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8节
日期:2014-01-0700:42:39
2014/1/6
前面有朋友说了,在过往的历史中,为什么很少见到汉外长城的资料。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这横亘于草原上的长城,维护起来的难度的确有点高。在阴北草原没有办法变成农耕之地的情况下,后世王朝更倾向于在秦长城的基础上,翻新出自己的长城体系。在没有持续使用的情况下,即使后世在草原上见到那些风化严重的汉代长城踪迹,也很难将之与“长城”这样的,带有连续性的防御体系联系在一起。
感谢技术的进步,今天的我们已经能够通过卫星遥感技术,一窥汉外长城的全貌了。如果对照《汉.漠南之战示意图》中所标定的汉外长城位置,你甚至能够在谷歌地图(卫星图)上,自行找到它们的痕迹(包括每一个的囤兵的戍堡位置)。也正是因为此,我们才会惊讶的发现,原因史书所记载下来的“光禄塞”,竟然如此的壮观,以至于完全让匈奴人无法染指阴北草原地带。
并不能说在汉代以后,就没有王朝试图在草原上修筑过长城。在不被视为中华正朔的金朝,同为马上民族的女真人,甚至修筑了比汉外长城规模更为庞大的草原长城,它的东境甚至一直抵达大兴安岭的西麓。曾经有朋友问道,即使匈奴与突厥,其强盛期貌似都对应了一个强大的中原王朝,那么最为强大的草原帝国——蒙古帝国在崛起过程中,又有没有感受到来自中原的压力呢?
如果我们去看下女真人在草原上修筑的长城体系,应该就能感受到蒙古人的祖先们所承受的压力了。尽管金朝实际上只统治有半个中央之国,但边缘民族的身份,却能够帮助他们给予草原更大的压力,尤其是与其祖地隔大兴安岭相望的,蒙古人收起的高原东部(金长城就是具体的体现)。事实上,成吉思汗的祖父俺巴孩汗就是死在金人手中。当然,这些历史并非我们今天的解读方向。现阶段提到金长城,只是想让大家明白,对于一个以农为本的中原王朝来说,能够在草原之地修筑长城体系,是需要多么大的魄力。从这一点来说,光禄塞的修筑,不仅算是空前,也可以说是绝后了。
相比无山、水可依的技术障碍,远离农业区才是汉外长城未能延续下来的首要原因。事实上,我们这里所说的“外长城”,如果指的是秦长城以外,由汉帝国在那些游牧之地修筑的长城的话,那它就不仅应该包括阴山北麓,向西延伸至今天蒙古境内的这道长城体系(光禄塞),还应该包括庇护河西走廊的“河西长城”了。而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在河西走廊,看到明朝修筑的长城,并将嘉峪关作为万里长城的西部起点,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片原来的游牧之地,水、土气候能够适应大规模农业生产。也正是因为有了农业人口的支撑,河西走廊才这个西北突出部,才能够成为华夏核心区的一部分。
在草原之上修筑长城,技术上的难度就是无险可依。为此,无论是后来被民间称之为“成吉思汗边墙”(蒙古后裔自然希望将之与自己英雄的祖先联系在一起)的金长城,还是二千多年前的汉长城,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以夯土的形式修筑而成。为了增强防御力,大都会在草原长城之外,再挖掘一条壕沟。单从建筑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也是十分经济的,那些从壕沟中挖掘出来的泥土,正好可以成为兴边墙的建筑材料。今天,我们在一些平原地区兴建公园时,也能看到类似做法。一挖一堆,湖光山色便都有了。
当然,尽管能够依靠壕沟与边境之间的高度差,巧妙的增强草原长城的防御力,但在延绵千里的草原之上,这样一条长城能否有效挡于游牧民族的进攻,也是很值得怀疑的。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修筑复线,也就是不要把希望仅仅寄托在一道边墙上。事实上,既然不在草原上,这种复线、网络化的防御理念,也贯穿于其它不同时期的长城中。也就是说,长城从来不能被仅仅理解为一道连续的墙,一道能够将游牧民族完全抵挡在外面的墙。
真正让匈奴人感到头疼的,是遍布于长城沿线的戍堡、烽火台。通过峰火这种通信形式,游牧民族前来侵袭的消息甚至规模,能够很快就传至后方,并使得农业区有充足的预警时间。如果长城与农业区的距离非常接近的话,匈奴人和后世的其它游牧民族,当然有机会凭借他们强大的机动能力,抢在农业区作出有效反应之前,就攻击得手。而将长城体系修草原之上,并增加复线,无疑让汉帝国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坚壁清野,并集结军力反击了。
总的来说,汉帝国兴建外长城之举,对于防御匈奴入侵是非常成功的。当这一套防御体系运转成熟之后,匈奴人能够攻击农业区得手的次数就很少了。这也使得匈奴人的经济进一步恶化,以至于在漠北之战过去一甲子后(公元前57年),匈奴内部出现了五单于争位的情况。
当然,让匈奴帝国彻底走向衰弱的原因,并不仅仅是打造成功光禄塞长城体系,以及让乌桓人游离出匈奴帝国的控制,成为汉、匈之间的缓冲“国”。这两条防线建立的价值,在于有效的保护了汉帝国的核心区,使得匈奴人无法在阴山——燕山一线,获得利益。然而对于一个横跨蒙古草原的游牧帝国来说,他们的利益所指,并不仅仅是中央之国核心区。在东部经济被迫大幅压缩的情况下,西域成为了他们获取额外利益的空间所在。也就是说,如果汉帝国想彻底瓦解匈奴帝国的话,“断匈奴右臂”的战略也必须得到有效推进。
推进“断了匈奴右臂”战略的话,西域无疑将成为汉、匈两国争夺的焦点。然而在匈奴人战略上决心再次南下(尽没赵破奴军后),通过扩张来维系帝国向心力的时候,他们的关注焦点并不仅仅在天山南北。从地缘结构上来看,向南重夺河西走廊,切断汉帝国与西域这条狭长的战略通道,才是最为有效的方法。真能做到的话,不仅能够将西域作为自己的后院,更能对汉帝国的西部防线造成巨大压力。
对于河西走廊的地缘价值,匈奴方面当然是十分清楚的。正因为如此,在重新分配战区之后,河西走廊成为了匈奴右贤王主力的重点攻击方向。然而清楚这一点的,并不仅仅是匈奴人,汉帝国也同样明白据守河西走廊的重要性。除了加紧移民实边,将草原变成为农田这样的战略动作以外,一条保护河西走廊的“外长城”——居延塞,也与光禄塞同时开始兴建了(公元前102年)。也就是说,当匈奴右贤王部开始南下攻击河西走廊时,他们将在相同的纬度上,遇到和单于本部一样的麻烦。至于汉匈在河西走廊乃至西域一线,又发生了哪些故事,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