漠北之战所组织的二十一万一线兵力中,只有七万骑兵。
    公元前97年2月,经过一年多的准备,第二次漠北之战终于拉开了序幕,由于两军最终的决战地点,在东单于庭所处的“余吾水”(图拉河),为了以示区别,我们也可以将第二次漠北之战,称之为“余吾水之战”。有了第一次漠北之战的作战经验,第二次漠北之战的出击路线,汉军在选择出击线路上并没有大费周章。只不过,这一次汉武帝心目中,既能打仗,又与自己有姻亲关系的外戚,就只有李广利一人了。因此,汉军中大半的兵力都被调归了李广利。除了由他亲领从朔方郡(后套方向)出塞的六万骑兵、七万步兵之外,还有从居延塞方向出塞的,路博德所率领的一万步兵(主要为弩手)。
    很显然,李广利的出击线路,是复制了当年的卫青部。至于路博德部与之会合的地点,应该就是在浚稽山了。问题是,七万骑兵中,有六万都调给了这位皇亲国戚,其他将领要想复制霍去病的成功,就成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最终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出雁门负责从左路出击公孙敖,所率领的一万骑兵、三万步兵,在与左贤王部的对战中落败而归。
    公孙敖的落败,固然与兵力较少有关。不过有李陵以五千步兵力敌匈奴八万骑兵的战例在前,也难免会让人假设,如果这统率这四万汉军的是李陵的话,是否有机会在匈奴左翼复制霍去病的辉煌。当然,李陵军的战力本身,也并非一般汉军所能比的。除了李氏家族在领军方面的经验,以及数年训练、磨合之外,俱为同出一地的“荆楚之士”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如果汉军中不得不紧急补充了诸多新兵(特别是来源繁杂的,不得不参战的“七科谪”),战力的确会受到很大影响。
    除了负责西部军的李广利(包括与之会合的路博德部)、东路军的公孙敖以外,汉军的二十一万兵力中,还有三万兵力是从阴山山脉中部的五原出塞的。这支完全由步兵所组成的军团,本身的战役方向并不明确,从方位上看,其出塞路线应该是复制当年李广的线路。很不幸的是,二者的结果也是一样,都是未碰到匈奴人便无功而返了。
    事实上,汉武帝应该也没指望这中路出击的三万步兵有大的作为,“游击”于戈壁南部寻找战机会,很可能就是这支部队的战役任务(领军者为“游击”将军韩说)。也就是说,选择让他们从中路出击,更多是摆出一种全线出击的架势,毕竟戈壁腹地虽然荒凉,但也难保拥有极强机动力的匈奴人,会从此方位出击或者迂回至汉军后方。
    现在看起来,唯一有机会进入漠北草原,并与匈奴主力决战的,就只有李广利所统率的十四万汉军主力了。不出意外的话,汉匈两军的决战战场,应该还是在燕南山麓。不过这一次,匈奴单于所率领的主力部队,却并没有在燕然山一带以待汉军,而是东移至了肯特山麓的余吾水。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战役的结果又如何,我们下一节再接着分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